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精选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精选

《昨天的中国》是一本由[法] 阎雷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一):一部徕卡、一个老外,横跨30年的中国故事

雨后的阳光穿过树影婆娑,快递小哥的敲门声打破了午后的沉默。打开沉甸甸的纸盒,《昨天的中国》就这样带我踏上回忆的列车。

这次的增订珍藏版吸取了2015年旧版一张照片横跨两个开页,中间折页部分影响了照片的美感的问题,缩小了照片尺寸、加大了留白,优化了视觉效果。

阎雷——Yann Layma,法国人,19岁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持续30年行走于中国各地,拍摄了1985—2000年中国交替变化的近300张照片。

如果说一开始捕捉阎雷眼球的是那些与西方不同的、颇具中国特色的风貌,后期的作品则肉眼可见地蕴含着对中国改革变化的痴迷和对中国人的深厚情感。

20世纪末改革开放之初,绿军装、五角星,是人们为之骄傲的服饰;黑白电视、立式衣柜是结婚必备几大件儿;扁担、自行车、三轮车,有其一什么都驮得;春运、秋收、过年,人多有人多的快乐!

透过照片,仿佛看到了幼时邻家男孩别着小手枪的神气样儿,记着红领巾参加鼓号队训练的我,为防风沙系在头上的纱巾,坐在自行车后座唱着刚学会的歌儿。87年的北戴河,人像下饺子一样多。具体时间记不得,曾经去过没错。或许那张照片的某一个角落,有我。

这就是摄影的魅力吧!将时间定格,浓缩成一幅幅回忆,再将它传播。

透过照片,仿佛来了场时空穿梭。那些年没能去过的地方,平行空间般展现给我。长安街的公园、沈阳的火车、成都的小院儿,山东的运河、绍兴东湖的雪景儿、桂林漓江的日落。

彝族妇女弯腰插秧,哈尼族大龙骑水牛登坡。白天下地辛苦劳作,傍晚齐聚桌前欢乐。红底白字的大标语,摩天大楼前老房子的悲歌,什刹海胡同的包子,王府井百货的凉拖儿……原来,同一时空下,他们如此这般生活。

人们的衣装逐渐多样,眼神也由憨厚迷茫变得精明冷漠。差不多年纪的孩子,有的在上海街头高举气球庆贺,有的蜷缩在延安的一所窑洞上课。2000年一面墙般的杂志摊儿如今消失地无影无踪;四合院儿里再也难寻裹脚的婆婆。

昼夜永不停歇,新旧不断交割,变化如此之快,我们的大中国。如果阎雷继续跟踪拍摄,眼下这20年,又是怎样一番景色!

茯苓瞳 说:雨后的阳光穿过树影婆娑, 快递小哥的敲门声 打破了午后的沉默。 打开沉甸甸的纸盒, 《昨天的中国》就这样 带我踏上回忆的列车。

昨天的中国

9.7

[法] 阎雷 / 2023 / 贵州人民出版社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二):法国摄影师阎雷眼中的中国1985年—2000年

20世纪美国风光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曾说:“不是每个人都信任绘画,但是人们相信摄影。任一年中,有12张有意义的照片就是一个好收获了。”

法国60后人文地理摄影师阎雷在后浪出品的这一本328页的精装摄影集《昨天的中国(增订珍藏版)》中,向我们展示了近三百张1985年—2000年期间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百态,记录下时代巨变的痕迹。

捕捉寻常人间烟火气的摄影照片,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人文扫街纪实模式。

对摄影师来说,借助摄影的写生方法,让普通的物品和生活细节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引起人们重新的关注和认识,也许是摄影艺术魅力之所在。

20世纪首位获得古根海姆奖的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曾说:“任何事物,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激动了我,我就拍摄它。我不是专门去物色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要将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

阎雷从1985年来到我国之后,在几十年间的拍摄之旅中,陆续地走遍了我国的大江南北,用照相机这一个灵活的写生簿,记录每个地方寻常又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地方民间风俗。

阎雷既拍过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人间烟火,也拍过贵州黎平县肇兴镇的风土人情,也捕捉过云南红河元阳县哈尼族人首次看电视和插秧的梯田等别具一格的地方民族特色。

没想到,阎雷还拍过我们福建泉州安溪县铁观音茶厂的制茶过程、泉州惠安崇武和福州平潭县的渔民生活、泉州西街、厦门等地的闽南生活面貌。

阎雷说,在多次抵达这个“中央之国”的四端之后,我最终发现了对另一个文化的热爱,并与周围的景观慢慢地融为一体。对于那些用色彩缤纷的图片来让人们了解而不是分析的书,我总是充满渴望。

在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阎雷镜头里那些人文扫街的精彩瞬间,感受时代变幻所掀起的巨浪。

苏珊·桑塔格:“摄影语言自成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观察和伦理学。”

自行车、三轮车、拖拉机、蒸汽火车、绿皮火车、巴士、摩托车、小汽车……

看到书里这些具有年代感的交通工具,恍如在多个漫长的季节里流转。

尤其是各个城市里藏蓝色、军绿色、大红色、白色等为主的朴素着装色调,到如今色彩斑斓的时尚装扮,令人不得不佩服阎雷那些按下快门的伟大瞬间。

他带着对我国文化的热爱与探寻,以温情和赤子之心,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时代回忆!

诚如澳大利亚摄影师皮特·亚当斯所言:“ 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

《昨天的中国》读后感(三):要买就买2023年的新版,增订版,书就是买新,不买旧,新版是踩在旧版肩膀上增值更新完善的版本,买2023新版吧

真的

我被感动了

我几乎忘了曾经的幼年时光

我忘了中国过去的模样

真的没想到

30年之后,在后浪出版社的新书里,

我看到了自己幼年的时光

真的勾起了我幼年的无数回忆

中国变化太快了

如果你没有有意识的记录

你冷不丁地看到上世纪80、90年代的老照片

你会恍惚

你会想

自己真的出生于那个时代么,自己真的经历过那些场景么,过去的中国真的是那个样子么?!

曾经的那个,“自行车王国”

曾经的北戴河,我小时候就是这样

感觉人超级多,非常好玩,北戴河超热闹

看到没有

曾经的中国

就是这样的人口大国

在北戴河的沙滩上

在自行车王国里

我小时候,也是跟父母在这样的海边度假,那时候,确实人声鼎沸

,处处是人

感觉好亲切

充满人味儿

我喜欢那样热闹的景象

人们在开心地享受夏日海滨的乐趣

可以喝北冰洋汽水

可以喝可口可乐

可以把身体泡在激浪里

书报亭,我拍模糊了,

但是好怀念

因为在北京,我小时候,大概在初中小学,我迷恋“模拟器”电脑游戏里,经常在书报亭泡着,这张照片,里面有皮卡丘,2000年的中国有皮卡丘了,那时代,真好,一切都是有限的,都是未知的,充满了欣喜。

那个时候书报亭感觉好丰富,站在旁边,盯着看半天各种杂志封面

现在谁还看杂志啊?

其实照片很高清,很大,每一本杂志的标题内容都可以看清楚

80年代的红底大口号

怀旧感啊,

现在看起来挺美的还

侗族的人民,第一次看到电视,这种景象,在我父辈的描述里,十里八乡,就为了看一眼电视,聚集在一起,那时候电视就是最强大的媒体。

在父辈的叙述中,

对于小时候看电视这件事,他们都还有清晰的印象

去别人家看电视,有电视的人家非常骄傲

比现在你开辆奔驰还有面子

看到脖子挂了一串钥匙链了么

这一个镜头

瞬间把我拉回了80-90年代,那个时候,人们不会把钥匙链挂脖子上觉得土觉得傻,人们都这么挂,我真的不清楚,是哪一年哪一时刻,人们觉得钥匙链不应该挂在脖子上了,时代真的变了,一瞬间。

侗族的梯田,

油画质感的照片

一个青年

和他的自行车

他坐在墙脚闭目休息

是80年代的重庆

两个老奶奶的脚

都是裹小脚之后的畸形脚

这也勾起了回忆

我邻居发小家的太奶奶,就是这种小脚,买鞋都要买那种特殊的布鞋,很小的布鞋

当时我挺害怕的看着,非常恐惧

注意这个照片

小朋友

滑滑梯

那个滑梯你仔细看看

你发现什么了?

那滑梯是用几块光滑的石板拼接成的

石板之间,毕竟有缝隙,我小时候滑,

经常感觉那个石板会卡住自己的裤子

那个年代

连一块整块的铁皮都无法提供

唉!!!

绿皮过车

你看窗口那个青年

那时候没有手机

他就呆呆地望着窗外的景色

不知道心里想着什么

挺好的

这张图,登陆在,法国航空的广告里

1980年之后

你看图片里,北京

你觉得土么

我感觉

又干净

又整洁

练太极拳的老者

在红墙碧瓦之间

尽显自己的优雅闲适

整洁的街道

整洁的衣衫

西湖热水壶,

我家也有

这不是手机

也不是玫瑰

男子约会送了女子一个热水壶

太纯粹了

我爱80-90年代的纯粹

如果让我选

我绝逼不生活在现代

我宁愿永远生活在中国80-90年代

自行车,堵车了,一个青年茫然地发呆

山西大同,一个人开心地拉着自己新买的衣柜

那种笑容和幸福感,很纯真

80年代的北京站,火车站,我记得我去过

仔细看照片

很多人席地而坐

铺一个报纸,就坐着或者躺着,在地上

我当时也是父母带我去,

我记得很清楚,铺报纸坐地上的冰凉的感觉

我很奇怪为什么大家都要躺地上

转火车

80年代一个人在北京某古建筑红墙外,自信的拍照

你看他那个自行车,特别亮特别新

在更早点60-70年代时候自行车属于家庭贵重资产

每天回家

都要拿个盆子

用布和水,仔细地擦拭自行车,而且要公开擦,擦一个小时,相当于向邻居炫耀自己有自行车

当时拥有自行车,就跟有宝马一样牛逼,当然,后来80-90年代,自行车就泛滥了,所以成自行车王国了。

还是很有意思的

连流浪汉都这么眼神的坦然。

现在人沉迷手机

再也回不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