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暗的声音经典读后感有感

黑暗的声音经典读后感有感

《黑暗的声音》是一本由夏榆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的声音》读后感(一):挣扎吧,在黑暗的深渊里

夏榆的名字是与“黑暗”二字分不开的,还看过他的随笔《白天遇见黑暗》,没看完= =。貌似还有其他的一些关于黑暗的作品,比如长篇小说《黑暗纪》。在他那里,黑暗既标示着一个被有意或无意遮蔽的社会真相,又是一个十分显明的象征,大凡底层社会的种种苦难的生存困境,所有底层生活的喑哑和弱势群体的屈辱,都被他纳入黑暗的范畴,都是他为之号呼的内容。

事实上,可能因为长期生活在黑暗中,黑暗早已成为沉积在作者内心和精神的一种颜色。他不能不反复审视黑暗,从不同方向切进黑暗,在黑暗之中深入而浅出,以他手中的笔去触摸黑暗,探索黑暗,在这个乡愿和犬儒的社会里,秉持着做人的良知,为依然身处黑暗中的苦难的人们呼号申诉,仗义执言。他说:“我试图通过写作清洗生活和境遇施加给我内心和精神中的黑暗,以回复我作为人的本性的光亮;通过写作我清洗虚假的知识和伪饰的逻辑带给我的非真实感。让自己行于真,坐于实是我给自己的生活要求。”当然,也正是因为他有着直面真实的勇气,有着为黑暗而写作的力量,他才终于成为一个“被真实生活所裹挟的人”,一个“被真实生活所救赎的人”。

《黑暗的声音》读后感(二):失望了

这本书我看着挺失望挺难受的,甚至还有一些烦的情绪。

本来以为这本书是讲矿工的故事的就找来看看。实际上,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作者的个人经历,虽然他也当过矿工,但是他和一般的矿工不一样,他的故事不具有普遍性。他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文艺青年在漆黑的地下阅读成才的故事。矿工生活之艰辛、命运之凄惨文中比较鲜见。

这本书不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将发表在各个地方的文字集结了,总之我看着没什么线索。最讨厌的是,相同的故事在书中反复出现,讲他的家庭,可能第一次的时候我能有一些同情和理解,不断地看到重复,我就怒了,你到底想干嘛啊?不断地重复他是怎样当上矿工的和他是孤僻的文字再好也惹人生厌!然后再说文字,毕竟是南方周末出来的人,文笔应该没话说。我自然是认同文章的文采的。但是,题为 黑暗的声音,全篇就充斥着“黑暗”“悲伤”等字眼,作者反复描写他的内心是多么难过,虽然我自愧文采不如作者,但私以为不停地重复使用这类字眼来描写那样的情绪是低级而且没有意义的,就像是文艺青年的无病呻吟,读起来让人讨厌。

我再也不能忍受了。于是果断地、毫不犹豫地,连第二章都没有看完就弃书而去。

差评。讨厌。再也不想翻了。我估计以后再看见悲伤这样的字眼我内心都会泛起想吐的情绪。

《黑暗的声音》读后感(三):夏榆《黑暗的声音》vs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夏榆《黑暗的声音》vs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煤炭是我们的良心。但黑暗也是一种真理。

夏榆和曹乃谦都是大同人,两本著作关注的角度完全不同,但我还是能感觉到两者之间的某种关联。另外,夏榆采访报道过若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曹乃谦也深得诺奖评委马悦然的厚爱。

每次别人问我家乡,都不住地感叹大同煤多,有钱人多啊。大同的名声真大,还雷同。我老早就也厌倦了煤炭加诸大同的声名。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大同这个城市的一般述说和独特记忆之间的落差与张力,但很遗憾,外人很难真切记录关于城市的一切,生活期间的人似乎又不愿意唤起那种痛彻,这个城市本应示人以无限的遐想,可说出来的往往是被重复了无数次的刻板印象。这个城市理应存在的多元被某种夸张的现象覆盖,煤远远不是这个城市的全部内涵,甚至都不是这个城市的内涵。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才是。煤炭是我们的良心。

煤炭是大同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了。我更小的时候关于大同的混乱及大同黑社会,有个说法叫“匪城”,即便现在,据说很多东北人(我无意此表达自己的陋见)对大同出来的人都敬而远之。我更喜欢“大同社会”的说法,这毕竟彰显了我们的美好向往,这多少带点乌托邦情结,所以想望的成分更大些。这么多年来,我偶尔钻进历史,总试图搜寻关于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大同世界”的更多表述,很遗憾,“大同世界”似乎是一座不可能之城。但大同确实有煤,煤是我们的良心,煤衍生了矿区的独特属性,也许并不独特,每个资源型城市都有类似的症状,是的,症状,我倾向于认为那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因为那里有某些关于精神的东西比较枯竭。每次在车上,听到人们用熟悉的语调说着熟悉的话语,大同作为一座城市与我之间的疏离感就越发越强烈。我总觉得大同是个诡异的说法,也是个诡异的地方。煤炭资源的丰富和地理位置的重要,让这个城市的脾性很不一般。也许每个城市都自有其特色,也许没有。军队、铁路和资源三位一体又貌合神离(有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沈原老师和我谈到这个话题,他的观点很启发我)。一列列火车把煤从这里运走,但却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你能想象一个地下空空的城市如何支撑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戾气。暴戾。暴力。《盲井》。矿难。是关于这个城市的关键话题。大同拥有很多肢体残缺的矿工,你难以想象这些人在经历了极度的痛苦之后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是如何表述他们对黑暗的感觉的。每年被黑暗无情吞噬的外省人难以统计。这无情伴随着很大成分的有意为之,在利益的巨大力量下,各种猖獗的事情以匪夷所思的面貌出现。

也许与黑暗有关吧。而黑暗一定塑造了这里的人性。这里的黑暗并不特指腐朽的力量和势力。在地底下生存的人们能真切感受到这样的黑暗。那黑暗是纯粹的压抑,是孤寂,是恐惧,是幽闭,是无能为力。这黑暗吞噬人的生命。这黑暗是黑洞,不可蠡测。是深渊,是无底洞,是漩涡。这黑暗不是虚空的,是实实在在的,挤压人,刺痛人,吞噬人,洞穿人,引诱人,抛弃人。黑暗不是没有光亮,而是不给人以希望,让人丧失想象,扭曲人的意念,销蚀人的信心,毁坏人的肌体,剥夺人的性命。黑暗也让人心坚硬冷酷,逼迫人面对死亡的恐怖,让无力感束缚肌肉。黑暗让人的苦楚和疼痛无法正常表达。黑暗对肌体的残害难以恢复,对灵魂的杀伤更是无以复加。诅咒黑暗似乎是没有用的,但也不能寄望于适应黑暗。在黑暗中待久了,人会难以适应光亮。黑暗无处不在,但黑暗不是一切。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黑暗之中也许也无新鲜事。黑暗是一种真理,黑暗无所不能,但黑暗不能给人以正面的力量。因之这黑暗,以及为了摆脱这黑暗而做的各种努力,地下的黑暗以种种被扭曲的形式带到了地上,覆盖人事和权力,搅和情感和事实。人情错综了,世故复杂了。

同样是关于黑暗的两部著作,我并不想找出二者的迥异之处。相反,我觉得但凡伟大的努力,最终的方向总是一样的。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描述的场景也许我更熟悉些,农村生活对我的切近感更强烈些。但煤矿及与煤矿有关的一切离我们也不遥远,我的父亲和三个舅舅都与煤矿及黑暗息息相关过,我也在矿区生活过,在滚热的工人澡堂洗过澡,听闻过见识过那里的很多细节与传闻。我也曾对着黑黑的煤块凝视暗夜,但没有得到什么。

在农村纯粹的黑夜里,我盯着星空发呆或者感叹。黑暗往往伴随着贫困、苦难、无力与单调。贫穷年代,肉体的饥渴和灵魂的畏缩,加剧了人们的无所畏惧。没有了指望,便可放纵欲望。黑暗笼罩的时候,是人们内心最渴望的时候。有本叫《大声》的小说里是这样描述的“恐惧的时候,人们就插肉”。这里有原始的带着野蛮的唯美,但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没有人过问放纵之后的事情,任由黑暗随意操弄人的命运。

黑暗把农村的贫困和煤矿的险恶联系在一起。黑暗无视鲜活的事例和浅薄的道理。一个赌徒为了还债和躲避凶险(其实煤矿比赌博凶险一万倍),在小煤窑里苟且,某个冷星夜偷偷摸摸回到了农村的热炕上,发现老婆和别人蜷缩在一起。

行文到这里,我发现自己也没有能力对“黑暗”和“黑夜”加以区分,有时候,我觉得这样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倾听黑暗的声音,需要击碎黑暗的愤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