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果种子不死读后感100字

如果种子不死读后感100字

《如果种子不死》是一本由(法) 纪德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种子不死》读后感(一):你们是大地的盐

“你们是大地的盐,然而如果你们失去了咸味,那么靠什么让大地恢复咸味呢?”

桑塔格读过他的很多作品。“我心里重复着他援引的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较之于历史,哲学是一种更重要的东西,诗歌则是一种更美的东西。’”赞同。

我用心灵去感受韵脚的交替和必然的反复。我得意地感觉到韵律在自己心里扩展,宛如双翼有节奏地拍动,飞向长空……

看纪德自传才知道,他是夹在王尔德和波西之间的电灯泡

《如果种子不死》读后感(二):新世界的大门

按理说,我不该这么随意的发表一篇书评的,毕竟看得书太少,但因承诺了自己,就算是自己的一个记录吧~希望看到这篇的诸位多多包涵。

阅读此书的过程,从最初的昏昏欲睡,到后来的眼前一亮,到再后来的欲罢不能和热泪盈眶,而最后又变为困惑丛生。选择这本书作为阅读计划的第一本,算是一种缘分,而我庆幸我熬过了最初的无聊,读到了最后。

纪德大叔是那么的真诚坦率,这本书好像带着我在纪德大叔的灵魂深处游了一遭,还不止,我好像是跟着他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以至于在中途我真的爱上了这样一个时间、空间、思想观念都离我太过遥远的人儿。

书中有一段对希腊人勒孔特的书籍的描写,居然正是我阅读本书时的感受:“这些著作有着锐利的锋芒,奇异的光辉,充满异国情调和令我着迷的回声。甚至连译作的艰涩和表面的小小难点,人们也表示感谢。这些难点要求读者在阅读时更加认真,抱着更大的好感,而使没有诚心的人望洋兴叹。通过这些著作,我冥想奥林匹斯山、人类的痛苦和诸神微笑而严肃的面容。我了解神话,拥抱美,将美紧紧贴在我炽热的心头。”

纪德的生活为我生活了27年却依然狭小的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

他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学习钢琴演奏,和安娜去公园和乡间采集植物标本,观察昆虫,他和母亲一起去听演奏会、戏剧,去参观博物馆,他如饥似渴的阅读各种文学哲学大家的作品,十几岁时就开始严肃写作。我很难想象,一个小孩子,出于内心和本能去感受那些现在所认为“曲高和寡”的美好事物(要是放在现在多半被扣上“装逼”的帽子),可以那么自然、发自内心、享受其中。我终于相信,在法国街边看到一个晒太阳的老太太,她就可以和你聊音乐、聊数学、聊哲学了。

当然,这和金钱上的宽裕不无关系,纪德应该是从未为金钱而发过愁,然而反之则并不成立,多少富家子弟仍生活于纸醉金迷呢?

纪德从童年到青年,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虽然他时而敏感,时而任性,时而放浪,但这种求知欲本身是那么美好,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充斥了整整一本书,使他做的任何事情都似乎可以被接受,而他的爱恋,无论对爱玛妞还是对阿特曼,也根本是一如既往的纯粹,同性还是异性根本不需要、不值得区分。

在我稚嫩的世界观里,充斥的是上进、奋斗、说话之道和时间管理,是地铁、房价、星巴克和实验结果,又或是王思聪、马云、村上春树、康熙来了、知乎大V……我不知道,原来有一种人,比如纪德,他的人生可以那么直接和纯粹,他是很古怪和另类,却也异常的单纯。

我想,从物质和时代来说,我永也无法真正理解和靠近他,然而,借助于他的文字,其实我已经很幸运地贴近了他、感受了他,并且爱上了他。

排除翻译的问题,我还是爱极了纪德每一处的细节描写,每一个人物的出场,他总是能给出那么特色鲜明又细节的描写,文中还出现了“我们可以从一个细节(或事件)看出某某某的性格来”。我其实有点怀疑这些描写的真实性,然而正如在《非虚构写作教程》里看到的一样,永远让细节和事件来讲话,但是细节和事件并非用来干巴巴的陈述的,它们必须承载你的观点、你的倾向。纪德大叔的文字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由于对于人文和科学实在是知道的太少,读书的效用也大打折扣。有好多方面,到了想写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写不出来,将来还是要重新读这本书,重新写书评的。

《如果种子不死》读后感(三):他怎样走进窄门

《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二章24节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粒种子扔到地里,如果不死仍是一粒,若是死了,才会结出许多籽米粒。”安德烈·纪德,在羸弱和旅行中,度过了自己传奇而且饱受争议的一生,从他的作品道德三部曲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反宗教者,却从新约中截取了这么一段作为自己传记的名字,似乎颇有点匪夷所思;然而更加令人遗憾的是,直到如今我也仍然没有搞清,这样一本谋杀了我数个夜晚睡眠的书的书名是什么意思(读书的过程有更加曲折离奇),其中又包含有怎样的哲理。而这在这本自传中,纪德毫无疑问的对于自己的生平供认不讳,着实坦率的令人震惊,不禁令我想到另一个命途多舛的中国文人郁达夫,曾在自己的作品《日记八种》中同样做过的事情。奥斯卡·王尔德说他的口唇,仿佛“一个从未说谎者的口唇”,纪德是否从未说谎我不敢断言,但至少在这本书中,我愿意相信他诉说的一切。

和纪德最初的结缘也显得颇为有趣,就是“在书架上多看了一眼”,生生的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买了《窄门》),可能是前世缘分,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也曾谈到类似的体验,吸引他的是诗人拜伦。纪德和我有着非常类似的童年,敏感娇弱的体质,一片荒寂的人际关系,和不被家人理解的无限孤独,但纪德家中,至少还有表姐一人可以倾诉,这点更胜过我。同为爱好文艺的人,命运却是天差地远,纪德从小就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这和他知识分子新教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我从小也接受美术教育,虽说学起来不可谓不开心,但是遇到的江湖骗子实在太多,而且又对国内的美术界愈发的失望(似乎这不能成为我懒惰的理由,但至少是心理障碍之一),导致我在家里实在懒得提笔画画。纪德在20岁上便结识了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马拉美,诗人保罗·瓦莱里,出去旅行的途中遇到了几个画画的小伙子,其中一人是保罗·高更,和他经常一起聚会的数人中,后来有三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听起来真是非常疯狂。而我呢?至今只能哀怨的半夜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偷偷的写一点东西,明天早上还会被骂昨天又那么晚不睡觉,我也尝试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我的思想”,写出来却是十分苍白无力的语言。可是,这就是我的命,每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都要做出很大的牺牲,就如同两个人想要一起生活,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很多人都是聪明的,他们也同样都有着伟大的梦想,却在生活慢慢的沉沦,一步步走向平庸,他们没错,只是生错了时代,生错了地方,人们常说想要飞得更高,要找到风的方向,其实风的方向大家都找得着,只不过风真的刮了过来,你能放下手中的一切,说走就走吗?写到这里已经颇有点跑偏了,不能做一个怨妇,话题回到纪德身上。

《背德者》是“道德”三部曲之中我最不喜欢的一部了,在我看来冗长,琐碎,情节拖沓,废笔甚多,完全不如《窄门》的清晰明快和缠绵悱恻(我承认《田园》写的更好,但这一点不妨碍我喜欢《窄门》),而且我也不甚关心,“我”在怎样程度上是一个“背德者”,同性恋?对妻子的不忠?在我看来这完全是理所当然是事情,但是在纪德封建保守的家庭里,这是不能被接受的,我无法想象,他的表姐兼夫人发现他的小秘密时,会是怎样的表情,还有一点,原谅我的恶趣味,我还想知道她看到自己在《窄门》里被写死了是什么感觉,纪德很爱拿身边的人开涮,作品很多取材于生活,他一直在对自己的作品不断推翻和修正和他自相矛盾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

总之,对于这个我喜欢和崇拜的人,永远也不会放弃,我也把思想的自由看得比一切更加难能可贵。以《地粮》中的一句话作结:抛开我这本书;千万对你自己说:这只是站在生活前千百种可能的姿态之一。觅取你自己的。这不也正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诲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