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锦集

《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锦集

《从战争到战争》是一本由(英)温斯顿·丘吉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394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一):弱国无外交

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国家的命运,被英法德意四个大国在慕尼黑的一纸协议敲定,而那里的人民,被自己一直信任并追随的法国无情的抛弃,只能听从别人肆意的安排,你为砧板,我为鱼肉,任人宰割,可悲可叹!这样的命运,中国也经历过,幸运的是现在的我们,已有了说不的力量,也没人再能随意决定我们的命运,现世安稳,民之大幸。

《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二):对侵略者的错误同情

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二战投降后,于1946年制定了后来被称为“和平宪法”的新《日本国宪法》。日本的宪法解释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只允许行使个别自卫权,即在本国受到攻击时行使武力。

日本这几年一直吵着要解禁集体自卫权,对于这种行为我国人民大方向肯定是反对的,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声音诸如“日本也是个独立国家,有了政治地位谋求军事地位也是正常的。”说句不怕挨骂的话,大学期间我曾这么想过……

看完这本书发现我过去那种思想简直就是有毒啊,如果不控制日本,那么德国的历史很有可能就会重演。

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应该受到经济和军事两方面的制裁。然而经济上,凡尔赛合约中的经济制裁部分太过苛刻根本不可能实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善良的英美给了德国大量的贷款。1926年到1929年的三年中,德国从美国取得大量贷款,美国压根没有希望德国能够偿还。虽然美国也从德国获得了一些赔偿,后者的数量仅为前者的五分之一。可是看起来所有人都很高兴……

军事上美国基于“若要战败国解除武装,战胜国必须先解除武装”这样奇怪的逻辑,先削减了英法美的军事实力。经济上的补助加上军事上的相对强大成为了后来二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在德国发展的时候国际社会是可以出来阻止的,然而遗憾的是基于国际道义有人甚至同情德国,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带来了更大的火患,美国孤立主义的袖手旁观,终于使整个世界陷入更大的危险。

正如丘吉尔所说,善者的软弱让恶者更加肆无忌惮。日本和当年德国一样不应该具有侵略能力的武装。

《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三):这么杰出的作品,翻译就不能精益求精么?

相当程度上,给四星是因为邱吉尔爵士的远见卓识和优秀文笔弥补了混乱凑合翻译和欠缺责任感的责编。这么杰出的作品,译林出版社就不能精益求精么?

P.42

概念的连续是为了保证在现实的严重考验中掌握领导权所必需的。

吐槽点:“概念”?明显是翻译错误,上下文看都不应该是“概念”。

P.54

若干时间以来,将军们......

吐槽点:若干时间以来

......党卫队,从一个开始很小的组织,发展到人数上和活力上都规模很大的团体,......

吐槽点:靠!什么是“活力上都规模很大的团体”

《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四):大战前夜

《从战争到战争》是这个版本的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第一本,这套书总共12本,写于1948年,买的时候是整整一箱,凭我的蛮力抱起来都很吃力。丘吉尔爱好写作(严格的说是口述由秘书代笔),留下了很多作品,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也很有名。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此奖的唯一一个政治家,也是为数不多的凭非文学类作品获奖的作家。

丘吉尔是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所有重大政治事件都参与,这套书很多当事人视角的史实,因此本书有极高的历史参考价值。他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思考值得借鉴,当然本书也极大影响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二战史,谁能保证他说的都是真的呢(我Google了下,网上的英文版都是6卷本的)?值得一提的是,丘吉尔的文笔极好,翻译的水平也很高,因此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第一本讲的是二战爆发前的事态发展。总的来说,一战后未能将德国军事力量斩草除根,对其经济惩罚完全不现实,埋下了德国人民仇恨的种子;英法美只顾发展国内,对德国纳粹的崛起一味绥靖纵容,国际联盟名存实亡,让希特勒步步紧逼,最终导致1939年战争爆发。

如果说一战后协约国是失败的,对德国处理不够狠,战胜国贪图和平,那么,二战后他们吸取了什么教训,采取了什么措施,让欧美世界享受了这么多年的和平?

书中不多的希特勒决策的史料也看得出,他考虑了发动战争后英法苏及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日本的反应,但唯独没把后来对战局起决定作用的美国考虑在内。而美国刚刚在一战中教训了德国,这是不是他不长记性,抑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还是(错误地)押宝美国不会参与?

作为在野党事后诸葛亮当然容易,但二战前的英国政治说明了在紧张时期,集中制的政治体制比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大部分人只顾眼前,看不到远方的威胁。

我们离下一次战争有多远?贸易战背景下中美关系貌似短时间内不会好转,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提到,未来中美之战可能始于南海,如果真的来自南海冲突,还有多长时间会发展到战争?台湾可能是一个导火索吗?北朝鲜呢?两个核大国间的冲突,会把战争升级到核武器吗?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历史会重演吗?如果开战,又会多长时间、如何结束呢?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五):历史的战争,当下的生活

是谁唤来雨满天?浮舟渔婉思柔弦。——题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为止史上最“牛”的战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也各有不同的考量。我总认为,系列丛书是难写的,因为很难把握内容的庞杂和情节的设置;回忆录又是文学题材中难写的,把回忆录写成系列丛书,难度就更可想而知了。以历史为背景来写回忆录,似乎并不是一件讨巧的事情。因为无论什么原因,时间可以消逝但历史事实迟早是不会被遮蔽的。故,想要不偏不倚地完成大部头的历史回忆录,真的不是通常作家和传记家所能掌控的。凭此,丘吉尔就应该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以“是谁唤来雨满天?浮舟渔婉思柔弦。”这样一个柔情的诗句作为题记似乎并不匹配二战的波澜壮阔和冷峻残酷。但我想表达:其一,作者在这本书里的确是以一种至刚则柔之情来阐述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爆发的背景和缘由;其二,这本书所透视的正是到底是谁“唤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雨满天”?在观看欧洲杯的“浮舟渔婉”式闲暇中,抚卷通读后,似乎有很多的东西需要诉说。

坦率讲,作者对二战前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展望令我艳羡不已。能够在当时当地以一种有别于大众化的姿态昂然面对环境气氛中所充斥的敌意,光这份勇气和胆量就值得肯定。因为,在众口一词的环境中,哪怕是只言片语的科学预见都不得不说是一种睿智和涵养。

作者对二战前国际形势特别是纳粹德国野心的剖析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英法等国就希特勒对莱茵兰、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纵容最终催化了希特勒一步步构建德国的强大。依作者之意,如果在希特勒野心初露的时刻,英法以一种强硬的姿态来予以警告或者打击,或许,历史会改变。正是由于英法一次次的姑息、纵容和不作为才逐步“成就”了希特勒无所顾忌的野心。联系现实,如果我们今天对某些一个个独立的事件以一种短浅的眼光来看待的话,或许,若干年后,我们也会唏嘘喟叹当初的幼稚和好笑,在我们以一种良善的心态在辩论某一事件的时候,不知道背后相关事件的涉及者是否也如我们一样良善。“但所有这些都纯属希望和推测。我们还得想到有一连串与此相反的可能性。他也许会要求我们承受无法忍受的事情;他也许不得不要求我们承受无法忍受的事情。再说,对方在这次困难的谈判中,也许并不抱有我们的那种好意和信义。”(引自《从战争到战争》)

我们都知道伊索的那个关于狗的寓言,它去抓水中肉的影子而丢掉了自己口中的那片肉。当然,或许有人会说,伊索寓言中的狗诚然失去了它的那片肉,然而它却在通往自由想象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可是,连基本的生存之所需都难以保证却总是幻想化蝶式扭变现状,那么,飘渺无根的所谓自由又有何用?所以说,伊索寓言中的那只狗 “仰望了星空”却忘记了“脚踏实地”,它之所以犯错是因为它从直接表象到因果效验进行了错误的渠道选择。

在这样一个让我们忽如琼楼玉宇忽如万丈深渊的时代,过山车般的瞬间癫狂幻变会让很多流于外在的我辈也神经质地幻象式生活。同样,这个时代的人也是最容易背叛的,瞬间的美艳和灿烂如果没有持久的内在素养、本领作为支撑则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就是说,陈一时之快也只能是一时之快,历史最终会最公正地评判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和事”。只有一种声音的年代注定要被后来者耻笑,更何况那种声音或许是让“亲者痛,仇者快”。所以,哪怕是为了生存计,我们也应该“我以我血荐轩辕”,用切实可行的行动去践行内心的理想和回击不公和愤懑。

此书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也被历史所检验了一样。所以,我上述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现实,或许这正是此书今天所能延伸的最大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