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识分子的鸦片经典读后感有感

知识分子的鸦片经典读后感有感

《知识分子的鸦片》是一本由[法] 雷蒙·阿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分子的鸦片》读后感(一):在冲突中乐观

直观上是一本读起来很爽的书,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戳到我。书名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宗教是人类的鸦片”,那狂热的信仰就是知识分子的鸦片吧。

立足法国知识分子的视角,这本书就像一本二战之后思潮与主义的百科全书,只不过是一种解构性的角度。对身处政治与思想死角的读者来说格外有帮助意义,因为它强调的就是混乱与对立中,理论间潜在的可比较性。作者想做的就是祛魅,他告诉读者,没有什么“主义”是不能被解释的,没有什么“思想”是不可比拟的,也没有什么“思潮”是不可阻挡的。

对法国知识分子尴尬的位置来说,该有的恐惧他们都有,但该有的自信他们未必有,而该有的犹豫更是在反击冲突与纠结中撕扯着所谓“共识”。

作者也不是只关注法国的立场,在对“知识分子”这个曾经不但现在(指作者的现在)在政治中受到特殊“关照”的群体的讨论中,作者同样和政治主义一样做了很多的比较,有句话我记住了,他说对知识分子来说,不受关注比受到迫害更难受。(hhhh)这其实解释了很多,仿佛他们总是在寻求自己无法掌握的力量,可其实谁又能说是否真的无法掌握呢。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几段我反复听了很多遍,几乎到舍不得结束的程度。正好差不多和《五四之魂》同时看完,两本完全不同的讲知识分子的书放在一起,一个冲突中乐观,一个平静里灭亡,对比极其强烈。

《知识分子的鸦片》读后感(二):孤独的雷蒙阿隆

最开始对Raymond Aron产生兴趣的是《存在主义咖啡馆》一书对其生动的描述。作为法国保守主义者,雷蒙阿隆借用Simone Weil的那句隐喻——“在人民看来,马克思主义无可置疑地是一种宗教,人民会以最低的理智来看待这种宗教教义。”——对马克思“宗教是人的鸦片”的观点进行有力的反击。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成为了许多法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鸦片。 在《雷蒙阿隆回忆录》,他提到了自己青年时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曾经有过深入的探讨。因此不能轻率地认为雷蒙阿隆的思想仅仅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叫嚣。在本书中,作者严厉而雄辩地指出,法国知识分子沉醉于左派和无产阶级熬制的鸦片而丧失了应有的理智与宽容,他们自由尽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却因为藐视和自傲而不愿意真正冷静地认识资本主义;他们反对宗教,却将马克思和斯大林政权作为新的宗教寄托;他们自以为反抗了一切,却把反抗等同于一切,变得疯狂而不可理喻。 雷蒙阿隆与好友萨特等人对于左右的争论虽然并未影响到二者的友谊,但此书依然可以看作是雷蒙阿隆的诀别:自此,他要也不可避免地与那些似乎正确和站在制高点的知识分子一刀两断——正如托尼•朱特在其《责任的重负》为布鲁姆、加缪和阿隆的作传里那样,他背负着历史的重任,却只能独自前行。 和那些叫嚣着的左翼知识分子不同,雷蒙阿隆以独有的冷静和理性,思考者法兰西的现在与将来。或许他并没有力挽狂澜,但也避免了成为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注脚。

另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雷蒙阿隆笔下的精神鸦片实际上是多元的,随着时代不同具有不同的目标与意义。有人批评中国的知识分子把自由主义当鸦片,这固然有道理,但是,自由主义并非或者不完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少数)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鸦片,而是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意淫和揣测成为了当代其他知识分子的精神鸦片。

《知识分子的鸦片》读后感(三):崎岖

从不同领域的书中读来,我总会隐隐约约感受到两个世界的发展,如同DNA的结构,彼此纠缠在历史的轨迹上。如果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光与影的关系,如果一方必然被另一方所熄灭。未来之上,还有怎样的主义在等待共产主义的到来?

如同原子可分,可以继续向深处追寻。社会体表之下,我们如何去区分阴阳的两端,不可能完全消解与替代之中,左与右,生存还是死亡,保守还是奋进,改良还是革命都不曾拥有意义。而人类,总会赋予其中意义,以光明、美好、幸福之名,承诺一个尘世天堂的图景。

无从做价值判断,人与人只是天秤两端不同的造物,唯有平衡才能得以永恒。在这个层面上,似乎能理解法国知识分子的痛苦,从《马克思主义的幽灵》中读来,或许从阿隆作品之中,我应当开始对萨特进行理解。若是如同欧洲史政教结合的发展,作为无神论的苏联,以政教分离去获取权力之时,是否真的存在一种遥远的反噬,即是解体之必然,也是我们当下的前车之鉴。

若是谈及区别,神灵因为终结而获得永恒的权利,即便在神学论战的过去,作为尘世的理想,他们一直肩负着人民精神的稳定;而现世的领袖,这份崇拜来得太过沉重,活成一种完美本身是最大的残忍。脱离苦厄而不得,以犀角独行于世,却不能无惧于声,亦不可不困于樊笼。

本书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以哲学发问,以社会作答。宗教世界与现世同向而行,二向箔的可怕之处,不是物理意义上面,而是精神层面的。

自然如此丰富多彩,脑海之中对此处的投影,若为人与人之间的妥协与认知影响,将崎岖变为坦途,是非常可惜的。我们一生之路,思想上必是峰峦叠嶂,方可有可藏、可赏、可冒险之处。

当革命夺取权力之时,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皆是昭然。

人之渺小,亦在此处。

《知识分子的鸦片》读后感(四):杂七杂八的胡扯(认真写书评太累了)

引用一个朋友的评价,阿隆可以被视为战后西欧的“有机知识分子”。这个判断很有意思。

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最简单概括大概就是三点:1、一个统一的“左派”乃至“无产阶级革命”是个神话,俄国革命是一个特权阶层代替了另一个,现实的工人力量也并不激进。2、后革命秩序不能带来其宣称的崇高目标,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通过改良处理其固有矛盾。3、左派知识分子很容易被苏东体制绑架。总得来说,作者对冷战时期很大一部分左派的批评并非完全站不住脚的。这个未必很难理解,欧洲共运并没有催生太多真正有力量的政治路线,在地缘政治上也不得不面对被美苏两大阵营夹在中间的境遇。(当然,苏东模式内部需要讨论的东西非常复杂,不能非常简单地说美苏两大阵营就一样了,至于到底在哪些人眼里美苏“一样”,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不过这个不是重点,就先不说了。)不过另一方面,“战后西欧的有机知识分子”也预示着另一个事实,即阿隆本人(无论其表面上多么现实主义)的思考依然浸淫在“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背景下。他对苏东体制的弊端以及(通过务实有效的政策所能达到的)改良高度的判断多少建立在对福利国家模式的信任之下,如果阿隆能多活10年,他会如何评价这个世界?

当然阿隆的政治现实主义在经验层面上当然并非不可取,在某种意义上是重要的(所有的政治议程当然都需要务实的博弈、团结、斗争与妥协),但是作为既定霸权集团的“有机知识分子”,他可以简单地贬斥他所认为的“神话”,因为他本人的神话不需要现身(对于保守派而言,“现状”就是最好的神话,随意提出新的愿景反而给自己带来风险。)我们不如看看左派内部的情况,左派内部当然也有现实主义传统,列宁和Mao在很大程度上不就是一个革命的“现实主义者”吗?葛兰西试图通过马基雅维利把握的不也多少是这个问题?后者相较于前者,实际上反而是强调了某种乌托邦或者意识形态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其现实性的表现正如阿隆在书中以相对贬义的修辞指出的那样,我觉得这是立场问题) 。乌托邦或者神话内部或许空无一物乃至充满了内部矛盾,但是乌托邦真正的意义不完全在于乌托邦的存在,也不在于一个具体的乌托邦本身的内容,而在于其如何耦合不同的政治利益与政治实践(对于左派而言,就是如何将利益在经验上并非绝对一致,立场在经验上并非绝对彻底的广大劳动者整合到一个相对普遍的革命议程中去)。因此,真正的唯物主义(或者说对任何“神话”的真正的怀疑态度)并不是白纸黑字地指出“神话”是虚幻而充满矛盾的,而是需要在了解神话本身的意义后与形形色色的“神话”共存(而非仅仅简单地将其视为鸦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