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听哈佛教授讲经典》的读后感大全

《听哈佛教授讲经典》的读后感大全

《听哈佛教授讲经典》是一本由【美】威廉·艾伦·尼尔森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哈佛教授讲经典》读后感(一):话说作者出生于1963年,还是很困难的,造就今日

书呢,看了,不过,你这目录太乱了。作者倒是不乱,这个书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秦传安,江西九江人氏也,话说他出生于1963年,那年,还是很困难的。1982年大学毕业后,任中学教师多年,1990年入群众艺术馆任专职创作干部,2000年7月来京,做过很短时间的老师,2000年底入北京某软件公司,任高级软件工程师,2003年6月辞职,现为自由撰稿人。19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在《上海文学》、《北方文学》、《青年作家》等报刊上发表过诗歌、小说、杂文、随笔等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

《听哈佛教授讲经典》读后感(二):听哈佛教授讲解人文社科经典 感受人类思想演变的伟大历程

书很好看,作者都是哈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资深教授,他们分别对本专业所涉及的西方大师及其经典之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语言非常优美,翻译得也好,形神兼备,可以说是知识性、思想性和可读性兼备,因此既可以当作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通识读物来读,又可以当作美文来怡情悦性。

一直觉得西方的知识分子相较于我们更具备一种整体意识,更自觉地把自己的研究和教育传播事业纳入到西方乃至人类文明的传统接续与延承的宏伟使命当中去,因此,他们谈及某一学科时,不会仅限于学科谈学科,也不会仅限于知识谈知识,而是从一个学科在思想史整体框架当中的本体地位和功能、价值谈起,因此,读者获得的不再是一门门独立自为的、相互割裂的学科的知识,而是培养了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理解世界和人自身的丰富和多元的眼光,它们异彩纷呈,却又有共同的指向——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我们自身。人,由此摆脱了单一的向度,成为丰富完整的个体。

《听哈佛教授讲经典》读后感(三):读经典有感——真实做自己,不做淹死的鱼

最喜欢的是哲学部分,拿到书先读的就是这个,因为比较熟悉。作者翻译简明有趣,是我爱的风格。读完后回味无穷,就一读再读,愈加通透欣喜。

哲学与常识。前两年引发争议的常识,批了一些行为。重新站在哲学的角度看,到底何为常识。常识所特有的属性之一就是,它一定不能被质疑,它被视为天经地义。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这些人的本能,是常识。社会的规则是由“常识”组成的。绝大多数人用常识生活,在习惯的通俗的规则里认识自己及自己和世界,在天经地义的规则里生老病死,结婚生子。而哲学家,站在广阔的历史维度,看到常识的变与不变。哲学家在教科书及多种方式描写下,在普通人眼里,是出世,不食人间烟火,对事反应怪异,活的似乎更豁达但实际确实遥不可及的代名词。在我的视界构架中,哲学家是些许悲哀的,他爱思考,也善于思考,他的思维脱离日常普通人轻车熟路的思考方向,在自己的刻度上天马行空,越走越远。他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新的中心,并采用新的参考轴,不断的要求自己重新审视常识,审视古老的方法。有常识的人,牢牢根植于地面,带着轻蔑、娱乐甚或带着茫然的惊愕,看待这样的思考。不过,哲学家可不在乎这些有的没的,他在自己的思考里获取满足和幸福感。我这种,最该真实做自己,却胆怯躲闪的,才会觉得哲学家这种处境是令人失落的。写到这儿,就狠狠的骂的自己狗血淋头,真想用暴力了,傻!在一无所有,所以也没啥可失去的年纪,有啥可不敢的,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不夸张,做自己,珍惜现在,去做自己,然后,我相信令此时的自己感到浮躁的事情,该过去的会一声不吭的过去,该来的自然会来。

传记。因为威廉·罗斯科·萨耶尔的演讲,加上作者的翻译,开始对传记改观,意识到传记的魅力,它在那里,我一步步被吸引。我们身上都有一种最强大的根深蒂固的本能,就是,我们都怕麻烦,所以去读传记吧,以比较轻松省力的方法从里面得到无穷的乐趣。尽管常常给自己安慰:重要的事情都不喜欢,喜欢的事情都不重要,但那又怎样,相信榜样的力量。

一部以真实的魅力证明其自身价值的作品,是最完美的,换句话说,对一部虚构作品最高的赞美就是忠实于生活,而传记的材料是生活本身,所以传记的价值不需多说。传记的乐趣是最高级的人类交往所带来的乐趣,有着几乎无限的可能性,有了传记,很简单的打开一册,无论是富兰克林,还是卡莱尔,或者路德,他就那样,酣畅淋漓的像我诉说着生平,自然有修饰的成分,但我有自己的判断力。我很少仔细剖析自己的行为的复杂动机,一来没有时间精力,二来也觉得多此一举,毕竟人生已是如此的艰难,自己又何必为难,但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就理出头绪,通过他们,多多少少看到人性的共同之处,察觉到自己的真实本质。不管他们的天赋或财富比我们超出多少,我们看到的差别是程度,并非性质。人情相通,千载攸同。任何人的生平,能够记录的不足百分之一,传记作者以自己的选择和视角,记录自己或他人,有选择有比较,比较帮助我找到更多乐趣。

传记与密友。长远地看,我们交往长久的朋友是那些平凡但不平庸的人,他们身上有我们自己有的优点,或者他们有我们缺乏并为之嫉妒的品质。相异也是一个特别有魅力的因素,但生活圈子就那么大,碍于空间和时间,极好的陪伴是有难度的,况且,和活生生的人相处,说简单就so easy,说难也是客观事实。进入传记,我遇到在现实生活中觅不到,也懒得觅的一些朋友,在寻找他们的过程中,寻找到更好的自我。

弥尔顿的诗歌。虽然没有怎么接触到英国文学,通过《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被弥尔顿折服,强大的想象力,和谐的诗歌,真实的思想,及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这一论断,我很轻易就沦陷了。同时,深深的用约翰逊的话警示自己:我们逃离大师,而寻求同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