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设计心理学3经典读后感有感

设计心理学3经典读后感有感

《设计心理学3》是一本由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心理学3》读后感(一):感觉不如1

三本设计心理学,都买了,还有2没看,是因为差点买重了这本,所以抓紧看,关于情感的部分,有些不错,尤其是关于音乐、电影,但是大部分还是觉得平淡,不象第一本有冲击力,仿佛电影中的续作一样。

有不少部分都是关于机器人,这也是我不太感兴趣的部分。

也许是,我还没有很需要它,所以没有发现它的好。反正是买的书,就放在手边吧,以后再读一遍。

《设计心理学3》读后感(二):一切因为爱

不记得多久前,听人说过这样一句:你娶了一个妻子,不是因为她的功能,而是因为——爱。

这也是我们在做产品设计时常常忽视的:人的情感。

而追求功能的强大、数量,总有一天,我们明白,其实人的积极情感,是可以战胜功能的。在有正面情绪时,很多事情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而在负面情绪下,往往导致无功而返。

情感化设计,不仅仅是文案的润色,更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用情感化的设计去打动用户,这本身也是种关怀和体验。

《设计心理学3》读后感(三):3F法则的终结

我在没有看之前两本的情况下看了这本,大名鼎鼎的情感设计。

这本书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什么是好设计以及好看有什么用?

很久以前我疯狂的迷恋3F法则,即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服从功能),但却产生了很多困惑。

比如,为什么苹果的东西那么难用(iTunes神马的)却还是很多人去买?仅仅是为了装逼吗?在我自己买了第一代nano之后我发现并不是的,虽然iTunes很难用,但是iPod本身很好用,这是行为层次上的;从本能层次上来说,iPod美丽的外观和脆弱的不锈钢后背让我对它格外的爱护,我从来没有向爱护我的iPod一样爱护过我其他的电子产品,唯一的原因不是因为它贵(事实上iPod很耐摔),仅仅是因为它实在是太好看了,好看的让我不忍下手(而事实上从第二代iPod开始这种外观上令人沉醉的保护感就消失了);从反思层次上来说,iPod不仅代表我还算有钱(注意第一代nano出来时还是很少有人拥有的),也反映出我一定的艺术审美,而对不锈钢后背近乎完美的保护也让我面对其他iPod拥有者时依然保持一种类似于洁癖的自豪感== 从功能上来说,iPod除了快没什么

《设计心理学3》读后感(四):有爱有情感的设计,才是好设计

本书前半部分讲设计方法,后半部分更多是作者在陈述自己的三观思想。当然,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主题还是在阐述情感因素比实用因素更重要。在生活中有的东西可能不好用,但我就是因为这个物品有设计感我喜欢,看到这个东西我就觉得心情愉快,那我就觉得这东西好用,我喜欢用。这就是好的设计。

一件产品所蕴含的设计情感有时远比它的使用性更加关键。一个成功的产品需要承载用户的情感,同时在设计上也要考虑用户的情感。而考虑用户情感有三个维度:外观与质感的本能层次,使用功能与体验的行为层次,自我感觉的反思层次。文章从三个茶壶说起。本能层次指的是产品的外观,本能层次要先于意识和思维,是外观要素和第一印象形成的基础当行为由最低的本能层次发起时,被称作“自下而上”的行为,当行为由最高的反思层次发起时,则被称作“自上而下”的行为。

为什么要注重情感?情感无时无刻地改变着人脑解决问题的方式,情感能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而美可以影响物品使用的难易度。人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同样重要——正面情绪非常有助于学习、激发好奇心和创意。因为快乐能够拓展思维,有助于启发创意。有吸引力的东西使人感觉愉悦(或激发正面情感),人们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富有创造性,更容易克服所碰到的问题,更能容忍轻微的困难。从而使产品变得好用。一个好的产品需要抓住用户地心理欲求提升产品个性,使用的愉悦感和效用,让产品能够寄托用户的情感。做到以人为本,专注于了解和满足真正使用产品的人。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以乐趣和愉悦为目的的物品设计科技应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东西,而不仅仅是产品性能的提高:它应该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趣。美感、乐趣和愉悦共同作用能产生快乐的感觉,这是一种正面的精神状态。

最后作者还谈到,也许在未来人类会设计出更加完美的机器人代替人类的工作。但机器人永远无法取代人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在于人有道德,精神追求,而最重要的是人类具有独有的情感。因而在设计是需要注重情感化。

当某物品能给人带来快乐,当它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与它互动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在社会和世界中的地位时,我们就拥有了爱。设计是这个方程式中的一个部分,但个人互动才是关键所在。——唐纳德·A诺曼

《设计心理学3》读后感(五):情感设计改变生活

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得先好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为治疗拖延症,可能你定下了具体的计划,在社交网络上发狠话起咒,但结果多半都是失败,然后是各种后悔自责。事实上,这一切可能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逻辑。

人类的大脑行为分为三个层次。

先天的部分,被称为本能层次,这个层次的反应很快,可以对外界环境作出适当信息,警告大脑的其他部分。这是情感处理的起点,由生物因素决定,可以被抑制或强化。

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运作部分,被称为行为层次;大多数人类行为属于行为层次,可以通过反思层次来增强或抑制。同理,行为层次也可以增强或抑制本能层次。行为层次的活动与感觉输入和行为控制没有直接的联系途径,只是监视、反省和设法使行为层次产生偏向。

还有大脑的思考部分,被称为反思层次。人类的大脑能够思考自身的运作。这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反思思维,是学习关于世界的新概念并加以归纳的基础。

人用各种触觉感受环境,由情感系统判断,大脑进行处理后,再向情感处理系统释放指令。这是自下而上的活动。而从反思层次思考某件事情,然后想法被传输到最底层,触发神经元工作,这是由上到下的活动。

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包含认知与情感的部分,认知赋予事物意义,情感则赋予事物价值。每一个事情都有情感,而这种正面或负面的情感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行动。

负面情绪会让人感到焦虑或悲观,肌肉紧张,精力会集中于所面临的问题,直到找到解决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正面的情绪则让人肌肉放松,大脑随时准备接纳正面情绪所带来的机会,思路容易被打断,容易接受新想法和事件。正面情绪往往会唤起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创造力,使大脑处于开放、高效学习的状态。

优秀的设计就是要从负面和正面的情感中取得平衡。负面情绪让人产生压迫感,保持专注;正面情绪让人思维活跃,乐观向上。

回到设计上来,在本能层次的设计原则是先天的,不分种族和文化。儿童的玩具、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具备明亮、鲜艳的色彩,让人愉快。成年人喜欢挑战,探索那些超过本能的、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偏好中获得快干,譬如说苦味。在这个层次,注视、感受和声音等生理特征起主导作用,形状和造型、生理的触觉、材料的肌理和重量等会有直接的影响。

优秀的行为层次有四个要素:功能、易理解性、易用性和感受。功能是最基础和重要的,满足显而易见和未被表明的功能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学习成本低是第二个要求。使用性是产品的关键指标。最后,感官系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是感觉的来源。好的行为层次设计,从一开始就必须称为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始于对用户需求的了解,产品使用的场景和行为是最佳的研究基础。

反思层次与呈现出来的信息、文化及产品含义有关。它决定着一个人对产品的整体的印象,一个小缺陷可能放大到遮掩其他优点,它还更多地和所处的社会文化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客户关系在反思层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你想尽办法去帮助不满的顾客,这些顾客有可能会变成最重视的支持者。长期的客户体验中,一段愉快的记忆会盖过其他负面的体验。

在作者看来,最好的设计不一定是一件物品、一个空间和结构,它是一个过程、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与自己、过去和将来的联系。

当某物品、某行为能够给我带来快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与它互动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在社会与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就拥有了爱。

这种爱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