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求卓越》读后感1000字

《追求卓越》读后感1000字

《追求卓越》是一本由(美)汤姆•彼得斯 罗伯特•沃特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47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求卓越》读后感(一):值得复读的经典

一晃近两月,断断续续将书看完。30年前的经典书籍,翻印的过程中作者进行了一些修订和重述,但最早提出的八条卓越企业特质的描述未成更改。经典的书籍读起来还是不错,恍如是近期的读物,跟现在企业的问题有所呼应,但这确实是老美几十年前的状况了,可见中国的管理体系和思考真的有很远的路要走。理性管理与社会行为管理之间,西方已有所侧重,当然也跟西方经济波动有关系,而在中国,我们却没有过大的起落,变化少,自然看得浅显。周五在上海参加一个讲座,有位阿里的嘉宾分享说阿里关于员工健康方面的投入不差钱,反过来想想马云老说的排序问题,言行一致,成就一家企业。卓越的企业什么样的,书中的一些企业现在已经有所颠覆,但大多数依然卓越,想想也不复杂,对文化价值观的东西很傻很天真,对执行的东西很黄很暴力,让规划和政策都见鬼去吧,服务好使用你价值的人,仅此而已。推荐星级:四星半,值得复读的经典。

《追求卓越》读后感(二):管理的本质是“人”

书中,总结了卓越企业的八项重要特征:

1、采取行动:重在实践、检验的循环

2、接近顾客:要求权力主管亲身频繁参与

3、自主与创业精神:建立推荐人机制

4、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尊重顾客

5、亲身实践,价值驱动

6、坚持本业:不要经营自己不擅长的业务

7、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减少架构,建立顺畅沟通机制

8、宽严并济:用价值观凝聚,用规定维护价值观

把人当人,对员工和顾客有起码的尊重尊重,产生同理心,我认为是企业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原因。

所谓当“人”,就是要关注情感需求。对于员工,是我在企业是否有归属感、是否有获得感;对于顾客,愿意对企业产生多强的粘性,在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能够在哪个程度满足需求。

关键在于人。而管理、制度,就是在企业大了之后,把这些很把控的“人”层面的东西,提炼关键点,找出共性,用一套大部分人可执行的机制去维护、去践行。

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为了去把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去实现。

而管理制度的僵化,往往就是执行的人忘了制度本身的目的,而把制度本身当成最重要的事。

《追求卓越》读后感(三):管理者、员工、顾客三元素

由于是先读完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有点别扭。但是,作为一本30年前的管理学大作,他的理念相当好!

在我看来,他的理念分为三个元素,分别是主管、员工和顾客。

1. 对于管理者,他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奉献精神。

鉴于此,他们的做法是建立企业的价值观,并以身作则,亲身实践;

然后,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给予员工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使他们可以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认同感,比如,对“小而美”团体的支持,对员工创新的鼓励及其失败的包容等等;

最后,就是走动式管理,管理层要时刻保持与底层员工之间的沟通,倾听他们对管理的建议,对技术的建议,并作出积极的回应;精简组织,拒绝臃肿,拒绝官僚主义。

2. 对于员工,一方面,借助公司平台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则需要与顾客之间大量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对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建议,以及对公司服务的评价等,从而在服务、质量和可靠性上俘获顾客的心。

《追求卓越》读后感(四):想要“卓越”,就要做到“管理卓越”

成为卓越企业,几乎是每一个公司的梦想。现在许多公司刚成立,就奔着上市去,按照上市的标准来打造自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CEO去听了很多课程,邀请了许多专业人士进行绩效、培训、薪酬的咨询,试图让自己的公司架构明确,业务分明,人员凝聚。

但下了很多功夫,依然管理不好一个公司,也是这些企业的真实写照。此类公司的CEO可谓是,煞费苦心又不得好。即便他们深知只有内部管理好了之后,才能够以更有力的姿势对外,但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形成卓越的管理引领整个企业向前呢?还是会让人郁闷到抓头发。

那么,在没有成为卓越企业之前,就去跟那些已经是卓越企业的企业学习一下他们的管理是怎么玩儿的吧,有没有什么能够被自己所用的呢?《追求卓越》这本书,就给了很好的答案。

《追求卓越》的作者之一汤姆·彼得斯很屌,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之一,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有“商界教皇”的美誉,被《财富》杂志誉为:“管理领袖中的领袖”,曾任麦肯锡公司顾问。这本书正式他和他的伙伴罗伯特·沃特曼,研究了43家企业之后得出来的管理方法论总结,可谓是彻彻底底的实践出真知了。

讨论管理上的卓越之前,需要明确,到底什么是卓越?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人说,我可以按照公司营业额的多寡来评判。这样难免一刀切,按照书中所说,卓越≈灵活,这意味着卓越管理带来的后果,是这个企业不仅会擅长制造可批量生产的新产品和服务,还能够更加灵敏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自适应力。反观现实中的中小企业,具有此类特点的很少。许多公司都避免不了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固化模式,创新能力一落千丈。

自从咨询公关广告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之后,商业中形成了甲方和乙方两个不同的身份体。为了说服甲方,乙方多半采取的是数据来证明,看起来客观有力,而甲方也买这一套,甚至许多甲方也深受影响。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并不是。数据属于理性主义,过分强调计算、分析,本身就充满保守。而且理性分析,降低成本是首要的,提升营收才是次要的,这完全限制了企业发展的步伐,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慢,意味着分分钟就被竞争对手拿下。《追求卓越》这本书提醒我们,管理当中,要注意到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人。

人是社会的集合体,丰富的,多变得,一定要充满人情味。而大多数的卓越企业,都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情味儿。比如说谷歌,为了激发创意可以让员工带宠物上班,甚至于建立了办公游乐场。并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让全世界的大多数人,神往之。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出来员工的创造力。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果一个公司的员工的创造力全都被激发出来了,那自然就是不可限量了。

在《追求卓越》这本书当中,作者将卓越企业的特质归为八条:采取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创业精神,以人为本,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坚持本业,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宽严并济。乍一看我们都懂,但具体到要怎么实施,又不免一头雾水。窥其千变不如熟读一遍,要是想深入了解并收为己用,还是需要将《追求卓越》这本书从头到尾好好地读几遍。

《追求卓越》读后感(五):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被誉为世界最畅销的工商管理书籍,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福布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托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

被奉为经典,必有它过人之处,“走动管理”、“删繁就简”“小既是美”理念《追求卓越》书中提到,这些新颖理念首次学习,“非正式沟通”“创新,接受失败”、“以接近顾客为导向”“以人为本”等概念虽与其他书籍雷同,它全新的解读,全新视角,并结合IBM、惠普、强生、迪士尼、沃尔玛、麦当劳、万豪、花旗、3M等43家美国经营最成功的企业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一、采取行动。二、接近顾客。三、自主和创业精神。四、以人为本。五、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六、坚持本业。七、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八、宽严并济。给我们以全新视角看待企业管理,审视自身不足,带来一场管理的“饕殄盛宴”,也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场“头脑风暴”。

细品《追求卓越》并无所谓高大上理念,都是接地气实用理念,如同托马斯·彼得斯在序言中提到:虽然书中提到的一些公司因为偏离了方向,近年来经营衰败,不过它们长期以来的成功纪录却是值得效法的。

《追求卓越》前四章为理论部分,初读略为难懂生涩,作者托马斯·彼得斯先前亦建议可先跳过这几章,个人读后建议按章节循序渐进,理论结合对世界各地企业深度、密集、系统访谈、先辈们理论深入思考研究,及一些非卓越企业的非正确管理及营销模式,得出“理性模式”、“渴求激励的人”、“管理充满模糊和矛盾”等概念,进一步论证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

托马斯·彼得斯首先为我们定义了何为“卓越”,一个企业成功的标准,卓越企业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他们认为思考比工具更重要,发挥才智远忧于理性,行动比分析更为迫切,努力在复杂的世界里智力保持单纯,努力不懈,坚持超高的质量水准,重视顾客,尊重员工。

在“理性模式”中提到日本索尼、松下的成功,培养员工忠诚度、通过有效培训启发员工投入工作、员工将公司的成败视为己任,以及员工和主管之间的人际关系,以为为导向。书中多次提到以人为主、有效激励,八大特质中第四条也着重讲解“以人为本”,正面激励带着禅学意味,它会让好的事情逐渐聚集而来,而非甩掉不好的事情,但大多数企业不太了解正面激励的价值,根本不重视,这也就是为什么托马斯·彼得斯着重分享,卓越企业都有根深蒂固的哲学,“尊重个人”“让人们成为赢家”等,但它不是句口号,从员工角度出发,从本质关心员工,这又涉及到“走动管理”中的“非正式沟通”,走动管理是要领导下基层,通过多种沟通方式,正式、非正式了解员工动向、需求,员工有了幸福感,把企业当家努力奉献,企业才能走向卓越。

“走动式管理”理念37页首次提到,源于惠普;30年前的理论,会过时吗?答案否定的,现在都适用,走动式管理的重点:大量沟通,丰富、非正式的沟通。

“小既是美”也是耳目一新的理念,称之卓越企业可谓是大企业,为什么要小呢?且是卓越企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懂得化繁为简的重要性。托马斯·彼得斯提到卓越公司的工作小组人数并不多,通常只有10人或是不到10人,人员精简,结构简单,小组才是卓越企业非常重要的元素,不论是从服务、创新还是生产力都是如此。

“以接近顾客为导向”、“创新、接受失败”等理念的解读也都让我有耳目一新的视角,《追求卓越》中卓越企业八大特质,每一项都与人有关,企业需以人为本,有效激励,走动管理兼非正式沟通的管理模式,并以顾客为导向,创新旅客需求的产品服务,追求卓越路上永不止步,企业卓越不衰。

《追求卓越》书中提到的一些公司因为偏离了方向,近年来经营衰败,告诉我们凡事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可以借鉴参考它的理念、模式,创新由模仿开始,在模仿的路上结合本企业现状,创新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才是卓越企业的生存之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