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草木春秋经典读后感有感

草木春秋经典读后感有感

《草木春秋》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春秋》读后感(一):平淡之中见功力

汪氏散文,让你在平淡质朴中慢慢回味。他描述风景,如画,仿佛置身其中,又穿插浓厚的地域风情。他的语言中可以捕捉到方言、日常口语等,还汲取了唐宋散文的特色,他自己也说过:“我受营养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所以即使我们读他的文章看似大白话,却也处处感染人,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

《草木春秋》读后感(二):♥

先生的文是百读不厌的。昨天从图书馆将《草木春秋》一道借了来,忍不住看完。很多篇章和《人间草木》有所重合,倒无碍,每次看都会有新体验。

新增的内容中,对《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老舍先生》两篇印象很深。前者忆老师沈从文,后者忆文联领导老舍先生。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傅汉斯、张充和对沈从文的评价,贴切全面。沈从文先生有着很好的耐心,极乐观的精神。他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极爱他的家乡,曾在家乡听傩戏,听到老者鼓声中的弋阳古调而潸然泪下。他爱收藏文物。他幽默儒雅,于钱看得很淡,一次收到九千多稿费,自己拿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却自奉甚薄,穿衣从不讲究,不喜铺张。

老舍爱茶,爱花,也爱画,藏画甚丰,其与齐白石老人的交友之道也令人感动。他好客,也爱护干部。

读先生的文,实在是一种美的浸润,我也总被其语言之简,韵味之长所折服。向先生致敬!

《草木春秋》读后感(三):昆明的雨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 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离, 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 鲜,香,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 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之王是鸡玖,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 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玖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 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 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玖,他跳下去把鸡玖捡了,紧赶两步,还能 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 纵随处可见。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 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 干的牛義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基、松毛,乱 七八槽!可是下点功夫,把草基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 青辣椒同炒,人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 0721

《草木春秋》读后感(四):半夜看到“擂茶”这一段,馋死我了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诸葛亮有没有带兵到过桃源,无可稽考。根据印象,这一带在三国时应是吴国的地方,若说是鲁肃或周瑜的兵,还差不多。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中“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梁录》“茶肆”条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有一本书载:“杭州人一天吃三十丈木头”。指的是每天消耗的“擂槌”的表层木质。“擂槌”大概就是桃源人所说的擂棒。“一天吃三十丈木头”,形容杭州人口之多。

《草木春秋》读后感(五):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有一日忽然想起汪曾祺的《受戒》,在網上搜,看著了這本《草木春秋》,因著名字和封皮的配畫(不知這畫是不是汪先生自己閑來畫畫娛己的),便買來看看。

書的內容和書名不太相稱,我以為會是類似與《閒情偶寄》這樣的書,但《草木春秋》本只是其中一篇,但從全書看來,也不是離題太遠。

書中多是回憶往日生活的,自己的,與師友間的,爬山涉水,品茗品食,很多各地的飲食和風俗。給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汪先生細細道來的飲食之味,而是回憶幾位老先生的文章。以下摘錄我認為有趣的。

P43 他年輕時常常日以繼夜的寫。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來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時夜間寫作,竟致暈倒,伏在自己的一灘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發現。(他即是沈從文先生。)

P54 有一次要拍齊白石的畫的電影,想要他拿出幾張得意的畫來,老人說:“沒有!”後來由他的學生再三說服動員,他才從畫案的縫隙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畫案是自製的“消息”),外面裹著好幾層報紙,寫著四個大字“此是廢紙。”

P61 他到處搜羅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別的教授的孩子比賽。比輸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給他的小朋友,他再去買。(金嶽霖先生)

還有一個自己撥鐘上班的圖書管理員

還有很多啦。唉,第一次寫,寫的很差。但我想,多少記錄點,也許我就不會忘的那麼快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