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达·芬奇同行》读后感精选

《与达·芬奇同行》读后感精选

《与达·芬奇同行》是一本由[英] 马丁·肯普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 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达·芬奇同行》读后感(一):AI会欣赏达芬奇吗?

作为一个没有受过艺术或美术史训练的人,我对艺术圈儿里的那点事儿基本上是看热闹的心态。虽然每当有著名的老大师作品前来巡展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凑个热闹、也读一两本科普书来增进一点对老大师们的了解,但说实话,如果你把达芬奇的作品放我面前,我其实并不知道该看什么。

我记得去英国某个古堡旅游的时候里面就有一张号称是达芬奇的手稿——破破烂烂的黄纸、铅笔素描,很小的一张,非常不起眼地跟一大排油画挤在古堡的走廊里。我看到了它,也仅仅是看过了它,知道它出自达芬奇之手,心情平静、波澜不惊,既没有跟某个画作同频共振的欣喜、也没有对大师的崇敬——说实话,这种像突然被打开了天灵盖一样的共振体验还是看雕塑或者装置艺术的时候更多一点,而老大师们过于陌生和隔阂,哪怕我读过了好几本关于达芬奇画作的介绍和他生平的科普、惊异于他的雄心壮志、拖延症和仿佛穿越者一样的跨学科超时代天才,我也仍旧觉得他是陌生的。

如果说《达芬奇传》把注意力放在了理解何以成为达芬奇,那么这本《与达芬奇同行》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达芬奇画作的过程中如何了解了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己。

举个例子,达芬奇的不少画作都有若干个略有差异的版本——其他老大师作品其实也有这个特点——所以像我这样无知的看客会一头雾水后地发出疑问:到底A国家XX美术馆收藏的这一幅画是真的、还是B国家XX古堡收藏的那一幅画是真的?

答案很有趣,因为并非排他性的,也就是说真相不止一个——首先,除了达芬奇本人、并没有哪个现代人有资格说哪一幅画一定是真的;其次,很可能好几幅画都是真的,因为老大师们大多是以工坊的形式接活儿,也就是说署名达芬奇的画作并不保证100%出自达芬奇本人之手,徒弟们亦有贡献;用本文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理解和接受这个洞察,对缺乏艺术史研究常识的读者来说,就已经是一次巨大的成长。

诚如作者所说,如今的研究者采用多种方式来面对(被广泛认为是)达芬奇的画作,既有学者为了发论文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寻找新的洞察,也有收藏者和艺术品机构从中搅混水;既有传统的艺术史训练出的眼睛从技法、氛围、主观的感受上判断一幅画作是否符合达芬奇style,也有高精尖科技来用光谱上的各种光对画作进行层层扫描和分析。在AI越来越智能的今天,读者会不禁提出这个问题——会不会有那么一天,AI可以比学者更擅长鉴别一幅画作的创作者?

根据作者在本书第八章 科学与视觉 里的论述,他倾向于给出否定的答案。但想象这种可能仍旧是有趣的,尤其是在ChatGPT已经可以成功让更多人失业的2023年。

《与达·芬奇同行》读后感(二):“去倾听达·芬奇本人的声音”

随着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在全世界的畅销,以及被翻拍成同名电影收获喜人票房,“达·芬奇”似乎和“密码”产生了某种联系;人们似乎也相信了“达·芬奇”藏着巨大的秘密,出现了各种来自特殊侦探的奇妙发现。

如果你想知道真秘密,不如打开这本由达·芬奇研究的首要权威马丁·肯普教授撰写的《与达·芬奇同行》。

《与达·芬奇同行》是《泰晤士报》年度艺术之书,其作者马丁·肯普教授也是著名艺术史家和策展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

肯普教授平均一周要鉴别两幅以上的号称归属为达·芬奇的作品,与那些“达·芬奇”相关的学者、收藏家、策展人、拍卖行、经销商、伪历史学家和幻想家打着交道。书中便讲述了他与“达·芬奇”同行的那些故事、发现、见解和质疑。

说实话,我也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打开这本书的。达·芬奇,对于喜欢艺术设计的工科生来说,这三字天然对我带有吸引力;毕竟达·芬奇的研究领域横跨艺术、科学与工程。

如果没有看这本书,我不会知道《最后的晚餐》是被绘制在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的餐厅墙壁上;也不会知道《最后的晚餐》原画被损毁严重,“画作的表面粗糙得像开裂的鳄鱼皮,由黑色的斑点和褪色的碎片拼凑而成,中间裸露出大片光秃秃的灰泥”。

如果没有看这本书,我不会知道,1943年,一枚炸弹在距离餐厅不到30米的地方爆炸,餐厅的屋顶和侧墙被炸毁,所幸《最后的晚餐》所在墙壁屹立不倒。

如果没有看这本书,我不会知道《最后的晚餐》经历过多次修复;其中一次,修复团队的辛勤工作从1977年开始,直至1999年。

作品已经不是原本的样子,观看者也不是同时代的人;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看到最初的“达·芬奇”作品,但依然会发现它们的无与伦比。

正如作者所说,“去倾听达芬奇本人的声音”。

《与达·芬奇同行》并不是能快速阅读的书,但花时间是值得的,敲开了我阅读艺术史的门。

《与达·芬奇同行》读后感(三):什么是真正的“达芬奇密码”

宇宙生而浩瀚,生命博大精深,微小世界的欢愉向来奇妙,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我们习以为常但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东西。让人惊叹的是,这些我竟然是从莱奥纳多·达芬奇的大脑里看到的。不得不说,达芬奇那蓬勃旺盛的好奇心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观世界的奇特大门。 达芬奇有时候就像一个沉迷于玩耍的孩子,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乐园。他观察蜻蜓飞行时,能发现它们的两对翅膀,前一对抬起的时候,后一对刚好落下。他会把如何描述啄木鸟的舌头列入自己的待办清单。 他不仅对万物的运作方式感兴趣,更想知道背后的原因。鸟翅膀的解剖结构,还有那些让翅膀动起来的胸肌是怎样的,人能否也通过挥动翅膀让自己悬浮于空中。人哪条神经控制眼球运动,而且还能让两只眼球同步运动? 当他画女性的卷发时,想到了水流泛起波纹的美。他感受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就想到了声音和光,甚至人的情绪是不是也以波的形式传递的?他会把人们在交谈、大笑,甚至大打出手时的瞬间,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 正是达芬奇永不磨灭的好奇心和沉迷于世间万物的观察探索使他成为一个精通多学科的跨界奇才。

如果说一副几百年前的艺术品可能会包含着秘密信息、伪装的文字、隐藏的图像、神秘的几何图形和深奥的数字,等待后世的人去破译,你会相信么?即使没看过《达芬奇密码》原著的人,对达芬奇与密码这两个词汇的组合也不陌生, “密码”实在是太成功了,但“密码”却没有对公众了解达芬奇产生正确的影响。关于达芬奇本人和他的伟大作品,被商业价值追逐的非主流宣传、反权威人士诡异理论的浪潮一波波的出现,学术界本是不屑一顾,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专业人士不得不反复出来辩论一番。

一边是颠覆性的推理演绎,一边是严谨性的探究考证。无论你对哪一面更感兴趣,一位用科学方式揭示隐藏在作品背后达芬奇思想的艺术史学家的观点都有必要了解一下。 “达芬奇的世界看上去庞大复杂,很难对付,要么全心全意的投入研究,要么什么都别做。”——马丁·肯普 马丁·肯普,是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和展览策划人,从事达芬奇生平和作品研究的权威专家。目前,国内已引进马丁·肯普多本著作,在探索达芬奇的旅程上,肯普让我流连忘返、心潮澎湃。现代人对达芬奇的追捧,近乎神性化的种种宣扬,肯普并不认同,甚至包括用黄金分割比例、几何构造解码达芬奇的画作,在他看来没有根据的揣测都无异于谣言。肯普的研究往往从揭示画家作画时的真实意图出发,还原各种草稿和修改痕迹,结合同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达芬奇留下的诸多手稿、同时期的相关讨论等得出结论。

尽管达芬奇的作品中不一定藏着“惊人密码”,但不代表他的作品中不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隐喻。作为研究达芬奇的首要权威,马丁·肯普认为达芬奇名作之下的“真相”,不只是视觉,还有达芬奇用绘画讲故事的独特方式,及其所具有的超常的关联性思维与综合的艺术创造力,非凡的跨界与实验探索的想象力。达芬奇认为,一位优秀的画家可以像作家一样“讲述伟大的故事”。这就不得不提世界上最富声望的叙事性油画《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精妙的捕捉到门徒们发自灵魂深处一瞬间表现,演绎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他是如何通过构建“灵魂的意图”来讲述这个伟大的故事呢? 这还要从达芬奇对解剖学研究说起,达芬奇曾绘制了大量的精确的人的头骨图解和解剖示意图,马丁肯普据此分析还原了达芬奇在创造过程中想要展现的画里的有关“灵魂的构想”:第一脑室相当于一个 “印象接收器",传递到第二脑室精神功能区,也就是为灵魂所控制的智力、想象力等精神运动都藏在第二个脑室。最后,这些结果被储存在记忆中,第三个脑室里。虽然这种想法在生理学上是错误的,但大脑活动会被具有特定功能的不同区域所控制,确有道理。 因此肯普认为,感官输入和精神输出系统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背后的驱动力。晚餐中,当耶稣对聚在一起的十二门徒宣告: “你们中有一人要出卖我”。惊人的话语一出,激起门徒们一连串的反应。基督关于背叛者的骇人宣告强行闯入了每个门徒的印象中,然后它立即被掌管精神区域的相邻脑室接收,从而借助神经系统输出到每个门徒的表达器官,眼睛、鼻子、嘴乃至整个身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观赏画时会感觉很传神,门徒们的精神世界和身体姿态完美的结合。

显然,达芬奇并不是什么“神人”,他也有很多未竟之事,中途放弃的壁画,从未起飞的飞行器,从未开动的坦克,从未改道的河流。在他留下的手稿里,他反复追问 “告诉我,告诉我,告诉我,我是否做成过一件事……告诉我究竟有什么成果。” 他所拥有且是我们普通人也拥有的却没有被好好掌握和激活的秘密武器:对万物深沉的迷恋、永不磨灭的好奇、精细入微的观察力、一探到底的钻研能力。 关于达芬奇我们往往会看到期望看到的东西,却不一定是真实的达芬奇。作为艺术史学家马丁·肯普让我们看到艺术史在行动,让我们不忘科学探寻真理的严谨,与其陷入被推送式的洗脑,不如去聆听达芬奇本人的真实的声音。

星汉依旧灿烂,生命永不止息,聪明如莱奥纳多·达芬奇,也难以参透宇宙永恒的奥义,被达芬奇所造的丽莎,却始终报以让人猜不透的微笑,将世人的荒谬尽收眼底,那是天才的遗憾,也是天才的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