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锦集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锦集

《弗兰肯斯坦》是一本由(英)玛丽·雪莱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6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弗兰肯斯坦

人们对这本书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政治学、科学哲学、女权主义、精神分析等等视角不一而足,我也不想赘述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怪物屡屡逼迫主人公的原因并不是“活下不去”,而恰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既然活着就应享受的爱情、友谊、同情等人类传颂至今的高尚感情,我猜想这是不是借用了作品问世当时流行的“天赋人权”观念?活不下去才揭竿而起的中国式革命,和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争取权利的西方革命相比哪个更高大上一点?顺带一提那槽点略多的译者序,有人说那是过去译者和出版社为了保护自己不得已作出的违心之论,想来也有点道理,中国人就讲究个正名,在那个政治高于一切的时代,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开篇都要阐明学习和批判西方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理,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便是中国人为了谋事成功采取的策略了。最后再吐槽一下,译者序还告诉我作者是个小三,再一次刷新了我的三观。。。。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二):它没错

的确不像一名女性作者写出来的,不过从文笔仍旧可以看出当时社会背景对雪莱的影响。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能写出来这种超越本身的想象力的东西已经极其不易,我没有看过话剧,对书的本身并没有那么喜欢。

说说其他感觉,我不能理解豆瓣其他评价为什么单单指责怪物的恶心和以爱为名而犯罪,作者本身可能也含有想要批判以爱为名去伤害的心理,主人公化身为耶稣一样去替代世人背上罪过。可是这并不合理。试问,如果我或者其他人化身为怪物又何尝不是为了渴望爱和同情最后满身怨恨,而造成这一切的无非就是主人公本人。如果他肯再最初一刻选择的不是抛弃而是感知教育,最后得到的就不会是这样的下场。而通篇小说除结尾处略有提及,重点更放于他多悔恨自己的创造,而错误的并非创造本身,也非怪物,而是世人。所有人都不肯睁开双眼,仅仅因为面部的恐怖,就影响所有的判断,包括书评,只为他是怪物而所不能理解,如果当初有人愿意成为它(甚至最后它都连名字都没有)得保护者,那结局也不会如此了。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三):《弗兰肯斯坦》——世界上的灾难不可胜数,但最差的那个来自人

标题这句话来自于索福克勒斯的名言:“世界上的奇观不可胜数,那最美的那个就是人自己。”不过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反过来说,那人就变成了制造最让自己受不了的灾难的那个糟糕的造物主了。这是一件特别富有黑色幽默的事情:灾难的定义者就是人,可是人又往往忍不住引发灾难。玛丽·雪莱的这本最早的科幻小说和后来人们拿来做科学进步反面教科书的东西比起来,已经是小儿科了。从核技术、反物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似乎每在一个地方获得进步,人们就要狠狠自黑一把,用最丰沛的想象力给自己制造一个假想敌,提醒自己物质的脚步是不是跑得太快了。说实话,最早我是对这种梭罗型的反智主义嗤之以鼻的,因为即使是梭罗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在破坏环境和与人协作中产生的呢?物质的进展是不可逆的,无论哲学家和文学家喊停喊得多响都刹不住车。但是物质的进展是不是要有度这个问题,倒是值得人们深思。任何在极端上找到自己逻辑合理性的东西,都是在走钢丝,不值得完全的信任。就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哲学来看,哲学家们抱有进步哲学观和进步历史观和英国当时凭借人力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直接的联系。可惜时代红利一代过去,这种价值观就不应该是普世的了。今天人们面对的局面也是一样,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暂时还没有因为操控技术的人在道德领域的发育迟缓而闹出什么危险,但这不代表人们为之树立的种种进步价值观在未来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会不会有这么一个时刻,人类搞出了什么自己控制不住的技术,却因为创造者的无知和缺乏管教变成了导向灾难的源泉?很有可能,而且人工智能的未来之不被一些人看好,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观察家们担心它会成为《生化危机》、《终结者》里的人工智能一样反人类的玩意。这一点已经有点被用滥的人文关怀,居然早在《弗兰肯斯坦》就已经被给出了,实在是让人佩服前辈的眼力。

弗兰肯斯坦自己的人生是悲剧式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经历有一种浮士德式的悲怆。对知识的渴求让他耗尽了自己的心力,但是人越聪明就越是无知这一真理倒是在他头上重演了。这个天纵英才的“科学家”,最终召唤出来的是一个恶魔。只是怪物比梅菲斯特讨厌多了,对自己的主人一点好事都没干,基本就是出来祸害人的。而弗兰肯斯坦在与自己的造物的殊死搏斗中,越来越认识到了自己的愚蠢和无力。我相信他在写下最后一笔,死在船上时,心中一定是平静的。虽然他冒充上帝制造生命的行为,很有可能把他拦在了天国的门口。

黄皮怪物就那么十恶不赦了吗?我们是站在弗兰肯斯坦的叙事角度上的看的问题,如果站在怪物的视角,一切肯定会有不同的解释——哪怕事情不过就是那些事情。正如怪物自己所说:“我做了很多罪孽,但是这只是我一个人的错吗?”作者的这一份人文关怀已经不局限于科学的创造者和造物的关系,而是一语道破了所有犯罪者的心路历程。尽管我是性恶论的支持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情况下仇恨这个东西都是习得的。用暴力的方法宣泄仇恨就更是一种“自我”失控的表现,如果按照康德所说,道德是人心中必然的准绳,那无法控制暴力就是怪物受到外界迫害所造成的后果了。怪物的失控,正是外界放弃去控制它造成的结果,这杯苦酒就要所有酿它的人一起分享了。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四):我们,弗兰肯斯坦,机器人

在看过了无数对弗兰肯斯坦的故事进行演绎的作品之后,我终于还是阅读了玛丽·雪莱的原著。事实也是,无论关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如何,原著的阅读还是刷新了我的不少看法,让我得以从源头来审视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先来说说不协调感吧,这种不协调感来自演绎作品。试想一下,对于任何被反复演绎的形象,无论是弗兰肯斯坦还是德古拉伯爵,你如果首先阅读的是原著,那你在看演绎作品时,就会知道哪些点子继承了原著而哪些又是出自创新(我最近看《三剑客》小说再看电影,就很能明白);但如果你是反过来,先看了演绎作品,那就会对原著有所想象,觉得这样或者那样的情节会出现在原著里,但是在真正阅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著并非你想象的那样,不协调感就是由此而来的。弗兰肯斯坦的演绎版本过多,这种不协调感就尤其明显。选择其中的两条来说吧。

首先是怪物的诞生。我们现在基本默认了,弗兰肯斯坦激活这个怪物,使用的是闪电或者电力,但通读了原著,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弗兰肯斯坦不希望其他人重蹈覆辙,对激活怪物的方法讳莫如深。他尊重现代科学,也一度崇拜古代炼金术士,所以我们认为他是利用闪电激活怪物,纯粹是出于联想,为了这一点,我们还将这部作品当作第一部科幻小说,但如果你觉得弗兰肯斯坦使用了炼金术来激活怪物也完全无可厚非,至少,玛丽没有任何说明。

第二点则是怪物所栖身的农户,对这部作品的简介里都罕有提及。这个农户的故事实际上也异常出彩,他们让这个怪物理解了善恶,也铸就了它本身的善恶,缺少了这些,就难以理解怪物的动机,那这部作品就变成了纯粹的恐怖小说,又如何能够担当得起后世如此的褒奖呢?

上面这些不协调来自演绎,但是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又何止演绎呢?故事所包涵的众多话题已经成为了经典母题,尤其是人类创造生命这一点,就可以进行无尽的联想。

人类要如何创造生命呢?弗兰肯斯坦利用了尸体,将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物质起死回生,这对于我们而言骇人听闻了一些,那么我们就换一种方式吧:承载生命的躯体无关紧要,甚至可以不需要实体,只要“它”拥有能够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生命也就被创造出来了。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图灵机,图灵测试只是提供了我们判断人工智能的依据,而我们的想象力早就不满足于此,无数科幻作品,已经开始探讨人工智能如果实现,又会是怎样的了。也早就有人想到,人工智能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弗兰肯斯坦。

其实选择看《弗兰肯斯坦》原著并非偶然,因为我最近看了三部有关人工智能的电影:《复仇者联盟:奥创纪元》《机械姬》以及《超能查派》。三部电影风格迥异,对人工智能探讨的出发点更是大相径庭(查派想要探讨的甚至都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边缘人群的生活),但是不难看出,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弗兰肯斯坦的思考和担忧。

人类创造生命,可以说是人类希望管窥上帝智慧的大胆举动,而即便人类获得了这样的能力,我们也无法预料自己能否控制我们的造物。不少好莱坞电影都描绘了人工智能末日,机器人最后竟然调转矛头来毁灭人类,甚至奥创也抱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人类并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凭什么认定我们就一定要控制我们的造物呢?弗兰肯斯坦对于自己创造的怪物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吗?那么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拥有这样的权力吗?如果仅仅因为我们的造物来自尸体或者来自0和1就认定它们与我们不同,甚至认为它们比我们低等,那从一开始就大错特错了。人类的控制欲过于强大,奴役无生命的万物以及其他我们认为低我们一等的生灵,就自然而然地觉得我们对自己的造物拥有控制权,而如果我们的造物脱离了控制甚至最后反噬我们,那我们的傲慢需要担负很大的责任。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很简单的假设我们永远也无法获得上帝那至高无上的力量,永远也无法创造真正的生命,但那样的远景实在过于沮丧,我们仍旧是一边幻想一边尝试,然后,不安地等待可能的结果。而如果人类的造物真的继承了人性的善恶,那么至少希望善还是能够最终战胜恶吧。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弗兰肯斯坦》作为经典哥特式小说,演绎作品中,那个怪物经常与天使、魔鬼或者吸血鬼一同登场,似乎还没有(也许是我看得太少没发现)出现在现代科幻之中,与另一种形式的弗兰肯斯坦怪物AI一起历险。如果开一开脑洞,这大概能够引发很棒的故事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