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是一本由夏鼐 著 / 王世民 校订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读后感(一):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要从文化自知开始

偶尔逛孔夫子旧书网,发现1985年的初版《中国文明的起源》卖到了近百元,中华书局版更是三五百不等,当时就很好奇,一本百多页的小册子旧书,竟然卖得这么贵!时隔多年,这本书竟然出版了校订本,还是彩色插图本,赶紧下单买了。当书寄到拆封时,有一种捡漏的欢喜。

书的封面是棕色牛皮纸一样的颜色和手感,有沧桑的纹理,且能看到隐约的图案凹痕,配以凸起的白色书名,给人以简约、典雅的学术范儿感观。白若烤瓷的护封上,醒目地写着“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史上的划时代经典”“现代考古学奠基之作”。素雅的外封包着的内页却是彩色的,彩图、大图十分精美,不同的内容页面也有不同的底色,整体装帧堪称精美。

和前两版相比,内容扩容到了近300页,算得上丰满了。内容仍包括三个部分:“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中国文明的起源”。此外,根据“出版说明”所言,此次校订还增加了夏鼐先生的另外2篇有关新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文章,可以加深对中国考学学发展历程的了解。

内容质量如何?其实是毋庸置疑的。越是大家、大师,其文越是大巧若拙。夏鼐先生的行文简练而流畅,每翻一页,恍若有一位淳淳君子在与自己促膝长谈。页脚有注解,一些专业术语更是单独开辟页面详细讲解,对于考古小白来说,算是十分友好了;对专业人士而言,也不无查漏补缺之用。考古本是一件稍显枯燥的事,但经夏鼐先生之手,一个个文化遗址,一件件久远的文物,都好像是条理分明、排列整齐的大家闺秀,在等着读者去品头论足,去欣赏,去点亮它们在时间长河里的荣光。而作者一次次对不同时期的上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论证,则是关乎“中国文明起源”这一研究的殷勤叩问。

回到民国时期,一个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参加了殷墟的第13次发掘。在看到一具完整的女性骸骨出土时,他站在坑边产生了诗意的联想:

这个学生就是夏鼐,他后来留学英国,成为第一位(埃及)考古学博士。后来,这位学霸成为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领导新中国考古事业长达30余年之久,可以说,20世纪里多数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都有他的身影。

正是这位考古大神,以多年考古研究之资粮,汇集成了这本《中国文明的起源》。他认为,殷墟虽然足以证明当时的中国已经属于高度发达的文明,但并不能说它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他在文中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

于是,有关中国文明最早的起源,还可以再往远古挖掘。是夏朝吗?抑或是黄帝蚩尤时期?一切皆有可能。

也正是他和他的这本书,开“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风气之先,为后来著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基础。

如今,中国正成为世界大国、强国,更以唯一的文明古国屹立世界之巅。《中国考古大会》《三星堆》《考古公开课》《国宝迷踪》《国家宝藏》等考古类节目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大众开始对文化自知和文化自信越发认可和重视。而这也未尝不是夏鼐先生书写这本《中国文明的起源》所希望达到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读后感(二):当中国文明的起源被质疑的时候

1928年,考古人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首次掀开黄土,揭开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发现宫殿遗址、墓葬、车马坑以及铸铜、制骨作坊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批甲骨卜辞(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文物,当时的学者以为殷墟文化就是中国最早的文明。所以一些外国学者就以为中国的文明是西来的,是把近东的两河流域(地域大体在今伊拉克境内,对希腊、罗马及波斯的古代文化的发展均有重大影响)成熟了的文明照搬来的。 为了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解放后我国设立文物局,成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考古研究体系。夏鼐担任考古研究所所长20年,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浙江温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9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文明的起源》正是夏鼐在1983年3月应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邀请在日本所作的三次公开讲演稿和合成,分别是: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中国文明的起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考古人的执着,为了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找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文明与殷墟文明的联系,先后发掘了郑州二里岗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 通过郑州二里岗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大量出土,考古学家发现,这是早于安阳小屯的商殷文化,具有文明的三个标志,即:都城、文字、青铜器。 通过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出土,考古学家认定这里的文明比二里岗的文明更早,根据C-14的测定,范围相当于公元前1900年—前1500年,可分为早、晚两期。二里头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达到了文明的阶段:第一,在二里头遗址本身,便发现过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宫殿。第二,它似乎已有文字制度,在发掘出的陶片上有刻画记号,类似于殷墟甲骨文字。第三,冶铸青铜器,不仅有工具和武器,还有爵杯等小件容器。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同较晚的文化相比较,是直接与二里岗文化,间接与小屯殷墟文化,都有前后继承的关系。二里头文明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开始。 偃师二里头文化就其文化内容和所在地点来说,显然是从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过来的,但可能又吸收了其他地区文化的元素,如山东晚期龙山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西北地区的“甘肃仰韶文化”等。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和论证,考古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自我发展的文明,在发展过程也受到一些外来的影响。 从书中来看,考古不但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而且需要很多的科学技术,除了前文提到的C-14法,还有K-Ar法,热释光法、光谱分析法、快中子活性化分析、电子探针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只有运用了这些科学技术,才能将发掘出的古物测定大体的年代。 同时,考古人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比如青铜器冶炼铸造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与国外的冶炼铸造有什么区别?丝绸之路上发掘的纺织品,其纺织技术的发展先后顺序是什么?与国外同期的纺织品有什么差异?等等。 看完这本书,不由赞叹,考古人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堪称全能啊。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探明中国文明的起源,并用确凿的证据让那些质疑的人哑口无言。

《中国文明的起源(校订本)》读后感(三):《翦商》看完后,看什么?来读现代考古经典《中国文明的起源》

这段时间,普通大众对历史的兴趣很浓厚,很多人都在读李硕老师的《翦商》——这位因病出名的青年学者,以这本大部头历史著作,让夏商周三代悠远的历史,再次为人所知悉,并成为坊间议论的话题,同时也可见,历史的普及化是一件多么“凑巧”的事情——不知是幸与不幸,这本书在普通大众间的走红,竟然是李硕因病重,很多人对其的惋惜之举。

其实,作为当代中国人,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何以中国”的了解,是非常薄弱的,《翦商》只是商朝被周朝取代的那个片段的描述,如果仅仅以此作为中国早期历史的读本,显然只是一个横切面,不具有通识课的性质,同时,这里有不少李硕个人的见解,主观性比较强,与真实的历史考古,多少有一些距离。

因此,如果你看完《翦商》,还想再读点其他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我会推荐你看这本:

夏鼐老师40多年前写就的《中国文明的起源》——不用担心买不到这么早出版的书,因为这本书最近出了校订本。

首先,要向各位介绍一下夏鼐老师,这可是一位史学界的大咖级人物。

他是考古学家,埃及学家,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来在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并取得埃及考古学博士。大家知道,现代考古,很主要的一个阵地便是埃及,所以夏鼐老师从埃及学那里掌握了不少现代考古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回国后用于国内古文明的考古工作,让这两大文明的底蕴都能重现天日。

他曾主持并参加了辉县商代遗址、明定陵、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工作,并对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研究,创造性地利用考古学的资料和方法阐明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

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被英、美、德、意等国家科学院授予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至今无人超过。

他在晚年(1983年,距离去世2年之前),在日本东京、福冈、大阪,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的情况,讲演稿经过整理汇编成这本《中国文明的起源》,在当时,日本版不到一个月就售罄,然后加印后不到半年又售罄,作为一个中国的考古著作,能够在日本如此畅销,除了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有夏鼐作为史学大家深入浅出讲解之功。

说到中国历史,我们比较熟悉的,往往是秦始皇以后的历史,特别是司马迁《史记》之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记载系统,也比较注重历史的留存,在这之前的历史,往往和神话、传说、迷信不无关系,更不要说远在文字记录缺失的文明早期。

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历史久远,但是那么久远的事情,有多少是信史,多少是民间传说?

这就需要历史学家,特别是考古学家的研究和考证。

夏鼐老师的这本书,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40年前考古学发展境况的介绍,由于他既是学者,又是进行田野考察和挖掘的当事人,所以他的作品有比较多在一线考察后的心得,比一般学者的作品,有着更多泥土味。

这次重新修订他的作品,出版机构也很精心地选用了彩页印刷,纸张质量特别好,这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始终觉得历史类的著作,在没有机会亲自走走看看的情况下,能够有一些照片,让大家更好地“触摸”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灿烂的历史文物,如果仅仅靠文字,或者一些简易印刷,是很难反映出其壮美的。

因此,夏鼐老师的文字,以及精美的照片相辅相成,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补上这堂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