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诗十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诗十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诗十讲》是一本由孙玉石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诗十讲》读后感(一):品味现代诗的美

以前,要想听北大教授讲课可能只能像那些北大的保安、买烧饼的一样,偷偷的、安静的做北大的旁听生吧?可是现在,很幸运,我们不需要去北大的教室就可以听到北大教授的讲课。

可能是北大教授听到了我内心的渴望吧,在任何地方听北大教授讲课的欲望,打破地域边界的那种。于是,我看到了这本由北大教授倾心打造的十堂新诗课《新诗十讲》。这本书曾荣获2015年度“中国好书”获奖图书。

我国的新诗和旧体诗不同,最主要的区别是白话诗,新诗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艺术趋势,作者的表达复杂、多元,理解起来也多了隔阂和障碍。

初中语文课上我读过闻一多的《死水》,有点搞不懂为何要把一滩看着就恶心的死水描绘的那么色彩斑斓,徐志摩明明是个不讨喜的男人,却把《再别康桥》写的那么朦胧和富有意境,看后忍不住心神荡漾,想要谈一场含蓄的爱情。

从他们的新诗里,单纯的看是可以获得美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的。这些诗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确实更有深意,也更让人感到诗的隐晦和含蓄。

好比徐志摩的诗,在我们眼里是歌颂爱情,实际上他想要表达的是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只是用了爱情这个障眼法罢了。

中国古典诗歌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三种观念,这些无所谓对错,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罢了,实在没必要去进行评判。

中国的古典诗需要留白,其实现代诗也是如此,就好像看完《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一样的。让人靠想象去补充和连接,容易引起读者的停留和思考。这是中国式的美感,话只说一半,剩下的留给你慢慢体会。

确实,在孙玉石对诗歌的讲述中,拆解那些让人看上去模糊的意象中,总可以看到些新意。比如“有的诗可以从文字本身去理解,有的诗非先了解作者不可。”诗的意境可见一般,在孙玉石先生的讲解中,很多诗歌都显得立体和有画面感。

甚至看的时候,我也会轻轻的诵读,去感受作者片刻的思绪。这本书主要带我们赏析了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等十位作家的诗作。从《新诗十讲》中的旁征博引里,可以看出老先生对诗歌的研究十分深入,功底可见一斑。

如果你也热爱新诗,不妨跟随孙玉石先生一起来品读,也许会对过往熟悉的诗歌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起对新诗的无限热爱。

《新诗十讲》读后感(二):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吧!

本书是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为我们讲述经典新诗,从语言、手法等为我们讲述新诗的故事,让我们识人知诗。 新诗十讲

作者:孙玉石著 胡杨文化出品 有容书邦 发行

这本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再也不会为读不懂新诗而犯愁了,这本书很精美,携带方便,随即可以翻阅,锁线逻脊设计,让读者翻阅起来更轻松,内文版面全部优化,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读戴望舒的《小曲》特别能让我安静下来,特别能让人联想起山,小溪,还有啼倦的鸟儿,深呼吸几口,仿佛整个宇宙都能与内民解毒片到完全的和谐,书中也写到,诗人在这道诗里也表达了自已这种快乐自足的心境。 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 看春夏秋冬之不同, 还看人世家的愚痴,人世的倥*** 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以在日寇铁牢中真实的生活感受写下的一首情真意挚的诗篇,读这首诗太催泪了,和《小曲》完全是两个极端,这首诗哭着读,读着哭,这哪里是诗啊,这明明就是他残损的手掌下面却有着一个完整而又不破碎的祖国大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恋情怀,他在自已想像的世界里驰骋,她的诗让人感受在平静的诗句中埋藏碰上不平静的情感。 徐志摩的诗也是我比较喜欢之一,这本书里他直接细腻地去描写自然的雪花,读着这首诗不由的把自已都能想象成为天空中一朵飞扬的雪花。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中潇洒 我一定认请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同样的自然风物,自然景色,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会被赋予不同的人格精神。就像诗里说的我一下要认清我的方向,就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建议大家抽时间读下这本书,读完让人有一种轻松惬意的感受,好多诗词读一遍就把它记住了。诗意不仅很美而且轻松愉悦。一起来读诗吧“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是悦已读书喜欢就点赞关注吧!

《新诗十讲》读后感(三):十七岁,我定格在戴望舒的雨巷里!

将有情的眼埋藏在记忆中,我奢侈上天眷顾,北大教授孙玉石《新诗十讲》中关于戴望舒这一讲,特意是为我而出,毕竟,几十年前,他的诗,曾拨动一位含春少女的心湖,念念不忘。

深夜,关上书房门,暖灯下,铺开《新诗十讲》,小心翼翼地打开三十多年前的摘抄本,静谧的夜属于我,我属于记忆,一念间,仿佛已是十七年前的自己。诗是曾经的诗,人也是曾经的人,岁月的洗涤,人生海海,一幕幕,如电影般在眼前闪现,却早已时过境迁。

是哦,此时的我,无论怎样重温曾经的十七,那埋藏在记忆中有情的眼,那把油纸伞,那无数次独自彷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梦开出花来了,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却是在我如今已衰老的时候……

恰如其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跃心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摘抄戴望舒的诗,完全出于一种饥不择食。当初年少,拥有一本纸质书有多奢侈,何更况诗集。暑假恰逢读大学的堂姐买了本戴望舒的《残花的泪》,席慕蓉的《悠长的等待》以及《简爱》,我用整个假期摘抄了全部诗集,小说看了两遍。小说看得荡气回肠,百转千回,诗读得囫囵吞枣,似懂非懂,除了假意少女情怀,抒情之美,根本上升不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说实话,当年的我,读着这些前辈的散文诗,常常喜欢对号入座,矫情借位,大有无病呻吟之嫌。

如今回头来读孙教授的相关解读,却发现,当初的悸动与感怀,确实是因为这些经典抒怀诗,超越时间和空间唤起了自己稚嫩思维的萌动,在这些优美的艺术结晶前,情不自禁的想去靠近,去憧憬。而当时觉得有些诗集中略带苦闷、压抑,甚至夹杂几许的阴霾,经过孙教授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专业而有深度的剖析,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是的,这是一本关于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冯至、辛笛及穆旦十位象征派、现代派、意象派诗人的中国新诗的解析,孙教授引经据典,论古讲今,把表现手法复杂的新诗,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给读者进行讲解,把诗之美,诗之韵,诗之哲理,诗之深意等等尽显读者面前。

孙教授说:读一些蕴蓄性很强的美丽的诗,往往就像猜一个美丽的谜语。它是一种趣味,一种隐藏美的神秘,一种对欣赏能力的自我挑战,也是一种征服、破解之后爱与美享受的获得。

而我,在年近半百之年,回望,十七岁,自己依然定格在戴望舒的雨巷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