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变形记读后感精选

变形记读后感精选

《变形记》是一本由[奥] 卡夫卡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形记》读后感(一):在绝望中等待消逝的卡夫卡

第一次接触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在中学时期。记得当时课文里并未收录,但作为选读放在了另一课本里,闲时便拿来读了。第一感觉是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卡夫卡这家伙究竟在写些什么啊,凭借这可就能得到国际文坛的赞誉了吗?种种疑问困扰许久。这里的个中奥妙,近来读了有关《变形记》的解读,才慢慢体会了些。

卡夫卡的文字向来是枯燥无味的,初读时的读者无一不是这样的感受。不仅《变形记》,后来广为流传的《城堡》也是如此,而《诉讼》则更甚。许多作品的文字都是看似简单的描述,却用复杂的长句来叙述。我自以为接触不少外国作品,读翻译文字已有一定经验。在面对卡夫卡时仍是会常常一头雾水,难以消受。当时只凭着耐心读了一遍《变形记》。几年后再回过来看这作品,虽然同样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多少趣味,但对卡夫卡个人的认识及作品的意义毕竟是多少体会到了。

《变形记》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职员在某天突然变成甲虫的故事。由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发生的种种变化及死后的一段时间构成了小说的整个篇幅。用平实的写法来讲这样离奇的故事,在近来被归为现代主义文学,对此的美学评价则是整体荒诞不经,而细节真实可信。我们可以回到故事的最初——格里高尔某天醒来变成了一只甲虫——如此简单直白的交待,简直荒诞,可笑,被现实所遗弃,但接下来伴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变化的感受,却是如此真实可信。

格里高尔躺在床上所想的一切,和对此所作的反应,卡夫卡描绘地具体形象。似乎某天卡夫卡确实这样变成一只甲虫过,在夜里为自身突如其来的变化而痛苦不安。卡夫卡笔下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这样面面俱到,详细具体,形象生动,无形中使我们相信,仿佛每个人变成一只甲虫,都会是这样的感受。和格里高尔一样无疑——恐慌、逃避、认命、恐惧、悲哀,大致如此。

还躲在房内的格里高尔,内心感到矛盾和不安。如果此时他内心的想法还存在着难以捉摸的一面,那么在出现在家人面前以后,他的内心活动便带上了卡夫卡自身的色彩了,至少我个人这样认为。从出门后对众家人的反应来看,卡夫卡内心深处的某种卑微,促使他写下了格里高尔返回房间的片段。这种卑微或许是来自现实中对父亲的敬畏和害怕。一举一动都透出这样的信息。尽管这也纯属个人猜测,但父子的关系可在《城堡》的解读中看出些端倪,这是多数人认可的。

在《变形记》里,这种卑微自出现后便贯穿始终,演变到后来渐渐延伸出绝望,这种绝望的感受比卑微潜藏地更深,因此也更为深刻,且真实存在。越到故事的结尾,这种存在便越是强烈。两种情绪相互交织,使故事发展成最终的结局。

从整体的情节发展来看,格里高尔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死使所有人得到解脱,长舒口气,甚至也包括他自己——如果他还有机会喘气的话。死亡本身是令人绝望的,而如果只有通过死亡来改变现状,则更令人绝望。这种绝望比死亡本身还要可怕。尽管我们对卡夫卡的了解不多,但从其书信的内容来看,卡夫卡本人自始自终活在某些无法挽救的矛盾中。这其中之一便是生活的矛盾与写作的矛盾。他时常提到自己渴望生活在地下深处的地窖里,孤独、安静而不受打扰地写作。他总认为在这中情况下写出的东西会比现在要好的多。然而他无法抛弃工作,这是维持生活的必须,却也是他痛苦的根源。这矛盾使他失望,大概绝望的感受也夹杂其中。然后通过小说一一显露。

卡夫卡在许多书信里的内容,读来令人感受平和,情绪平静。而作者的文字,理应是受到作者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的状态所影响的。卡夫卡却似乎不在文字中显露明显的情绪,有时压抑的感受从文字中传来,也是平平淡淡。再读卡夫卡的信件,语言只真实平和,字里行间却藏着深刻。

卡夫卡对于写作的认识尤其令人叹为观止,见解的深刻性使我们不得不赞佩他写作的功力,尽管那并不通过常规的方式表现。

让我们重回《变形记》,回到那房间中冰冷黑暗,沉默的片刻,在那角落里静静死去的格里高尔,仿佛就是想要逃离现实的卡夫卡自身——在绝望中等待消逝。

《变形记》读后感(二):卡夫卡小说中的社会价值和“变形”手法

文/王丽

《变形记》是表现主义文学先驱——弗兰兹•卡夫卡的经典之作,也是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作者用一种近乎寓言式的手法来写人变甲虫的荒诞故事。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中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道德的缺乏、亲情的淡化一点点地为读者剥展开来。像是一层层地剥开一棵洋葱,最开始,是好奇这层“葱皮”里藏着怎样一只“甲虫”,而随着故事的层层深入,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就像一层层直剥到里面的洋葱,让你禁不住地为之泪流,为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沙的不幸的变故而在心灵里画一个叹号,一个同情与惋惜的叹号﹗

卡夫卡作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以自己独特的“卡夫卡风格”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深度。

他用运自己异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细腻的笔法,以一种面对恐惧变故所独有的冷静的态度,去剖析当时的社会事态。主人公形象尽管怪诞,但其遭遇却是作家对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生活状态、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真实而深刻的感受和发现。将主人公从一开始就定格为由于沉重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而异化为非人形象的甲壳虫——格雷戈尔。尽管他还是有人的特质——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但因为外形成了一只硕大的甲虫而被人看作异类、被家人所厌恶。

格雷戈尔变形为甲虫的遭遇,可以揭示出亲情在金钱与利益下的脆弱与不堪一击:

当他能够支付家人所有开销、让家人住上舒服的房子时 ,他是一位令家人尊重的长子、令妹妹尊敬的哥哥、让公司看好的旅行推销员;而当他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变形为甲虫时,他立马成为被家人厌弃、房客躲避的怪物。因为他不再是“人”形,不能再为家人遮风挡雨,所以,他没有资格拥有亲情的呵护了吗?这就如同当年苏秦的遭遇:当他游说周显王不成功时,回家父母不理会他,嫂子不给他做饭;而当他成功衣锦还乡时,父母变得热情了嫂子“蛇形匍匐”地区百里之外迎接他,为了以示尊敬,竟然不敢抬头看他。多么令人心酸的态度转变啊!而最令人心痛的是,这种伤害与心寒是来自于最亲近的家人!

他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推销员;不过是一只一心只为家人着想的甲壳虫;不过是一个被周围人甚至是家人抛弃、鄙夷的异类;不过是一个不会说话、没有表情的可怜虫。但作者却将这么一个毫不起眼的下层人物的变故作为整个故事的核心,并以这个推销员作为主人公。因为他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用来撬开看似和谐的人际关系背后所隐藏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道德良知的消退这层坚壳的杠杆。本应该很普通的故事,但却因为他变成了甲虫,一切变得不可思议起来。

作品最突出的亮点是“变形”手法的运用。作者运用了变形的手法对格雷戈尔做了“陌生化”的处理,使它成为了一只甲虫,并将它放入具体的生活情景——看似和真实生活相似却绝对不能划等号。文学求“真”的价值取向不是真人、真事、真环境,而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因此作家将格雷戈尔这只甲虫以非人的姿态让它生活在“家”这个本应该温暖、给他关爱的假定性环境中,将现实形象(周围其他人)和非现实形象(甲壳虫)结合,让他以静默的方式去体验亲情的冷酷。作品在假定性的情境中追求文学的的“真”——真事理、真情感。这种变化从生理现象上看,是反常、荒诞的;但从社会现象上讲,是有可能的、现实的。作者用一种离经叛道的惊谬法和多层含义的变形来表现那颗赤子之心在亲情的抛弃下渐渐冷却、死去的悲哀。“变形”这种怪诞的表现手法拉开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距离,它违背了客观事物的表面真实(因为人不可能变成甲壳虫),却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当一个人处在冷酷到极致的环境中,如果对他人来说毫无价值可言,那么他遭遇排挤,甚至抛弃是完全有可能的。)。

他笔下这种神秘而怪诞的世界,更多的是丰富的想象与对生活细心体验与反思的有机组合。在看似平淡的故事中,让主人公以不平淡的变故与遭遇去看生活、看世界。作品渗透着辛辣而悄无声息的讽刺意味。尽管作者对讽刺性言语不着丝毫笔墨,更不以说教者的姿态做出任何关乎道德层面的指责与评论,但却让故事本身为主人公辩护与发言。让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人情冷暖,去品味作者对人性、亲情所发出的叩问。用主人公的遭遇来泄露亲情的冷酷,并将此表现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变形记》这部小说分为三部分:

一、 第一部分,作品层层递进地展开格雷戈尔变成甲虫后家人对他的冷酷。他时刻为家人着想,但家人对待他却像是躲瘟疫一般,唯恐避之不及。最初只有妹妹关心他的生活,直到后来所有的耐心都被厌恶消磨殆尽,妹妹做出了要丢掉他的提议。面对他人生如此重大的变故,家人没有用亲情安抚他,反而用冷酷与厌恶来隔离他,父亲用苹果砸他、用令他心碎的“嘘嘘”声驱赶他,但他仍心怀感激,为家人着想。

二、 在第二部分,作者精巧而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他的遭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最初,母亲和妹妹还为了给格雷戈尔腾出更多活动的空间而搬出了柜子和那张盛满他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的写字台,而后来,却将一切闲置的杂物放入格雷戈尔的房间;最初,妹妹还用布垫着手给他好几样食物供他挑选,而后来,却用脚随便把一样食物推进他的房间。这一系列的变化证明——家人打算彻底放弃他了,让他自生自灭。直至后来因父亲拿苹果砸伤他又无人救治,加上好久未进食,在孤独绝望中悲凉的死去。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造成鲜明的情感上的反差,来使他的命运更为悲哀,更加深了读者对他的同情心。也让人不禁为家人的冷酷而汗颜。

三、 结尾是这个作品最具讽刺意味的部分。当他在满怀爱意和感动地怀念家人中死去后,父亲说“那好,现在我们可以感激上帝了”多么绝情的一句话!在英年丧子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悲痛,反倒是求之不得,为他的死去而感到开心和解脱。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甚至放下手中的工作去郊外散心,仅仅是因为他们终于摆脱了那只碍眼的甲壳虫的牵绊与拖累。

这不禁让我想起恩格斯的一句话“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对啊!变成甲壳虫的格雷戈尔对于家人而言无丝毫的利益价值可言了,所以才被抛弃的吧?

有人说过,文学是一种人学,作者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关照他的作品才能传达出让读者感动、触动内心的东西。卡夫卡用他平实的语言、平凡的人物、平常的环境讲述了一个不同平常的、震撼心灵的故事,作品传达了对人类人性与亲情的呼吁之情,为道德的缺失、亲情的淡化敲了警钟——无论你处在什么环境中,亲情永远都是你灵魂的归属地。这也是《变形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最高的社会价值,也是他给读者感触至深的亮点。亲情,温馨了社会、光明了人生。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今,有多少人在为利益奔命时忘记了亲情这一最最珍贵的财富?又有多少人屈服于利益的诱惑、心肠变得冷酷起来?在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人与人之间陌生感和疏离感日益加重的今天,这部作品将是提醒人们珍视亲情的响亮铃声。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在痛恨亲人对格雷戈尔冷酷的同时,更会产生一种我们自己对亲情的深入理解——不管什么时候、你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遭遇了什么变故,你一转身,给你温暖、包容、安全的永远是家,是亲人!带上亲情前行,你的成就才可以让你有心安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让我们在阅读这部经典时带上一份博爱与感恩的心来提升自己、滋润心灵!

《变形记》读后感(三):卡夫卡小说中的社会价值和“变形”手法

——评人民文学出版社“朝内166人文文库”之《变形记》

文/王丽

《变形记》是表现主义文学先驱——弗兰兹•卡夫卡的经典之作,也是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作者用一种近乎寓言式的手法来写人变甲虫的荒诞故事。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中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道德的缺乏、亲情的淡化一点点地为读者剥展开来。像是一层层地剥开一棵洋葱,最开始,是好奇这层“葱皮”里藏着怎样一只“甲虫”,而随着故事的层层深入,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就像一层层直剥到里面的洋葱,让你禁不住地为之泪流,为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沙的不幸的变故而在心灵里画一个叹号,一个同情与惋惜的叹号﹗

卡夫卡作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以自己独特的“卡夫卡风格”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深度。

他用运自己异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细腻的笔法,以一种面对恐惧变故所独有的冷静的态度,去剖析当时的社会事态。主人公形象尽管怪诞,但其遭遇却是作家对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生活状态、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真实而深刻的感受和发现。将主人公从一开始就定格为由于沉重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而异化为非人形象的甲壳虫——格雷戈尔。尽管他还是有人的特质——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但因为外形成了一只硕大的甲虫而被人看作异类、被家人所厌恶。

格雷戈尔变形为甲虫的遭遇,可以揭示出亲情在金钱与利益下的脆弱与不堪一击:

当他能够支付家人所有开销、让家人住上舒服的房子时 ,他是一位令家人尊重的长子、令妹妹尊敬的哥哥、让公司看好的旅行推销员;而当他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变形为甲虫时,他立马成为被家人厌弃、房客躲避的怪物。因为他不再是“人”形,不能再为家人遮风挡雨,所以,他没有资格拥有亲情的呵护了吗?这就如同当年苏秦的遭遇:当他游说周显王不成功时,回家父母不理会他,嫂子不给他做饭;而当他成功衣锦还乡时,父母变得热情了嫂子“蛇形匍匐”地区百里之外迎接他,为了以示尊敬,竟然不敢抬头看他。多么令人心酸的态度转变啊!而最令人心痛的是,这种伤害与心寒是来自于最亲近的家人!

他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推销员;不过是一只一心只为家人着想的甲壳虫;不过是一个被周围人甚至是家人抛弃、鄙夷的异类;不过是一个不会说话、没有表情的可怜虫。但作者却将这么一个毫不起眼的下层人物的变故作为整个故事的核心,并以这个推销员作为主人公。因为他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用来撬开看似和谐的人际关系背后所隐藏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道德良知的消退这层坚壳的杠杆。本应该很普通的故事,但却因为他变成了甲虫,一切变得不可思议起来。

作品最突出的亮点是“变形”手法的运用。作者运用了变形的手法对格雷戈尔做了“陌生化”的处理,使它成为了一只甲虫,并将它放入具体的生活情景——看似和真实生活相似却绝对不能划等号。文学求“真”的价值取向不是真人、真事、真环境,而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因此作家将格雷戈尔这只甲虫以非人的姿态让它生活在“家”这个本应该温暖、给他关爱的假定性环境中,将现实形象(周围其他人)和非现实形象(甲壳虫)结合,让他以静默的方式去体验亲情的冷酷。作品在假定性的情境中追求文学的的“真”——真事理、真情感。这种变化从生理现象上看,是反常、荒诞的;但从社会现象上讲,是有可能的、现实的。作者用一种离经叛道的惊谬法和多层含义的变形来表现那颗赤子之心在亲情的抛弃下渐渐冷却、死去的悲哀。“变形”这种怪诞的表现手法拉开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距离,它违背了客观事物的表面真实(因为人不可能变成甲壳虫),却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当一个人处在冷酷到极致的环境中,如果对他人来说毫无价值可言,那么他遭遇排挤,甚至抛弃是完全有可能的。)。

他笔下这种神秘而怪诞的世界,更多的是丰富的想象与对生活细心体验与反思的有机组合。在看似平淡的故事中,让主人公以不平淡的变故与遭遇去看生活、看世界。作品渗透着辛辣而悄无声息的讽刺意味。尽管作者对讽刺性言语不着丝毫笔墨,更不以说教者的姿态做出任何关乎道德层面的指责与评论,但却让故事本身为主人公辩护与发言。让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人情冷暖,去品味作者对人性、亲情所发出的叩问。用主人公的遭遇来泄露亲情的冷酷,并将此表现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变形记》这部小说分为三部分:

一、 第一部分,作品层层递进地展开格雷戈尔变成甲虫后家人对他的冷酷。他时刻为家人着想,但家人对待他却像是躲瘟疫一般,唯恐避之不及。最初只有妹妹关心他的生活,直到后来所有的耐心都被厌恶消磨殆尽,妹妹做出了要丢掉他的提议。面对他人生如此重大的变故,家人没有用亲情安抚他,反而用冷酷与厌恶来隔离他,父亲用苹果砸他、用令他心碎的“嘘嘘”声驱赶他,但他仍心怀感激,为家人着想。

二、 在第二部分,作者精巧而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他的遭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最初,母亲和妹妹还为了给格雷戈尔腾出更多活动的空间而搬出了柜子和那张盛满他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的写字台,而后来,却将一切闲置的杂物放入格雷戈尔的房间;最初,妹妹还用布垫着手给他好几样食物供他挑选,而后来,却用脚随便把一样食物推进他的房间。这一系列的变化证明——家人打算彻底放弃他了,让他自生自灭。直至后来因父亲拿苹果砸伤他又无人救治,加上好久未进食,在孤独绝望中悲凉的死去。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造成鲜明的情感上的反差,来使他的命运更为悲哀,更加深了读者对他的同情心。也让人不禁为家人的冷酷而汗颜。

三、 结尾是这个作品最具讽刺意味的部分。当他在满怀爱意和感动地怀念家人中死去后,父亲说“那好,现在我们可以感激上帝了”多么绝情的一句话!在英年丧子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悲痛,反倒是求之不得,为他的死去而感到开心和解脱。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甚至放下手中的工作去郊外散心,仅仅是因为他们终于摆脱了那只碍眼的甲壳虫的牵绊与拖累。

这不禁让我想起恩格斯的一句话“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对啊!变成甲壳虫的格雷戈尔对于家人而言无丝毫的利益价值可言了,所以才被抛弃的吧?

有人说过,文学是一种人学,作者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关照他的作品才能传达出让读者感动、触动内心的东西。卡夫卡用他平实的语言、平凡的人物、平常的环境讲述了一个不同平常的、震撼心灵的故事,作品传达了对人类人性与亲情的呼吁之情,为道德的缺失、亲情的淡化敲了警钟——无论你处在什么环境中,亲情永远都是你灵魂的归属地。这也是《变形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最高的社会价值,也是他给读者感触至深的亮点。亲情,温馨了社会、光明了人生。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今,有多少人在为利益奔命时忘记了亲情这一最最珍贵的财富?又有多少人屈服于利益的诱惑、心肠变得冷酷起来?在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人与人之间陌生感和疏离感日益加重的今天,这部作品将是提醒人们珍视亲情的响亮铃声。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在痛恨亲人对格雷戈尔冷酷的同时,更会产生一种我们自己对亲情的深入理解——不管什么时候、你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遭遇了什么变故,你一转身,给你温暖、包容、安全的永远是家,是亲人!带上亲情前行,你的成就才可以让你有心安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让我们在阅读这部经典时带上一份博爱与感恩的心来提升自己、滋润心灵!

有什么疑问,可以用新浪微博@我,QQ邮箱1506961846@qq.com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