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安如梦里》读后感锦集

《长安如梦里》读后感锦集

《长安如梦里》是一本由石继航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安如梦里》读后感(一):诗词大会达人手把手带你学

石继航,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届的达人,他唐诗选集的不同,不去反复讲解从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唐诗,而是挖掘出了那些长期被遗忘的珍贵诗句,为读者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唐诗文化。

01 选材精良

作者在挑选诗句时不拘泥于权威的三百首选定,而是根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感受,从大量唐诗中精心挑选出那些被遗忘的珍贵诗句。这些诗句或深刻的哲理,或描绘了美好的风景,或抒发了浓郁的情感,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品味。

02 详细的逐句解读

作者对于每个诗句的意境、背景、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深入剖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些珍贵的唐诗诗句。这样的解读不仅让读者对唐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提升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

03 排版清爽

书中采用了简洁明了的排版风格,每个诗句都是独立单元,让读者更容易地聚焦于每一个诗句的细节和内涵。此外,书还配有大量的诗词对比分析,为读者呈现出唐朝的文化艺术瑰宝。

最后

《长安如梦里》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唐诗选集。作者的精心挑选和深入解读,以及优的排版和设计,让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唐诗的魅力。如果你喜欢诗文化,那这本书一定不容错过。

《长安如梦里》读后感(二):这些诗词能为你的作文大大加分,重点是,只有少数人知道

唐诗三百首读了很多遍,但唐诗三百首以外的诗词却知之甚少。久而久之我们便真的以为唐诗只有三百首了。

但在那个诗意纵横的年代,恐怕一位诗人的作品都不止三百首了,更何况在整个巍峨唐朝里出现的那些才子才女们,由他们笔尖倾泻出的万事万物、喜怒哀乐。

这本《长安如梦里》让我读到了很多我不曾读到过的,和唐诗三百首一样惊艳的诗词。

作者石继航在开篇表明了选择书中诗词的理由“时代不同,标准不同,审美风格也不同,从《全唐诗》中专门摘出《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词典》《千家诗》等常见远本中没有选录的佳作”,也就是说,这本书里所选的诗词大多都是我们在课本上不曾看到的,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学习养料。

从内容安排上来说,这本书不会读得很枯燥,因为除了诗词解析之外还加入了很多作者轶事。跟着章节中的讲解思路来看,能够更直观地看出诗词句背后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状态,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每一个章节都是独立成篇,互相之间并不打扰,非常适合给孩子做课外训练:每天记一首课本外的古诗词,写作文时用上还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比如描写心情失落的诗句。

有刘方平的“庭前时有东风人,杨柳千条尽向西。”刘商的“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白居易的“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牟融的“惆怅后时孤剑冷,寂寥无寐一灯残。”杨虞卿的“别我已为泉下土,思君犹似掌中珠。”……

比如描写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有王维的“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张子容的“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崔涂的“田园三亩绿,轩冕一铢轻。”……

比如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

有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有李白的“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罗袖洒赤血,英声凌紫霞。”……

其实唐朝诗人除了李白、白居易、杜甫等人之外还有很多有名的才子,这些诗词句同样精彩,却因为没能入选课本而不被大多数人熟知,如果它们被蒙尘,将是我们的后代之憾。

我们的中华文明没有断层,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诗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颗瑰宝。遗憾的是,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会去主动读诗词了。因为太枯燥,因为觉得用不到。但经常读诗词的人,身上会有一种别样的气质,是依托于我们独特的历史底蕴而生的,脱离样貌和身材的独一无二的气场。

《长安如梦里》这本书,如果家里有孩子的可以读一读,有助于增加词汇量,而且读起来也不枯燥,值得多读两遍。

《长安如梦里》读后感(三):那些遗落深海的大唐珠玉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者读过的唐诗显然不止“三百首”,厚厚的《全唐诗》,共有几千多首诗。不单如此,作者还需要从这几千多首诗中耐心地剔出《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以及语文教科书和寻常文学读物中习见的诗歌,其目的不在出奇,而在捕捞“遗珠”。

先不说“遗珠”色泽如何,光是看看目录,就觉得“满纸锦绣”,连带着拜读者自身,都自感沐浴着一层文化的辉光,翻页都格外小心,生恐漏掉了一段妙语、一个好句、一字好词。读唐诗,当得起这样浴手焚香式的慎重和仪式感——唐诗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也凝聚着传统文人至高的理想和追求。作者的点评解读,同样体现出文字之美和品读之深,却如斟清茶雨天漫话,笔触轻松自如,让人读来毫无负担——不必心怀附庸风雅之心,也不必担心文化品味和修养不够而处处露怯。

作者选诗的标准,前言已经交代清楚,“时代不同,标准不同,审美风格也不同”,旧时“颂圣”的应制诗、“科举考试要用的”近体诗,一首不选,反倒是所谓“思想消极的闲适诗”,端丽婉转如花间词、缠绵孱弱的男女情爱等。从每一篇章的写作框架与点评中,也可见到,作者所看中的,其一在人,其二在诗,诗又可从内容、情趣、韵律和美感上来评估。

唐代诗人是个整体,但也是个体;正如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类文体,但每首诗,也各有其内涵、外延、创作背景,以及一朝成名众口相传抑或湮灭无声沉入故纸堆的不同命运。作者所辑录的“遗珠”,既是唐代众诗人的人物小传,也是作品创作背景考证,还是文字音韵学分析,既赏诗文,也怀古喻今,既论文艺美学,也讲人生态度。

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李杜诗篇”。李杜诗篇数量多,金句多,但李杜诗篇绝非孤例,而是时代的产物、整个大唐文化的体现。就好比一个时代的作家文章写得好,也是因为同时代及其前后创作者众多、作品丰富。即便飘逸洒脱如李白,也未必不受他人的启发和影响。所谓灵感,不都是因为积累的素材够多吗?想起《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读诗:诗读得多了,才知道哪些绝妙的句子是借鉴自何处,又有哪些较之更妙的。单单一个“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想见”,就能连带出“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此生此夜不常有,明月明年何处看”“相思相见不相亲”以及“相连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也许古人们也并非有意“偷”好句,实在是好句容易留存在心中,脱口而出而浑然天成。所以不单有偷语,还有偷意、偷势之说。

唐诗原本就该包罗万象,从环境上来说,有激昂的边塞诗,有细致传神的观景诗。从个人际遇来说,有春风得意的宦游诗,有失意落第的学子诗,有怀才不遇的愤青诗,还有厌世脱俗的文人诗,柔婉的闺怨诗。从风格来说,有飘逸、沉郁、清雅、浅俗,奇诡冷艳的“怪味诗”“打趣诗”。如此多姿多彩,才当得起诗歌的盛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