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原来古代人是这样打仗的》读后感摘抄

《原来古代人是这样打仗的》读后感摘抄

《原来古代人是这样打仗的》是一本由艾洋 编绘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古代人是这样打仗的》读后感(一):世界史的开蒙

让小孩子一开始先懂一点世界史,非常有好处,可以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对人类议题的丰富性和其来有自,也会有更好的直觉。但是怎么进入世界史,中文出版物是非常贫乏的。难得有这样一部作品,有很好的表现方式,也许从开端就点燃孩子对世界历史的兴趣,他眼中的历史,尺度是更大的,更广阔的。

现在教育现在很强调元认知知识,就是学习者先入为主的前设。这样的作品也许会起到类似的作用。

《原来古代人是这样打仗的》读后感(二):【转】原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王志庚推荐序

从军事文明看人类文明的变迁

历史是昨天的人类生产和生活记录,它是鲜活而生动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历史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它记录着整个人类,包括每一个国家、地区、民族、行业走过的成长足迹和发展脉络;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史使人明智,可以鉴往知来。读史要趁早,读史能让孩子从懵懂和无知逐渐走向理性和智慧,并赋予他们成就未来的素质与学养。关于儿童读史,我想强调两点。

要读通史。历史按时间可分为通史和断代史,按空间可分为世界史和国别史,我推荐从世界通史入手。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通史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述。青少年应该从万物起源和人类的进化开始了解世界发展的历史框架,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世界观,开阔思维格局,从而打开孩子们历史阅读的逻辑视野,建构人文阅读的系统性思维和审辨性思维。当孩子对世界通史有了一个宏观把握后,就可以进入到国别史和断代史的阅读了。

要读专门史。专门史记述的是某一个学科、行业、事物在历史上的发展状况,着重讲解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状况和规律,比如军事史、玩具史、服装史、建筑史、钱币史等等。儿童读专门史有助于在童年期培养学科兴趣和探究精神,建构历史的思维、观念和方法。

军事史是一个重要的专门史,还可以细分为战争史、军队史、军械史、军事技术史、军事思想史等。这本图鉴就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古代军事史书。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兵器与战争相随相生、相促相长,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爆发过多次战争,各种冷兵器发明和创造层出不穷,无论是陆上还是水上,当时的武器装备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文明之间不同的武器装备也深刻影响到当时的疆域版图与战争形势。如何向孩子们讲解这些古代的军事知识?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很多军事科普书,但市场上十分缺少本土原创的古代军事普及读物。

《原来古代人是这样打仗的》这套古文明军事图鉴基于科学考证和历史资料研究,采用贴近儿童的视角和生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各个古文明的兵种配置、兵器结构、使用原理、作战方式等知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复原各种军事作战场景,带给孩子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有利于历史迷、军事迷们将古代军事装备、军事科技和军事策略等历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对人类军事文明演变的立体认知,并由此外延开拓对人类文明变迁的视野。

目录

《原来古代人是这样打仗的》读后感(三):【转】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晓莉推荐序

古代军事是探究世界文明的一个起点

古代西亚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素有“文明摇篮”之称的新月沃地就包括了今天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伊拉克和伊朗等国家的部分地区。在西亚诸多古文明中,两河流域在公元前 3200年左右发明了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而率先进入历史时代。两河流域这一术语顾名思义,就是指东面的底格里斯河与西面的幼发拉底河所围绕的中间区域,大部分位于现代伊拉克境内。本书涉及的苏美尔、阿卡德、古巴比伦和亚述对应了两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

苏美尔文明代表了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早期(约公元前 2900—前 2350 年)。此时在两河流域南部陆续出现了数十个城邦,它们或争霸或结盟,互相争夺人口、土地和灌溉设施等资源。书中谈及的乌尔、启什、拉格什和乌玛都是当时一度强大的城邦,而拉格什与乌玛之间爆发的边界冲突,因为恩纳图姆鹫碑上图文并茂的记载而名垂史册。

苏美尔城邦争霸的局势结束于首次统一两河流域的阿卡德王朝(约公元前2334—前 2192 年)。阿卡德王朝因其首都阿卡德城而得名,通常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它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南北两部,而且势力范围一度扩张到幼发拉底河上游以及伊朗西南部的埃兰地区。两河流域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也在该王朝初见端倪:在沿用楔形文字苏美尔语(孤立语,无明确语系归属)的同时,阿卡德人还借用了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来记录本族群的阿卡德语(最古老的闪米特语)。这一时期的图像材料(如书中提到的纳拉姆·辛记功碑)更为强调身体美和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这与苏美尔艺术传统大相径庭。

阿卡德王朝的统治最终被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 2112—前 2004年)取而代之,后者的控制范围回缩到两河流域南部及其周边。进入公元前 2千纪后,两河流域再度陷入分裂,多个地方性小王国共存,直到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 1792—前 1760年在位)再度建立统一政权,史称古巴比伦王朝。该王朝最著名的文献就是《汉谟拉比法典》。需注意的是,这部法典不是两河流域最早的法典(此殊荣归于乌尔第三王朝的《乌尔纳木法典》),却是保存最完整、篇幅最长的一部,总计有282则条款,4100余行楔形文字。

公元前 1595年前后,来自小亚细亚(今土耳其)赫梯王国的军队终结了古巴比伦王朝的统治。赫梯人是从南俄大草原(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草原地区)迁徙到小亚细亚的一支印欧民族,使用的赫梯语是已知最古老的印欧语,但借用了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进行记录。在公元前 14—前 13世纪,赫梯国力强盛,与古埃及、亚述(两河流域北部王国)、加喜特(两河流域南部王国)、米坦尼等同为西亚北非大国俱乐部的成员,它们的国王之间互相称兄道弟。赫梯人的冶铁技术和轻型战车是其军事实力的重要支撑。此时的古埃及正是国力如日中天的新王国时期,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向外扩张的第一站就是地中海东部沿海。这同时也是赫梯王国扩张的方向,两国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军事冲突,经典战役就是本书着力刻画的卡迭石之战。

赫梯军队入侵两河流域后,并未在当地建立政权而是返回了小亚细亚。此时,源自东部札格罗斯山区的加喜特人乘虚而入,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加喜特王国。他们把马匹引进到两河流域,相关的驯马技术和骑兵训练也随之发展,为公元前 1千纪新亚述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约公元前 1200—前 1000 年被称为古代西亚北非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其始作俑者是源自东南欧的“海上民族”。他们擅长海路进攻,摧毁了地中海东岸的诸多小国,地中海以北的赫梯也未能幸存。古埃及虽然设法击退了“海上民族”,但未能保住在叙利亚地区的势力范围,回缩到尼罗河流域本土。

当历史脉络再度清晰时,两河流域已进入新亚述帝国时期(之前北部更早的时期相继称为古亚述和中亚述)。在公元前 7 世纪的鼎盛阶段,它不仅控制了两河流域全境,而且往东扩张占领了伊朗西南部,向西扩张控制了整个地中海东岸甚至一度占领了古埃及,成为一个地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古代帝国无一不是通过铁腕的军事手段而建立,包括新亚述帝国均概莫能外。此前,上述地区从未经历过规模如此庞大、持续时间如此漫长、军事技术如此先进的征服战争,这一客观因素也反映在文献和图像材料对残酷的战斗场面和民众恐怖心理的记录以及对亚述军队极其负面的评价中。

但是,新亚述帝国也着眼于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国王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68—前 627年在位)在其王宫的图书馆就收藏了 1000—1200篇文学和其他学术类作品,包括著名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这个版本为现代读者提供了该作品最完整的面貌,它记录在 12块泥板上,总计 3000多行。

本书作者艾洋参考了大量关于古代西亚、北非军事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一手的图像材料:行文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又兼具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各类形象的设计既生动活泼又体现了不同文明的特色。尤为难得的是,书中插入了多幅地图,帮助小朋友们建立多个古代文明的空间地理概念;结尾处还附有中英文对照的专有名词索引,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了线索。

本书不仅可供青少年读者了解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军事技术,而且能作为他们探究世界古代文明的入门读物,引领他们从这里开启探索更广阔世界的脚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