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批评手册》的读后感大全

《文学批评手册》的读后感大全

《文学批评手册》是一本由南帆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批评手册》读后感(一):不拘一格的手册帮助我输入,更促进输出

正是这本书,让我在这个暑假动手写了对《中国好声音》的分析,因为不同于其他艰深的文学理论书,南帆的这本“手册”真正注重的是总体的观念与实践,很适合初学者,文字流畅,说理也很清晰,通俗易懂,绝对值得一读,促进我把老师讲的半懂的知识真正吸收了,可说是高屋建瓴。而且读完完成输入后就会跃跃欲试,想输出,想自己动手分析作品,真正起到了指导的意义。关于文学理论的书也看了一些,最爱的还是南帆的这本不拘一格的文学批评手册!

《文学批评手册》读后感(二):整理前两章

一、诞生,即溯源和立论 读书时的判断和评价综合感情提炼剪辑,集中讨论一部作品是文学鉴赏,再同深刻的理论背景或文学史结合起来,成为文学批评。 *简而言之,文学批评就是通过文字对于作品、作家以及文学史的解释、分析、判断和评价。 从审美经验到文学批评: 注—理性的处理和提炼对于人生成熟的重要性。 审美经验隐含价值判断,而其自身不足以清楚解释,于是借助理性思想和新型学科理论对于文学作品之美与不美的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功能 之于读者:引导作用。(从初级映像的快感到深层原理的分析) 之于理论:实践与检验。 理论色彩与文学意味的综合 别林斯基:文学批评是运动的美学(面对新 的文学事实,从封闭的逻辑演绎转化开放的事实归纳,探索兴味浓郁) 之于文学要素:多向的参预 对于文学事实的考察——用追 忆和分析历史的方式为现实提供一个参照系。 对于文学风向的把握(伍尔芙《现代小说》呼吁现代小说的降临) 对于文学潮流兴衰的参预 对于个别作家的指引 之于文学本身:研究对象的把握 文学特点:语言文字组织、文学形式、虚构、创设、想象夸张、情感…… 偏向一隅的历史——社会学批评:避免走入庸俗,即了解社会学批评主要任务在于考察文学如何成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如何依从社会、继而相互影响、如何广阔再现、继而显示种种特殊社会功能) 注意:文学的独立性,并非它科的例证。 文学的话题与灵感均来自文学内部,文学的存在是前提。且如今文学已然成为社会文化之中活跃成分,告知我们应该除审美经验外还需要把握它别的价值——文化研究 之于文化研究:批评领域,即文化的转向。 文化,即生活方式,大面积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文化现象的背后——政治和意识形态 即,文化研究的主题:描述文化结构,继而考察这个文化结构对于社会成员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追问产生根源,目的,意义与过失) 强调批判精神。分析和解读这个世界的能力——之于文化批判者,世界即是巨大的文本。 是否因此忽视文学内部的研究? 否,文学内部即文学形式并不仅仅是形式本身,单纯的语言分析解决不了诸多问题,文学形式的许多特征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对于文化环境的反思: 一切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它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观念体现了怎样的构造心理?它对我们的意义何在?有什么局限?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该如何形成独立的判断? 时髦常常是解除个人鉴别力的腐蚀剂。

《文学批评手册》读后感(三):文学批评是什么

这本手册不难,大概入门级别。但是思路清晰,能够给新手以些许启发。大体上来说,它旨在告知人们什么是文学批评,又该如何写作。

一、文学批评的诞生

(一)文学批评是怎么诞生的?

一些作者写了,一些读者读了,读完之后,免不了有人会接着多说几句,谈几句感想,做几句判断,抒发几句评价,肯定或者否定,这就渐渐与“纯粹”的那群读者区别开来,“感想”渐渐形成固定观点和原则,成为“理想读者”。接着,这群读者又发明了批评界“行话”,理论术语系统的成熟标志着批评的独立。好比特定的制服尽管没有在内在改变一个人,但是丛外观上,已经让一个人从属于发放制服的机构了。术语即制服,制服即规范。

(二)为什么阅读之后还要有解释?

这个问题也可以转换为审美经验与理性思维的关系如何?——既然丛审美体验上,读者已经有所收获,或是快乐或是悲伤,或是有某种隐秘的满足,难以解释的感动,为什么还需要文学批评打扫战场?

(2.1)审美如何形成?越感性越理性?

马克思提出:感觉直接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了一个理论家。

压缩为感受的审美经验,已经包含了厌恶,喜爱,赞成等等倾向,但是读者在做出判断前无需重复繁琐的推理过程。

审美以“不假思索”和“直觉”完成了比理性迅速而且入木三分的判断。

(2.2)感性不需要理性吗?

克罗齐说,直觉即表现。直觉并不需要主子,可以脱离理性存在,直觉不需要借助他人的眼睛。托尔斯泰说,艺术家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解释者就是无法收到艺术感染。

和远图聊到过蝌蚪的一段文字,写她在切菜的时候突然想走到深爱的丈夫后面,让刀落下来。于是又惊慌失措地悄悄退了回去。这个小小片段是第三者的引述,但让我长久长久地难以忘怀。

这种心动是审美经验,它确实在敏锐的人那里起到了效果,但是审美感受察觉到的问题,可以在文学批评之中得到证实和解答。比如远图引入的概念——张力。

(2.3)关于审美与理性的关系,很多人将理性视为审美之后的更高阶段,这种观点也是小册子的靶子。

理性和感性是看待世界的两种不同态度和方式,理性是阐释,不是遮盖感性。

同张力的例子。

(三)为什么人们对文学批评有偏见?只需提出一个问题:文学真的仅仅是游戏或娱乐么?对文学的一知半解就足够了么?

二、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批评家想跟读者说什么?读者在阅读前后为什么要听批评家的意见?有什么意义?

大浪淘沙;提高阅读能力,矫正阅读趣味;阐释奥妙,授人以渔。

(二)文学批评依赖的价值尺度?与理论的关系?

(2.1)理论是后盾,理论是稳定的、概括的、保守的、忽视异端的。

(2.2)批评是参考甚至基础。批评是实践,接触文学现状,及时发现文学转折。批评审查、修正、改写,甚至否定理论。批评是灵活的,挑战的、探索的,是丛封闭的逻辑演绎转化为开放的事实归纳。

(2.3)理论与批评的距离在缩小。

(三)文学批评的参预

(3.1)对文学史的参预

文学史的演变是否唯一?其他可能性?岔道( eg 汉赋,宋·江西诗派)是怎么回事?是探索的者能力不够还是本就是歧途?大师的遗产有哪些?应借鉴和回避什么?——通过追忆分析历史为现实和未来提供参预和倡议。

——如:伍尔夫《现代小说》呼唤现实主义到现代的转型。

(3.2)引申隐藏的文学潮流

——如:定调和归纳出“黑色幽默”

(3.3)对作家个人的参预

——如:罗兰巴特介绍格里耶;考利介绍福克纳;别林斯基介绍果戈里。

(四)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世界是个大文本。

《文学批评手册》读后感(四):文学阅读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文学批评手册:观念与实践

南帆

35个笔记

◆ 审美经验之谜

>> 读者可以纵情沉溺于文学作品的魔力之中,悉心体验各种感受,从中获得内心的隐秘满足。悲伤的时候可以痛哭,快乐的时候可以欢笑,只要从文学作品之中体会到审美经验,读者就已经获益

>> 陶渊明诗作之中大音希声的境界,契诃夫小说中深长的忧伤之情,鲁迅杂文沉重的冷峻孤愤,

◆ 文学批评的介入

>> 审美经验是文学阅读的特殊效果

>> 也是文学批评研究围绕的核心问题

◆ 文学批评的功能

>> 文学批评的功能之一即是维护读者的利益,保护他们不至于为种种伪劣的文学产品所损害。

>> 批评家不仅将自己的选择告知读者,同时还向读者陈述这种选择的理由。

>> 另一个使命是逐步向读者示范如何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提高他们的文学识别能力,矫正他们的不良趣味。

>> 批评家的任务不如说是进一步向读者指出:这些作品在趣味的背后是否还存在了什么。

◆ 理论的实践

>> 大多数批评家拥有一定的价值尺度

>> 价值尺度标志了文学批评的自身确定,包含了文学批评对世界的掌握和希冀,也包含了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的全部了

>> 具有自己价值尺度的文学批评决不会随方就圆、人云亦云,任意作出种种吹捧或者攻讦

>> 价值尺度是文学批评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是文学批评得以挺直腰杆的脊梁。

◆ 拒绝陈词滥调

>> 批评家独到之见的形成是与材料的熟悉、体察分不开的

>> 所谓独到之见,决不应视为一种臆测,一种奇警的格言,一种心血来潮乃至胡思乱想

>> 独到之见本身已包含了对于种种材料的深刻解悟,这些材料将成为批评家观点的坚实后盾

◆ 焦点与背景

>> 面对一部作品,他们不知道最初应当从何处入手

>> 作品分解为内容与形式

>> 文学形式方面,我们可以研究一部作品的叙述模式、语言风格、叙述角度、悬念设置、押韵特点、地域方言、修辞手段、过渡方式、疏密浓淡,

>> 文学内容方面,我们可以研究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哲学意味、历史背景、作家心理、地方色彩、文化渊源、民风民俗、象征含义,

>> 紧紧盯住一点,毫不放松地步步推进。他们从来不为中途的种种岔道所诱惑,直至这个问题走到山穷水尽

>> 背景即是指作品的整体

>> 一部作品是一个生气灌注的有机整体,其间每一局部都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 如何解剖小说

小说的特点:

>> 保持了下列的特征

>> 第一,这些小说是虚构的,它描写的是想象中的人物和情节,尽管这并不妨碍作家提及真实的地点、人物或者事件

>> 第二,小说所采用的是“散文”体叙述而不是诗的分行、押韵,这使小说在外观上有别于诗;

>> 第三,小说是“叙述”而不是“演出”,小说中所出现的一切均来自“叙述源”作家,这是小说与戏剧在外观上的不同;

>> 第四,小说必须有一定的长度,提出这一点可以避免一些恶作剧的钻空子——避免人们将短短的一个陈述句说成是小说。

>> 首先看到了小说的情节

故事和情节的区别

>> 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叙述,而情节是按照因果关系对事件进行叙述。

>> 小说批评的一个重大义务则是说明:一部作品情节所包含的因果关系深刻与否。

>> 作家应当在叙述之中找到这个事件赖以形成的最深刻的原因,并且以此作为情节演变的根本动力

>> 高尔基说过一句名言:情节是性格的发展史。

◆ 点评

认为一般

如何解析小说,这一章还可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