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萧红自传读后感锦集

萧红自传读后感锦集

《萧红自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67页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萧红自传》读后感(一):关于萧红

有听说过她的《呼兰河传》但找遍了书馆只有她的这本自传和另外一位作者写有关萧红的自传书籍。我们身处于这个和平时代对于历史有无限回忆的空间与想象,有机会再借阅下她其他的著作。本书中最喜欢的是回忆鲁迅先生那段,文字细腻描述了她对鲁迅先生的记忆。同时她对于子女感情的淡薄也让我记忆深刻,很难理解她说孩子对她来说没有什么用处,所以选择抛弃。在与萧军的信中也看出她个性中并不独立的一面,她对于萧军的依赖,让任何男人都觉得压力山大。不过对她还是进一步去了解,在其作品中认识她

《萧红自传》读后感(二):萧红一生

结合吴伟静的萧红文传一起看的。纵观她家族中有宠爱自己的祖父,有强势的祖母,有严厉的父亲,有值得尊敬的伯父,有重男轻女的母亲。我喜欢阅读她回忆式的文字,晚年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是要拿过来阅读一下的。人最无忧的时光无疑在童年时期,萧红笔触很细腻,回忆的文字很动人对于这部作品也充满期待。

在记载与萧军爱情的短诗《春曲》写的很浪漫,记录了她第一次心动的感觉,虽然当时因为生存所迫已经怀了王恩甲的孩子。遗憾的是最终也没与萧军走完余生。

在阅读她与萧军的书信里,你很容易的感觉她对他的依赖多过爱情。在日本的空虚寂寞,对于故土的思恋,对于萧军的依赖更大。她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过平凡夫妻生活,这是她在与端木的婚礼上说的,而对于萧军她是否对于他的期望太高了以至于他不得不选择背弃。

许广平曾评价她的《生死场》尽然能将贫穷写得如此动人心魄。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萧红在福昌号屯的生活。在这里她被父亲软禁起来,在这里她周边的生活令人窒息,从身边人身上看见自己的未来,人性悲哀应该在这本书中也有所体现。这本《生死场》是要拿来读的。

萧红一生短暂,但活的也算畅快,她留给我们最正规的可能就是她一辈子的书稿了。

《萧红自传》读后感(三):与蓝天碧水永处

不算自传,只是一些萧红一些文字的合集。她从孩子的眼睛去看家庭和家乡,有着非凡的文字魅力。比如,“我懂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就尽是些凶残的人了。”——就孤独到让人心疼。她致萧军的信,充满了关爱的问候,写着“君先生/均/军/三郎”和“莹/萧/吟/小鹅/荣子”这样的署名,有着仅为两人所知的默契,非常好,也让我想起《致韵书简》。萧红在一封信里写道:“在人生的路上,总算有一个时期在我的脚迹旁边,也踏着他的脚迹。总算两个灵魂和两根琴弦似的互相调谐过。”我想他们两人一定有一段时间是soul mate,只是不知道,也很可惜,他们俩最后为何没得善终(一说是萧红对女性从属对位的反抗,见骆宾基《萧红小传》;另,萧军中间有情感纠葛、萧红后来嫁给了端木蕻良)。她的回忆鲁迅的文字也很好,让我想起我为什么会在中学最喜欢课本里鲁迅的文章——他的文字总有一股淡淡的疏离感,纵有温暖也是哀伤的,也让我想起当初在上海去参观鲁迅故居,顺手在一家二手书店买了本《生死场》的情景。萧红在《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一文中写道:“长大是长大,但没有好。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人生除了冰冷与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思及她的绝笔:“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令人感慨到无语——这是一个终年仅三十一岁的命运坎坷的女性,一生向着温暖和爱的方向,留下独特的文字,让人品味生活的自然、温暖和哀伤。

《萧红自传》读后感(四):萧红——活在文字里的人

对于萧红这个作家,我第一次接触是在中学读本里,她的《回忆鲁迅先生》描写了一个生动形象的鲁迅,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同时对于萧红留下了浅薄的记忆。对萧红真正的熟知是看了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大概讲述的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萧红一生的爱恨和在文坛的成长。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萧红的一生是个悲剧。从电影中,我了解到萧红是个没有主见,人情不练达,不独立的女子,仅仅看这个人,我并不欣赏她,还有她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爱恨情仇。她东渡日本也是为了缓解爱情带来的伤痛,她在爱情中表现得“卑微到了尘埃里”又让我很同情她。

可是读了萧红的文章,发现字里行间里有着不与她性格相符的英气。萧红的文笔很平实,没有华丽词藻带来的炫目,却能够轻易将人带入她记忆深处的宁静。萧红的文章以记忆性文章为主,包括她出身封建家庭受到粗暴对待,文字里也有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无一不显示着这位女子内心的豪气。

对于家国沦丧,她痛心,一封《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展现的是她作为中华儿女的铁骨铮铮,“我们应该献身给祖国作前卫工作,就如我们应该把失地收复一样,这是我们的命运。”“东北流亡同胞,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大豆,高粱,努力吧!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痛心的一切记忆,努力吧!”;对于弟弟的思念,《九一八.致弟弟书》“于是我想,这都是我的不好,我在前面引诱了你”,就这一封致弟书,引得我的共鸣,致使在自习室里悲伤不已,我想她的弟弟是牺牲了,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悲剧,生离死别,人之苦痛。我想正是因为人生充满苦痛,才让人们更执着于追求美好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