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体验经济读后感精选

体验经济读后感精选

《体验经济》是一本由(美)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Ⅱ)詹姆斯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43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体验经济》读后感(一):体验是建立在产品、服务之上的一种"产品"理念

这本书是产品经理圈子推荐的,刚开始以为讲的是有关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经济,其实不然,这本书讲的意义更为广阔,非常好得开拓了我的视野,是一本良心之作。

里面的内容通俗地讲解了为什么体验的商业经济形态是建立在初级产品,产品,服务之上的,认为体验经济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在这本书的最后部分抛出了另一个概念:比体验更高一层级的形态—变革。变革的概念在于变革提供商的产品即是顾客,以引导方式让顾客得到想到的结果,最后获得收益。

这本书的内容宏观性较强,但能让产品经理获得一种对不同形态的产品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体验经济》读后感(二):注重顾客体验的经济活动

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没有能够形成更高价值的体验经济,原因在没有对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细分,结果会出现满足了顾客的基本服务需求,但在顾客体验上面没有得到更满意的效果。这解释了很多公司发展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但同时遭到人们许多抱怨的原因,体验经济关注的重点就是顾客的体验方面的需求。为了解决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可能出现的问题,作者描述了规模化定制的生产方式。规模化定制就是把服务模块化,比如分成不同零件模块,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进行模块组合,形成定制化生产,如快递公司建立的模块化物流系统。这种规模化定制的生产方式既能够降低公司产品成本,同时考虑顾客具体的需求选择,为顾客带来新体验的独特价值。此外,将工作作为舞台,了解到他们的决定将密切影响到顾客的生活,能够互动有带入感的工作会让工作活动更有价值,更值得投入,顾客的体验成为了产品生产的一部分,工作也变得更有意义。

《体验经济》读后感(三):很想写书评,迫于时间,迫于压力

这本书恍惚在本科的时候借出来看过,但是就看了个开头。正如评论所说的,内容略显啰嗦,主要是案例比较多。虽然是几年前的书,但是有很多内容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思考。能够让我思考的书并不多,有很多可能是有的没的内容,或者我根本还看不懂。要几年前看这本书可能真的看不懂,看书要带着联想的心态去看,要把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种联系有种让人灵机一动的感觉。看书只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真正证明自己学会了这本书的精髓是在你能够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想到可以利用的书中的素材,所以看完书要和别人沟通。让别人的观点和你的观点进行摩擦,也是一种联想的方式。另外,在看书过程中如果有了灵机一动的想法,一定要先记录下来,不然翻过一页之后就能全部忘掉。这是我最近对于读书的看法。

昨天晚上360笔试考的很不好,应该是没戏了,最后两个大题都没做,空着了。前面的题也是半猜半蒙的,早知道直接上来就百度答案了,何苦呢真是的。真是遗憾,这么好的机会都放弃了。我似乎一直徘徊在投简历,笔试,没过,面试,没过的过程中。或者很多公司干脆就没让我笔试,情何以堪。如果看书是不带着一种功利想法来看的话可能看的更深入,但是效率又没有这么高。我毅然决然的又投了360视觉设计实习生。真实讨厌死了,最近连投简历的兴致都没了。

《体验经济》读后感(四):体验经济是市场商品经济竞争的升级版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99年,现在的版本应该是新增加了许多内容。去年在北京期间朋友伊卡洛斯赠阅,迟迟未能写上书评。

体验应用的范围:关于体验经济,早期单独归类到电影、演讲会、娱乐,但是现在做产品营销的公司也开始产品中加入一些应用的场景,记得罗大胖在一期逻辑思维里面讲到2w元的马桶,销售人员说这马桶贵在年迈的老人家神经较为衰弱,容易因为马桶声音而失眠,光这就值。对此,我也将对自己未来的一些产品做重要的场景演示,以达到更好的销售目的。体验已经开始在各方面改善五官和大脑的信息输入。

体验的因素:书中有讲到很多体验可以使用的因素比如宗教(我在泉州看到一家做素菜的餐馆,专门供应给信佛的吃斋人士,价格还很高,客户很多),像我们这些负责制造产品的,更要灵活使用一些有效元素来满足人们日益对健康或者社交的需要。

如何做体验:体验就是在初级产品、服务,不断增加新的、额外组合,打包给到客户一种全新的体验,比如海底捞为客户等待排队时间免费做美甲,许多餐厅为客户提供一些特制的有趣饮料……其实这已经慢慢发展成一场跨界的竞争,这种体验在于创造力。

体验经济,是市场商品经济竞争的升级版。

中国的发达城市,已经开始了。有些时候,客户跟你买东西不是冲着你的价格来的,也不是冲着你的质量来的,而是冲着面子来的,他们在为大脑的舒适而消费。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无节操,无下限的东西也会有市场。

我建议做市场、研发、销售的人对体验经济增加下关注。

《体验经济》读后感(五):十八年后读体验经济角度应该不同了

回顾本书,核心论点是体验是对服务进行模块化定制产生必然的结果,它带来经济产出。任何行业都有不同级别的企业,提供初级产品(原材料)、销售加工产品、提供服务、提供体验到推动行业变革。升级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升级的问题,作者认为营造体验是转变商业模式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体验可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沉浸需求(投入“剧情”暂时忘记现实)、教育需求和娱乐需求,营造体验即可从人的四种需求入手。作者把工作类比演出,并以剧团表演的分工对应企业内部的分工,比如制片人如同投资人担任定战略的角色,制定出企业体验经济的模式,导演即管理者把握整体运行,编剧是战略顾问,剧本则把运行细化成模块,设计师有多种,舞美负责构建整个的物理体验环境,服装设计师如同给不同的演职人员配上相应的制服,剧务就是所有一线的小演员(工作者),虽然微小也是体验场景中的一部分。营造好的体验是团体的整体战略。

个人认为本书也有不足之处,第一本书初稿完成于1999年,如今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颠覆了众多行业和商业模式,有些内容已经普遍渗透到现代企业的经营中了,有些理论也已过时;第二全书比较理论化,语言不易理解,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不太明白,我阅读的版本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再版的。第三书名体验经济,体验的部分甚至引用了表演体系来对照阐述,即用一个体系解释另一个体系,如果读者对公司比较了解,对剧组完全不了解,这样反而会变得难懂。但对体验经济,经济的阐述不太透彻,如果用一个案例,深度剖析,对读者应该更有帮助。当年还没有丰富的数据支持,将近二十年后应该可以重新去写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