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权力与相互依赖的读后感大全

权力与相互依赖的读后感大全

《权力与相互依赖》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基欧汉 / 约瑟夫·奈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3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一):新制度主义扛鼎

作为被视为与新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代表之作,《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开篇立意,推翻现实主义1.国家作为唯一重要行为体、2.安全是主导目标、3.武力是最重要工具的三个假设,尝试从国际政治体系层面提出新的解释,即更倾向于复合相互依赖的世界。当然,与结构现实主义颇为简洁的、以国家权力作为其在结构中位置的做法不同,虽然作者尝试进行体系层面的对话,但是复合依赖本身的内涵使得这一理论不可能是简洁的、单一变量的分析,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和现实主义意义上的总体国家权力相互联系、问题领域的权力分配、国内政治议程对决策/与国际制度之间的互动(影响和学习)、组织内部的进程、国家之下跨政府之间的联系……太多影响因素有待整合,或许这也是有人在其它书中批评基欧汉长于提出问题而非解释的原因之一?

尽管在复合相互依赖这一庞杂的联系体系之下使问题更为复杂,但还是需要澄清几点:其一,以传统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全方位对立嫁接至认为新制度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水火不容是不专业的,新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国家作为重要行为体、无政府社会等核心起点上趋于接近,这一点找一篇优质的国际关系理论论争介绍即可通晓。其二,复合相互依赖是理想状态,两国关系可能偏向光谱的这一端,也可能偏向现实主义那一端,关键在于是否建立起多层次的问题联系领域,包括多边合作伙伴/区域组织成员/国家关系/国内官僚之间交往/公民社会联系等等,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避免以将两个剑拔弩张的国家之间军事、安全显而易见的主导地位当作对该理论的批驳。其三,相互依赖当然是一种权力,这是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一对关系的力量所在,也佐证了武力可以被其它工具所替代的。其四,认为这一切都是**,硬实力才是王道很难是严谨的国际关系修习者,因为复合相互依赖不仅改变了影响他国工具的有效性,也改变了一国对于自身国家利益的理解,认为全球化和全球贸易为自己带来利益的国家会扶持外向经济和加入贸易体系,而单边主义的国家会进行【大量的】产业保护或运用关税武器,哪一种增强了国家的硬实力呢?国家的注意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当六边形战士,优先将资源倾向哪一领域提现了国家/领导者对国家利益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并不白纸黑字写在那里。理解了复合相互依赖,才会明白国家不只关注大炮和安全,也关注共同利益、合作和妥协。

总的来说是一本非常牛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二):理想模式与问题解释——评《权力与相互依赖》

无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者还是新现实主义者,都曾致力于描绘这样一副世界政治的图景:国际社会是一个没有最高权威的混乱环境,国家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行为体。国家是理性的,但处于生存的恐惧之中,对他者抱有敌意因而合作困难。国际社会的和平是由于国家间的权力处于均势状态,军事占权力的比重最大,武力是解决问题的首要选项。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部分吸收自由主义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对于现实主义描绘的政治图景发起了挑战。他们描绘了一个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型世界政治模式,并指出当今的世界政治处于这两种模式之间,而在某些情境和问题领域,复合相互依赖能比现实主义理论提供一种更好的解释。

纵观全书,作者紧紧围绕着与“相互依赖”这个概念紧密相关的三个核心命题展开了论述:理想型的相互依赖模式即复合相互依赖应该是怎样的?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应该如何解释国际机制的变迁?全球化是如何推动相互依赖的深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全球主义的治理应当如何?由此,本书可以划分为理论框架、现实验证、理论发展和批评回应四个部分。

在第一个理论框架部分,作者首先剖析了“相互依赖”这个古已有之,但是缺乏深度探讨的概念。作者认为相互依赖是指国家间或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要付出代价的。进一步地,作者将这种代价划分为脆弱性和敏感性两大特征。而又由于国际社会的不平等特性,从而导致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实际上是一种非对称的相互依赖,各国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也是不平等的。由此,相互依赖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权力资源,用于国家间的博弈。

在完善了相互依赖的概念之后,作者在对现实主义政治图景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型的相互依赖模式,即复合相互依赖。它是指国家间存在着联系各社会的多渠道;各问题之间不存在等级之分;军事力量起着次要作用。作者认为,在复合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很多政治现象将会发生改变。比如行为体的目标将难以确定、政府的政策工具将会更加多元(国际组织、跨国行为体管理等)、议程设置发生变化、弱国能更好利用问题联系战略、国际组织将发挥更大效用等。

作者认为,在相互依赖愈发深化的世界政治中,对于国际机制变迁的解释,传统的经济进程解释模式、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和问题解释模式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国际组织解释模式更具有针对性。紧接着,作者通过回顾海洋领域和货币领域的机制变迁,美澳关系和美加关系的历史演变,来对这四种解释模式的解释力进行验证。

通过案例的验证,作者得出结论:就货币领域和海洋领域而言,世界政治朝着复合相互依赖的模式进一步迈进了,传统的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和经济进程解释模式效果不佳,问题解释模式能更好地解释货币领域问题,国际组织解释模式能好地解释海洋领域问题。而海洋领域又比货币领域更接近复合相互依赖的条件。当然,任何问题最终都依赖于四个模式的综合解释。在美加关系和美澳关系的对比上,可以发现战后的美加关系最接近复合相互依赖的情形,这有赖于两国间多渠道联系。因此,国际组织模式对于战后美加关系的解释是最有力的,而总体结构模式对于美澳关系的解释也更加合适。

接着,作者思考了美国在霸权衰落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利用相互依赖条件,通过国际机制进行霸权护持,发挥国际领导力的问题。作者认为美国应当抛弃传统的依赖军事和经济霸权对他国进行完全控制的观念。转而向一种通过确立国际机制合法性、加强与大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形成参与方广泛的利益共识的方式构建一种多元领导。

在理论发展部分,作者思考了在信息时代来临、全球化推进、相互依赖日益深化的当下,全球主义应该如何治理的问题。作者首先指出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世界不一定会变得更加民主化,但政治进程将更加接近复合相互依赖,而软权力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作者认为在相互依赖网络越发紧密的今天,全球主义治理重在对跨国行为体、公民社会的管理;加强区域合作;优化国际机制和提高国家的开放性。

本书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有三个:对权力作用方式的思考、论证方式以及国家利益的自我认识。作者指出,权力可以分为行为权力和资源权力两种,而行为权力又可以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在这里作者事实上指出了权力的一个核心问题:实力与能力的区别。现实主义者通常把一国拥有的物质实力多少看作是权力效用的大小,却往往忽略了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即权力是指施动者影响行为体的能力。其实,物质实力在转换为具体的影响力方面不仅依赖于渠道和问题领域,而且即便是行为体没有强大的物质实力依然可以发挥影响力。譬如,货币领域就要比海洋领域更加依赖于经济实力,而美澳关系要比美加关系更依赖于军事实力。因此,物质实力与权力之间不能建立完全等价的关系。权力的效用发挥既取决于行为体本身的物质实力大小,还取决于作用方式、涉及的问题领域甚至是包括道德、合法性在内的观念的影响。

在论证方式上,作者虽然使用案例对四种解释模式进行验证。但是是严格依照经济进程模式、总体(权力)结构模式、问题模式和国际组织模式的顺序依次进行的。经济进程模式和总体(权力)结构模式是最为简约、宏观和粗概的解释模式,它相当于一个开口最大的“滤网”对案例中的变量进行过滤。当这两种模式可以解释部分因素/问题,却又面临解释局限性时,则再采用更加针对情境和具体问题本身的问题解释模式和国际组织模式。因此,综合性的解释方法应当先解释问题的宏观方面,再根据具体的解释困境设计更为精细的解释理论。

关于国家利益的自我认识。一般而言,理性主义模式下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通常都把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认为是给定的, 外生于国际体系。而建构主义才认为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是互动中不断被建构的,具有“进化”的趋势。但是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跨政府的多渠道联系、政府通过相互依赖不断博弈的再学习还是信息革命带来的软权力说服作用的提高,都在指向国家对自我利益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谓的复合相互依赖模式事实上也是一种理想型的一体化模式:中央权威的相对弱化;信息、资本、商品的自由流动;多渠道、多层级的跨政府联系;相互融合、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公民社会。在这种多主体高度频繁互动的社会之中,行为体的偏好将不再视为单一,利益也处于不断被建构的状态。因此,新自由制度主义对经济联系的重视,也暗含了利益是由观念建构的可能。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三):依赖与战争

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合著的这本《权力与相互依赖》,写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奠基之作。

所谓新自由制度主义有别于传统自由主义思维范式的地方在于,它对国际体系的理解不再局限在“理性-共同利益-合作-秩序”的传统模式,而是承认、接受部分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解释的基本前提,如“无政府状态”、“自助体系”等核心概念。然而,新自由制度主义有别于新现实主义的地方,便在于承认这些基本假设,却并不认同新现实主义由这些基点延发而出的论证逻辑,相反,它坚定认为,在无政府的结构性状态下,也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竞争,相反国家与国家之间会因理性本质,围绕共同利益进行合作,秩序会在这个合作关系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起到维持和平,抵制战争的作用。

这本《权力与相互依赖》的著作便是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复合依赖关系来阐释,依赖产生和平的观点。

如前言中所言,此书想解决的核心命题有三:

建构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式;解释国际机制的变迁;探究全球主义的治理。

第一个核心命题建立在对新现实主义基本逻辑的批判之上(第一、二章)。基欧汉和奈认为,新现实主义所强调的,无政府体系下的结构性冲突,国家之间存在不可避免地实力与权力争夺并非一定发生的情况。因为在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也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维度的政府对政府的交往,而是加入了社会这个变量,由此延伸出三对全新的关系:政府对政府、政府对社会、社会对社会。社会多以非国家组织的面目呈现在国际交往中。基欧汉和奈进一步指出,在复合型依赖关系中,非国家组织将会直接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并且对国家之间的政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国家之间的交往将呈现出新的三种形态:1. 各社会之间的多渠道联系,既包括政府精英之间,也包括非政府精英之间如跨国公司的联系;2. 国家间的议程并不以军事问题为首要问题,而是存在多元且不明确;3.当两国之间存在深度复合相互依赖关系时,两国之间发生战争冲突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个核心命题则旨在突出国际机制的出现对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影响(第三、四、五、六、七、八章)。在第三章中,基欧汉与奈从四个方面对国际进程进行了解释。首先,经济进程解释模式:基欧汉与奈认为技术和经济变革是新时期经济进程的开端,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迅猛发展则会冲击原有的国际政治格局,并且致使新的政治规则的出现;其二,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传统以军事实力为最强大权力资源的观点向国家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决定国际机制规则过渡,并且在总体权力结构视野下,各问题领域都会与权力机制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强烈趋同倾向,因此该解释模式引导我们关注霸权和领导地位。其三,问题结构解释模式:在总体结构的框架下,为更好将具体问题区分对待;其四,国际组织解释模式:国际组织是另一种形式的世界政治结构,在二、三模式解释无力的情况下作为有效的补充。

基欧汉和奈对这种问题区别对待的方法有独到的论述:

第四五六章则是在海洋、货币两个具体的问题领域,应用第三章建立起的解释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至70年代两个问题领域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基欧汉和奈得出,新现实主义传统模式已无法对问题进行充分解释,相反事实却与复合依赖模式更为契合。但是这两种解释模式却不是简单地随着情境变化后者替代前者,而是应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去探讨二者的具体情况,也即两位学者所言,

第七章则是通过对比美国与加拿大以及美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复合依赖程度以及两国权力是否存在对称关系,来探究其对两国之间重要问题决策力度的影响。实际上通过描述在1950-1969年的美加冲突相比1920-1939年的美加冲突中,美国一权独霸的态度逐渐为两国平等的形态的转变,而美澳之间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以此说明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复合依赖程度更深对两国之间的交往合作确实存在重要的影响。

在第八章探讨美国应该如何应对国际政治的新进程时,实际上笔者认为作者在用敏感性/脆弱性这对关系来进行阐释与建议。归结一句话则是,在敏感性扩大的同时,也尽量减少对对方的脆弱性,政治情况的预测必须基于对政治变化的清晰分析。基欧汉与奈在此又说了一段经典的话语:

第三个核心命题则是探讨在全球化环境下国际政治的治理策略(第九章、第十章)。在第九章,基欧汉与奈提出了两组全新的权力概念,第一组为信息权力/行为权力;第二组为硬权力/软权力。他们指出,

在第十章作者进一步指出当代全球主义的四种主要类型:1. 经济全球主义;2.军事全球主义;3.环境全球主义;4.社会和文化全球主义。并进一步提出那时的全球主义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因为

并且由于当时网络密度、传播成本的降低与制度转化率、跨国参与和复合相互依赖成为全球主义的全新特征,因此全球主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威胁挑战。作者进而根据新的情况提出了五种管理全球化的形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