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风声鹤唳经典读后感有感

风声鹤唳经典读后感有感

《风声鹤唳》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声鹤唳》读后感(一):曾经女人做什么都是错的!!!

不管女人做什么,都是错的。

曾经。

梅玲第一次和博雅的约会时,就这么说。

终于她还是预料对了,故事差点如之前的好多次一样

女人始终是错的。

索性,这次这个富少叫博雅。

索性这次有个朋友、大叔、知己、爱人,叫彭。

《风声鹤唳》读后感(二):回首那逝去的“世间万象”

爱情、亲情、人性,爱国、侵略、战争,世俗与禅宗,人性的至高至美,至卑至贱,尽在其中。

丹妮与博雅的爱情,老彭的无私,形形色色的难民,顺便回顾京华烟云中完美的木兰——每一个都让人觉得可爱。

人性泯灭的侵略与战争。

无己无私的付出与博爱。

我们生活在这幸福的年代——这些都淡了,但是请适时地,拾起

《风声鹤唳》读后感(三):林大师的书欲罢不能

林大师的书总是那么细腻,书中内容在那个年代又是那么大胆。书中的人物均是民国时代的标志,名字又那么好听。书中总能找到中国城市百年来的缩影,许多地名也是那有历史意义,如果上海大场、大连、天津。林大师不用直面刻画日帝的丑陋,从侧面渗透,就可以让读者了解日本的兽行,让群众恨之入骨。总想一口气读完林大师的书。(林先生喜欢玉足,总有对脚的详细描写,嘿嘿)。

《风声鹤唳》读后感(四):风中叶,飘而不零

林语堂以抗战为大背景的民国三部曲,终于全部拜读完。

从跟《京华烟云》的关联来看,《朱门》表现出来的是三部曲共有的精神联系,人物却自成一派、故事自隅一方,结尾结得叫人舒心;而《风声鹤唳》除了共有的精神联系外,还有人物的关联,比如木兰,从开始提到这个名字到最后本人的出现,使得《风声鹤唳》多少有点承接《京华烟云》的痕迹。

相较来讲,《风声鹤唳》里人死的比较多,悲情色彩浓一些,无论是书的中文名还是英文原名(leaf in the storm)都比那两部多了份凄凄切切感,往事不堪的梅玲用尝尽磨难的丹妮来摆脱这种不堪并一心与心爱之人会合,可惜,经历了一番磨难误解和阴差阳错后,丹妮彻底告别那段挥之不去的不堪后境界又升华,原堪比情坚的金却化成了砖。最后,博雅冲向了日本人的枪口。

用牺牲掉博雅来收尾,确实也算中完美结局,悲情的完美。

《京华烟云》像轮回着的四季,《朱门》却是凛冬后的初春,而《风声鹤唳》是秋天的感觉,有寒有暖,但没有冬天。

《风声鹤唳》读后感(五):随感。

最有感慨的该是时局。阅读过程中两次泪目,一次是陈家母子相见,一次是甜儿母亲投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风声鹤唳间,有多少生命悄然离去,根本无法计算。他们无名,但普遍,在当今尤其值得被记住。我们生长于和平年代,不应仅囿于歌颂伟人伟业,小人物的煎熬、痛苦与绝望,同样值得被体会,被铭记。战争何其残酷,它背后、脚底踩着的是什么,应当被我们看到。只有试图去感同身受,才能长怀仁爱之心,度力济世。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极其美妙的终极理想,它实现了吗?我应当努力。从前总说“倘得乎其民,风而化之,使其明德”,在那之前,希望每个人都至少有着生与死的自由,都有期冀美好的机会。而不是就那样,莫名其妙又仓促地,陨落在铁蹄横行的时代。 说回女主角。她始终是一个人。不同的名字对应着不一样的她。比起来梅玲,我更喜欢后来叫做丹妮时候的她。她有勇气去做爱做的事,爱想爱的人,甚至到后来总觉得她有些“姚家气息”在身上。

需要一提——起初有些无法接受丹妮对老彭的感情,也许有苗头但仍不免突然...代入自我之后突然就理解了...不过最后,丹妮算是一种——不知道该称为牺牲还是成全了——我无法定义,但总觉何必。

博雅,我始终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他(或许可以大胆承认,最后那段“崇高的死去”我着实不怎么能懂)赤子之心,纯性任情,或许都不足,干脆作罢。

以及,不论哪一部木兰都很值得喜爱╰(*´︶`*)╯我最喜欢木兰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