绿林网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本由胡适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一):入门后入迷

力荐将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作为中国哲学爱好者的入门书!在寒假阅读此书为下学期中国哲学史课作预习。这本书涵盖了从中国哲学的发生到中国古代哲学的中道消灭的全过程,讲述随着历史发展而生的各段时期与各个流派。读这本书时有一种胡适先生亲自讲课给你听的感觉,娓娓道来,每引一段或几段古籍中的话语,先生必会在其后附上他的解释、理解与说明,这段文字表明了什么、和前面所讲有什么关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这里:

细细品味这段胡适先生讲《中庸》的“和”的人生哲学部分,深奥的名词概念变得明白易懂又极有趣,从古典中引原文,然后与先前所说作一个比较,既勾连起先前的知识与历史,又能够使得现在这一观念更加明晰,最后还打一譬喻生动有趣地诠释“和”这个观念。

我看书不常细看导言、序言,但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非常精彩,讲到何以要有哲学、哲学的门类、哲学史的目的。哲学史的目的分析得很透,一是明变,找到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二是求因,寻求沿革变迁的原因,三是评判,客观地表示出各家学说的价值与影响。整本书也正是按照明变、求因、评判的思路写作,书中每一部分都可归纳入如上三类内容,甚是奇妙。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二):胡适如何研究哲学

说到哲学,我们最常听到的是中西对比,西方哲学发源于希腊,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名人,与孔子齐名。中国的哲学肯定不是起源于孔子的,至少老子还在他之前,不过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确是中国哲学最著名的时代,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又使得孔夫子成为二千年来第一有名的哲人。

中国的哲学史到底如何起源、发展、发达,胡适先生本书并没有详细阐述,所以名之曰大纲。所以我们读此书只能读出中国哲学史的脉络,有个大概了解。翻开本书目录,所涉及的是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以哲人带出哲学。释儒道三家,本书几乎没有说到佛教,这一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大概由于是印度舶来品所受重视不够,但佛教是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绕不开的一座山峰。

至今本书有各式各样十几个版本,出版社换了一波又一波,有的出版社是以胡适北大哲学课讲义之名出版的。因此我们能够理解本书初版之时大受欢迎的原因了,老师给学生讲课,自然讲究个深入浅出,要能够明白地传达,使学生理解到,一本好理解的书自然好读,好读自然受欢迎。

如今本书在中国哲学研究上的地位很高,被称为开山之作。本书的意义也就在此,真正论学术价值,它或许比不上后来诸多中国哲学研究著作。实际胡适是占了一个先生的优势,研究了当时冷门的专业,以一代宗师的身份得意于哲学武林,后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弟子则有不少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胡适先生的一个特点,他一生研究十分驳杂,均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果,大家看他的著作如此之多便知道,找你熟悉的领域随便读一两本印象更深。关于哲学的研究也颇能说明这点,除了这本书再无其他著作,更不要谈蔡元培先生的殷切希望——“我只盼望适之先生努力进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编成一部完全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不过因为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先发优势赢得一席之地。

胡适先生真正有贡献的是使用了现代学术方法来做研究,并且用他的影响力推广开来。什么是现代的学术方法呢?肯定不是中国,是西方的,此方法强调求真求实,凡事以证据说话。可以随便乱想,是谓大胆假设,可是没有证据的事不能乱说,即小心求证。比如说上帝这回事,到底信不信?只要你能拿出证据证明上帝的存在我就信,没有证据便不信,这是胡适的态度。这一点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重构了我的价值观。也因为这个影响,我成了胡适迷,目前正用Kindle一本本啃他的书。

说回哲学,我想大家早就很熟悉一个论调:一个人一生总要读一点哲学,利于思想,能够给你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读什么哲学不限,马克思也可,黑格尔也好,但是作为中国人最好还是读一读先哲,于是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个偷懒的好选择。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三):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

读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诸子百家的思想脉络,扫扫盲,因为自己原来对争鸣各家的认识,都是离散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讲到老庄,脑海中就是清静无为、《道德经》、逍遥游几个词;讲到孔子,只知道《论语》;孟子就是性本善,荀子就是性本恶;墨子就是兼爱非攻、机关术,貌似还是中国黑社会的始祖等等,是该好好理顺澄清一下。正好看到这本书,胡适的大作,而我对这位民国的大才子,都是只闻其名,未读其文,正好借此机会拜读一下。

胡适在专业人士中算不算真正的才子不得而知,反正对我来说,有才的过了头了,相信任谁在看过好几段诗经的段落,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甚至很多字还不认识的时候,看到作者补充说明“从上面诗句中能够深刻体会到战乱人民的流离失所”,都会有种扔书的冲动。所以这本书只能先写读后感,因为连最基本的全懂还做不到,读书笔记无从谈起,这是一本值得读很多遍的书,后续起码要先做到全部通读懂了才好。

但就是在这种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的硬读过程中,感觉自己还是获得了不少东西,主要也是通过理解第一篇《导言》中提到的哲学史三点目的获得的,就是明变、求因、评判

最首先的获得当然是最基础的知识,知道了惠施、杨朱、公孙龙等原本不在自己知识范畴的人物,通过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了解,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胡适很注意材料的考据,因为在他看来,作为分析依据的材料如果无法论其正伪,那后面再多的分析都做不得数,当然绝大部分的历史和文学考据都还看不懂,但是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值得学习,另外对这些考据学硬读下来,即便只能懂一点点,也是收获;

其次是明变,这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收获最大的地方,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各不相关的,也不是非儒即墨的对立关系。墨子应该是受过孔子儒家思想教育的,在其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正面的或者反驳的)发展了墨家;其后孟子虽然反对墨家,但是其思想又能看出受了墨家的影响;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相信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荀子的性恶论,既然人性本恶,就只能通过严法进行控制;即便是儒家自身,孟子和荀子的性本论也是有完全对立的差异。书中的脉络写的比较清楚,通过明变让人更容易理解思想的原因。

最后的评判,从我现在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阅历水平,谈不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对儒墨两家处事逻辑一节的分析印象比较深刻。按照书中分析,儒家做事讲究“动机”、“居心”,所以看儒家的治国理论,似乎都是大而化之的,没有实际措施,而墨家更多是实干,明确具体该如何做。看这一段的时候正好是两会,看着新闻联播中代表们的发言,更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治国有了深刻的体会。从自己来说,还是更偏向于墨家的理论,其实墨家的理论,也更多接近于当今社会的科学理论,可惜古代一味尊儒,扼杀了中国发明创作的科学发展。

其实这本书,只能说是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半部,因为只讲了老子到法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之前的,毕竟材料可信度不高,直接砍掉未尝不可,但是汉代以后的中世哲学,近代哲学一概不提,实在称不上是中国哲学史的大纲,只能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最后一章描述了中国古代哲学终局后全书就嘎然而止,似乎是胡适这位大才子认为后面的哲学都没有太大新意,不屑于讲的样子,让人无奈…….

书是好书,还要多读,更要找其他相关书籍论证着看,似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也不错,可以看看互为验证。另外,应该读读诗经、诸子原书了,拿着新华字典扣扣字眼,不让自己显得太文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