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慈禧传》读后感锦集

《慈禧传》读后感锦集

《慈禧传》是一本由(英)约翰•奥特维•布兰德 / (英)埃特蒙德•白克浩斯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0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禧传》读后感(一):八卦还是史料?你读了就知道!

此书的编辑提醒读者,此书是“两个英国记者眼中的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又说“本书是两名英籍中国通利用丰富的故事写成的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经典著作,是大清帝国危机时刻的权威记录。”显然,编辑犯了点语言逻辑错误!既然是“八卦史”,其权威性就必然有折扣!

不过,因为2位作者都几乎是慈禧与清国末年的同时代人,且在清国及灭清的“民国”居住多年,他们的记述对现今读者了解当年的市井民情,特别是晚清宫廷的诡谲多变,以及“老佛爷”的为人处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当然,究竟是八卦还是史料?你读了才能够知道并确定!

《慈禧传》读后感(二):站在慈禧的立场上想一想

通常,在我们的概念中,慈禧是一个专狠断独的女人,在她实际统治的晚清后期,中国饱受了帝国列强的欺负,历史把很多的屈辱和仇恨统统归咎于她的掌权和腐朽。是的,她的确也欺软怕硬,做过许多坏事,然而从最近几年出版的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之中,也看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描述,虽然不是替她申冤,也无法改变那些即成的事实,却能从真实的人性方面来仔细观察一下其举止行为,也许从这些多角度的透视来分析和判断,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一个真实的人生轨迹。

这本《慈禧传》是由两个同事代的英国人撰写的,他们通过当时在北京的一些观察和亲身的一些经历为依据,更找到了一部珍贵的《景善日记》作为参考,同时在这本书中也穿插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这之中包含了咸丰、同治、光绪、恭亲王、荣禄、安德海、李莲英、曾国藩、袁世凯、翁同龢、康有为、慈安等与慈禧的交往和关系,通过一些重要的书信来往、公文和历史的记录,把慈禧得宠、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铲除戊戌变法的政敌、利用义和拳对付洋人、八国联军的入侵、庚子赔款、着手宪政改革到架鹤西去的隆重葬礼等大事也作了详细的交代,让读者理解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面前,内有太平的叛乱,外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一个女人却有如此的本领和非凡的毅力去统治这么大一个烂摊子,在权利的争夺和政敌的争斗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平衡各种力量,用准人才,尽量为帝国的和平发展扫除障碍,在危及自身安危的情况下也毫不手软,果断铲除异己。

现在想来慈禧也是生不逢时的人,假如有盛唐时期的强盛,那么她所统治下的帝国不一定就比武则天时代差;其实她也不是想一直垂帘听政,她也希望过逍遥安逸奢华的生活,只是身在政治和权谋的宫廷争斗中,有些事是身不由己而已。可以肯定地说,她是一个聪明又有才华而且懂得政治的女人,她本意也是希望兴盛治国重振国威的,只是那些老旧的体制和盘根错节的官僚文化已经极其腐朽,想力挽狂澜对于晚年的她已是力不从心了。看看那些弱不禁风的皇帝们,自咸丰以来,很多都没有活过三十几岁就驾崩了,其实大清帝国的垂垂暮年还要靠这么一位女子来支撑已经很难为她了。所以我们看完那些真实的细节后,不妨站在慈禧的立场上想一想,换了你该怎么做?

《慈禧传》读后感(三):真的不容易

通读有关慈禧的书籍不多,之前不少作品都是从反面介绍慈禧,特别是李翰祥的电影作品《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加上很多教材中对其的描述,更是让人无法接受。而对其深入了解是通过《百家讲坛》这个栏目,这本名为《慈禧传: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两个英国记者眼中的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评价慈禧,究竟评价如何,这就是我选择本书的初衷。

两个英国人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描写慈禧,并公布了很多私人信件、奏章以及相关照片,让我们从西方人的角度真实还原一个真正的慈禧,同时,通过一些后宫的描写也进一步了解到清廷当时后宫生活的点点滴滴。

慈禧天生就有自己独特的领导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做事机警、果敢。在当时清廷后宫中能有她这样能力的人少之又少,绝对是红颜不让须眉。书中对咸丰病逝到垂帘听政形成这段的记述,可以完全展现出慈禧不同常人的胆识和才能。朝廷当时在顾命大臣的把持下,慈禧能够依靠在京城的外援(奕),同时清晰理智的分析中顾命大臣中主角是谁?哪些是可以暂时利用的,哪些是一定迅速除掉的?而且能够派心腹人把热河真实的情况送达出去,没点政治头脑和手腕岂能做到。估计在她心里面看着朝廷这帮人,能够达到她高度的人没几个。所以这更促使了她攫取权力的欲望。垂帘听政的局面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这场政变中,奕给了慈禧很大的帮助,但是政治就是如此,至高的权力不能被分享,只具有独占性,最终奕不得不为自己的高调付出了代价。

慈禧对权力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大变得更加强烈,她不适应失去权力。所以对光绪后续的做法也不是很满意,加之光绪任用康有为竟然要发动废除自己的政变,你说慈禧能不愤怒么。同样,她的一切行动迅速完成,朝廷再一次回到了她的掌控之中,这种胜利的喜悦只有她能体会到。

对外,慈禧对洋人对其不断地条约也是充满不满,本想借着义和团的“神勇”扭转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结果是让人人民背负了更大的灾难。

慈禧自己生活后期也是很奢华,作为清朝政治的顶峰人物,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哪里还管人民的死活啊,导致李鸿章一手缔造的北洋水师最终走向了覆灭。

慈禧作为一个女政治家能否在清朝风雨飘摇的晚期,依然使得清朝维系了那么久,从她的角度出发,维系着不要倒台就是最终目的,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慈禧传》读后感(四):《慈禧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女皇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关于皇帝的文字记载和历史记录。而在这其中的屈指可数的女皇,更是话题诸多,版本不一。毫无疑问的是慈禧太后便是其中的比较占据风口浪尖的话题人物。

自己曾经读过不少的有关慈禧的书作,诸如《太后与我》,《慈禧大传》,《慈禧太后》,《清慈禧皇太后传》等等。不同的剖析面,不同的着眼点,不同的写作立场造就和完善着这个中国历史上绝对有争议的女子。虽然我读的关于她的书很多,但是我还是很感兴趣于任何自己不曾了解或者知道的话题。而此刻,手中的《慈禧传:两个英国人清代北京见闻录-两个英国记者眼中的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一书却更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讲述这位女皇的故事。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女皇又是如何的呢?带着某种好奇,带着某些疑虑,我踏上了这条追踪之旅。

尽管题为《慈禧传》,但是本书却更是透过两个角度来讲述相关的慈禧事迹。一如本书的副标题,很是清晰明了地表达了本书的切入面。其中既有外国人对于清代背景见闻的记录,其中也有关于外国人眼中晚清宫廷与北京八卦史。几大板块,多个方面,更加透彻地让我们了解不同角度下的慈禧。

虽然本书出自外国人之手,但是其中的内容经过稳妥的翻译使得读者并没有感觉阅读之时的混淆或者混乱。相反的是,有别于中国类型的史书记载。透过本书,我觉得更大的亮点还在于让我们一并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那个时代的那群外国人士对于中国的政局,中国的政治人物的认知和分析。在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的有关于慈禧的相关文字记录。配合有关的照片,日记,私人信件,奏章等作为文字的佐证,更是全面地展现着一个全面的,详实的中国清廷以及清廷的女皇。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这里我们见证着外国人对于中国那段历史的品评;对于外国人而言,我相信他们可能更是第一时间接触和触碰着这些异国的政治讯息。作为书写这本著作的作者而言,他们更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字的记录,宣言某些政治的主张。于他们的那个年代,本书其实更有着诸多政治的意图和目的的所在。于我们的这个年代看本书,我们也可以深入浅出地透过外国人的品评了解当时异国对于中国的政见和想法。

跟随着外国人的见解,我们解读着慈禧这个中国的女皇。一个曾经影响到中国政治历史的女人由此变得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

《慈禧传》读后感(五):相互作用下的历史

说到慈禧,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垂帘听政这事,以及“老佛爷”这称号,大多数人看来慈禧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坏家伙”,如果没有她,晚清也许会有另一种格局?在某部讲述晚清的电影里刘晓庆饰演的慈禧,让我印象深刻——几乎见不到皇帝的面到深受宠爱,都无不显示着兰贵人是个聪明的女子,当然从兰贵人变身到慈禧,不仅仅只是聪明而已。是什么让她成为了我们眼里的那个“坏家伙”?在外国人眼里她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一段穿梭历史的旅行。

虽然书名是《慈禧传》,但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人物传记,它更像是一部晚清的重要事件的汇集,展现一些所谓的秘密,试图让我们更清晰的看清楚过往的这段历史,里面不仅讲述了和慈禧有关的各类事件及人物,也囊括了这个时期的一些风雨变化,试图想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中,慈禧到底做了什么,而这些是对是错,也许你读过后会有一定的见解。慈禧在这段历史里是无法跳过的人物,而更多的人物被慈禧所改变命运,而那些无论何时都值得信任的人,他们或左或右都间接影响了慈禧,当然也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一步步画着历史的走向,最终画出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历史。人家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慈禧就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兵,非一般的雄心,非一般的对权力的喜爱,造就了非一般的历史,也让后人为之不满的历史。

如果你只是好奇慈禧的那些故事,八卦一下的话,那就真不好意思了,我想你翻阅完全书以后,也找不到什么可以来八卦的,它就像是我们读书时期的历史学科一样,充满严肃感,对于不爱历史书籍的人来讲略显沉闷,不过比历史书强的是有着不少可以见证的图片,让你不再是想象慈禧是什么样子,而亲眼看看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期,那些已经故去的历史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当然你还可以在作者的言辞间,发现他们对这个时期的某些看法,也许在某些地方你会觉得是不是言辞有点过呢?是不是有点包庇他们自己人呢?也许谈论历史的人总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喜好,当然也包括他们所站的角度,呵呵,这些也许都可以算作是本书的乐趣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