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枝》读后感锦集

《金枝》读后感锦集

《金枝》是一本由(英)弗雷泽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2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枝》读后感(一):维吉尔的金枝

随笔

存在了一百年的学术书,内容没得说,一本从学术高度研究和归类人类巫术的巨著。书从解释一副19世纪的油画开始,慢慢展开人类巫术自古至今的图景,并对其讨论和总结,行文非常流畅,结构清晰,阅读起来也非常有乐趣。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各式巫术背后人类思维的共性特征的分析,弗雷泽的阐述让人脑洞大开。作为论据,弗雷泽也列举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地民俗活动,可惜对于中国民俗弗雷泽似乎知之甚少,只零星提到过关于风水的一些例子。这是件憾事!作为迷信大国,我们民族完全有能力提供应有尽有的研究样本,且保证精彩哦。。。也必须承认,书中罗列的那些世界各地的迷信风俗,其荒唐和可笑程度,也绝对能让有着五千年迷信传统的华夏儿女肃然起敬。

吐槽一下商务印书馆的这个版本,上下两册硬皮精装,叠起来也有了学术名著该有的厚度,可惜好几处错别字啊,让端庄严肃的外表显得有一点可笑。

阿康康康于柏林

《金枝》读后感(二):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却又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这是全书的结尾,这句意味深长的结束语告诉我们,一个新问题的出现,是从一个旧问题的解决开始的。 全书通篇谈论的,是神话传说。但不知不觉间,在搜罗的材料与详细的解释中,引出了许多富有意义的论题。到了今天,或许这本书的学术史意义已经超过了其学术意义,但是从书中透露的问题意识来说,它不是结束,而是一切的开始。作为第一代的人类学著作,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意识到它的不凡。 虽然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瑕疵也是无法回避的。在阐释完“交感巫术”这一概念后,是令人目不暇接的世界巫术大百科,材料丰富,论点却落在了空处。就仿佛热闹的聚会上,核心位置却是难掩的寂寞。 无怪乎弗雷泽这一代人被称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很多材料未经验证就用在了这本书中,使得结论的可信度大大降低,这又是一大遗憾。不过,关于象征的讨论,在文学研究上依旧有其意义。 书中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因为我们读完一本书,并不意味着一段历程的结束,而是激励我们再迈进的开始。

《金枝》读后感(三):矇昧的理性,人类学的礼赞

吃了将近一个月,其中有不少章节值得反复详读。作为上世纪的人类学家,弗雷泽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全球文化习俗知识。

人类对科学的追逐最早出现在对巫术的探索,前人将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与人为活动联系起来,毕竟自身行为是所有不确定性中的唯一确定性。

巫术之中包括了图腾崇拜、通感巫术、献祭、简易医学等等方面。在阅读《金枝》的同时正好开了西泽 科辛斯的《被涂污的鸟》,其中大量描写了俄罗斯与波兰边境农村人们至今存在的巫术行为。例如奥尔加收集发霉的土豆皮来治愈伤口感染便是青霉素原始的使用方法,这时巫师很多时候是带有医疗性质的。巫医通过运用草药学知识治疗群众,透不过这个认知黑盒的群众不会崇拜土豆皮,而是崇拜巫医的“神力”,巫术信众的稳定来源。

而另一件颇具行业风险的便是祈雨等涉及改变天气,顺应庄稼生长需求的祭祀型巫术,担任此类职能的祭祀全靠人品,例如挣扎在干旱边缘的古罗马民众的逻辑是“你祭祀不给我们雨是不是看不起我们”,然后用各种独具创意的方式以祭祀的肉身作为向神表示愤怒的桥梁,担任国家制的祭祀可谓是职业风险巨大,但如果你熟悉气象学那么或许可以走上万人敬仰甚至与统治者分庭抗礼的人生巅峰。

如果你穿越回古代欧洲,有机会承袭王位并不是一件什么值得开心的事。首先你得确保自己还在当王子时不会被父皇拿来献祭换取延长十二年的统治,其次即使你幸运登基,你即将面对还有各国各样“杀死国王”的习俗。天赋神权看起来也并不是什么好事,虽然对统治民众有一定的震慑作用,然而一旦君主流露出半点衰老迹象,人们便会愉快的将其吊死、勒死、掐死、毒死,因为群众相信神王的衰弱会连带使得大地植物衰弱。

在小型村落中是人人皆巫的,“扎小人”是全球共有的诅咒方法,剪下的指甲与头发要好好收藏谨防小人做祟,德国、法国、英格兰西部地区象征春神复活的五月节。这是一部反映了在科学兴起之前人类这种矇昧脆弱又富有想象力的物种如何在自然界中跌跌撞撞求得生存的史诗。

《金枝》读后感(四):弗雷泽你真行!把一篇综述写成一本书!

哈哈哈哈哈就和标题想说的一样,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总是忍不住吐槽之魂:弗雷泽你是真的能写啊!各种古古怪怪的毛利人,各地的印第安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日本的什么伊努人...一开始还想方设法试图记住这些例子,后面遂宣告放弃...

本版本确实并不推荐购买,书中的错别字真的太多了,精装版的文字校对工作真的亟待提高。而仅从逻辑思考的推导过程来说,其实本书需要动脑子的地方并不多,很多地方就顺理成章理下来了,我猜测或许是因为巫术也在人类非常早的阶段出现,而现实生活中包括“吃形补形”这些最基础的交感巫术经验已经给我们带来足够多的现实体验了。因此大段的论据论述加上并不是很紧凑的推理,往往我看50多页可能就会昏昏欲睡,所以这本书也几乎拖了一个月才阅读完成(当然如果一定要啃,3天估计也啃完了,但是人会非常疲惫)。

本书我觉得比较精彩的地方是最开头的交感巫术和接触巫术的定义以及后续关于原始人类对神灵/巫师/精灵概念、杀死神王原因的推理上。重复的部分其实还是蛮多的,这或许也是例子举了真的太多了的缘故。而给这本书打五颗星的原因是在这两段上:

我之前一直觉得看历史看到后来,人总是不可避免陷入到虚无里去,无论是战争、饥荒、天灾,还是别的什么,在书中的记载可能甚至只是一行最多两行文字。人当然不存在任何可能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具体的自我感动和一些强有力的来自朋友和活在当下的蜘蛛网,我相信我真的很难继续活下去。傲慢,那些也是因为上述的这些产生的傲慢,有时候想着也觉得可笑。但是我再也不想无所事事地站在道德高地去批驳自我感动了。我也应该谦卑,面向无论是看上去多愚蠢可笑的过去都应该谦卑,这是我久远之前的双足,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根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更深的还有一点,之前在看《美的历程》的时候尚且归纳不出来:形式的原本内涵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泯,只剩下形式的表象本身。如何对待这些“形式”和“表象”也是我可能往后几年思考的问题。不过如果仍然保持着凡事都可,放弃态度本身的心态,好像这也不会构成问题。

很开心年前能够读完这本书!主线阅读的第一步!带着狄奥尼索斯、奥西里斯、阿多尼斯、狄安娜,开开心心走向主线的下一步!《伊利亚特》、《奥德赛》!

再见啦!《金枝》~再见啦!爱叨叨的可爱的弗雷泽先生!

(后记:本书是我大学学长在我大一的时候给我推荐的书单之一,一直到现在大学毕业gap在家才看完,真的好惭愧呜呜!真的希望自己看书的速度能够再快上100倍!大家加油!)

《金枝》读后感(五):对“巫术论”的思考

第一次读《金枝》是四年以前,因为《金枝》是专业必读书目,导师强调了一遍又一遍,才去阅读它。记忆中这本书很厚,断断续续,前前后后花了很久的时间才勉强读完。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欠缺,对于书中的内容也是前读后忘,并没有太多的理解和消化。只是对书中关于习俗、仪式、神话传说的内容还稍微敏感,毕竟自己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还是在一个全民信教的气氛里浸泡大的。

第二次走近《金枝》是今年回到母校,看到研究中心书柜里新进的一批书里,有这本书,是新的,并且上下册。我拿起它,随手翻了翻,又放回到原处。可能觉得目前的学业都该读与“美术”或者“艺术”有关的书籍,才是最要紧的事一样,与宗教,民俗有关的书籍暂且放一放的念头。

再次与《金枝》相遇,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而随即觉得自己对学科概念的理解是如此狭隘。一本流传一个世纪的书,应该是值得每一个人阅读吧。一本好书能称为经典,可能因为是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集于一身的好著作。一个尊重过去,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作者,一本好书,对人类的贡献和借鉴是多方面,多学科,多角度的。可能,在求学的路上,作为做了半辈子学生的我,缺的就是静下心来在漫天泛滥的“书”中,找到那些经典,多读几本经典吧。因此,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再次翻开《金枝》。

在此我想谈谈前人研究《金枝》的基础上对美术的起源——认为美术起源于巫术,也就是“巫术论”这个观点的一些浅显的想法。由于自身知识积累和时间的原因,不尽如意之处请多包涵。

《金枝》开篇就以一幅特纳的同名画来做了引入。把特纳的《金枝》意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由此引出了画中的主题有关狄安娜的传说。如果以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来看,特纳的画《金枝》来自神话传说。通过自己近一年来对美术学科粗浅的了解,发现在绘画作品中以宗教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等题材做主题进行绘画创作的画家和作品很多,并且同一个题材多个画家笔下焕发出各种绚丽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那么回到这些美术作品的本源问题,美术到底起源于什么呢?

通过查阅有关书籍,对于美术的本源普遍的观点是: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

其中萨洛蒙•赖纳克在研究弗雷泽《金枝》的基础上认为美术起源狩猎巫术,它是作为一种能控制狩猎活动实践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保证狩猎的成功,因此,美术是一种被深思熟虑过的祈求手段。理论家吉德表示了类似的看法,认为在“连续不断的对动物轮廓的探索达到的熟练中有一种共同的持证,即原始人想通过这种被认为是实际有效的图型来达到对他所垂涎的动物在巫术意义上的占有”。当原始人愈是时时陷于饥饿的困境,他也就愈沉迷于对猎物的幻想,因此,用幻想的巫术方式去弥补一些现实的狩猎手段的不足就成为这种狩获得巫术的主要内容。原始人的一次巨大围获猎,很多猎手一起围捕,胜败都地无法挽回,但是如果这种围猎的部署事先通过了某种原始宗教仪式,用动物形象来事先作一番研究和预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狩猎从巫术实际上有可能成为人类最早的符号操作。法国的高姆洞穴画在危险的地方不是为了欣赏可能而是以巫术为目的。

如果说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通常与原始宗教崇拜仪式联系在一起,而宗教美术常被运用到这类活动中。原始宗教艺术的混融性特点十分明显,一方面,因为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另一方面,原始宗教美术、音乐、舞蹈几乎都是交融在一起。

《金枝》第三章交感巫术里提到,许多人都曾企图通过破坏或毁掉敌人的偶像来伤害或消灭他的敌人。他们相信,敌人将在其偶像受创伤的同时,本人也会死去。费雷泽提到这种习俗在全世界流传广泛和持续年代非常久。费雷泽还提到马来人如果想使某人死去,首先会收集这个人身上的每一个部分的代表物,然后从蜜蜂空巢中取来蜂蜡,将它们粘在一起做成此人的蜡像。

首先不讨论巫术与宗教的关系,从书中讲到的这个巫术我们联想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例,伊斯兰教教义是禁止偶像崇拜的,因此在伊斯兰世界里看不到像佛教世界那样丰富的佛像造型艺术,以及佛陀画像等有关偶像的美术艺术。以我熟知的穆斯林群众中,在家里是禁止挂有人像的画,一般也不摆设偶像塑像。据传说,在麦加进行的宗教战争里,伊斯兰教首先做的就是毁坏偶像。

当巫术惯用的造像、绘画、舞蹈等我们现代人认为的艺术形式,在渐渐脱离了巫术的内涵,上升到现代人的审美享受领域的同时,我们追溯艺术的根源,绝对不能把艺术与原始宗教或者巫术分开。如果按这个推论,在伊斯兰世界有关宗教美术方面,偶像题材的艺术形式相对于其他宗教美术基础薄弱,当然这个推论我并没有考证过。

《金枝》里用一章的内容讲述了杀死神性动物,介绍了许多仪式,这里面当然涉及到了舞蹈艺术。在伊斯兰世界里有动物图腾崇拜,以突厥民族图腾狼来说,在美术作品中可以多看到狼的身影,当然在民族里有关狼的传说也很多。在少数民族史诗《乌古斯可汗》中,就有一头狼为乌古斯可汗带路的传说。传说里,狼可以和乌古斯可汗对话,也是神化了的动物形象,因此在乌古斯汗的族群里开始以狼为神灵,求它保护族人,防御邪恶。并且有关狼的礼仪很多,佩戴狼牙,狼踝骨等,以此来祈求狼的庇护。以狼为图腾的民族中的绘画作品中,则常见狼的形象,这不简单是动物主题的作品,也是有着深刻的图腾崇拜观念。

在《西班牙美术史》课程里,老师展示了许多岩画,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手形”的岩画。这让人想到,在传统的伊斯兰宗教节日古尔邦节里,会宰杀羊作为祭祀,并且家里的主人用手沾上宰杀的这头羊的血,在自己家门的上方清晰的印上自己的手指,以此来让神明知道自己家做了祭祀活动。门上方的用羊血印上去的“手形状”画和西班牙岩画上的那些手型是酷似。因为我认同那些岩画的来历可能是与宗教有关。

因为在读《金枝》的过程中,我认同美术的起源是“巫术”这个观点。当然巫术和宗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巫术和原始宗教可能也不分彼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