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读后感100字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读后感100字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是一本由吕明光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读后感(一):读读陶子,读读吕明光

“从没有这样去思念过一个朋友,也从来没有被这样的一个朋友思念过。”@吕明光 就是这样怀着孤独走向陶渊明的。当他决定写这本书的时候,当一个人有心与古人神游的时候,我理解,他的写作,其实是在“招魂”,想着陶的眼睛去看,想着他的耳朵去听,想着他的心去感受。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读后感(二):从生存雾霭中向纯粹之境的眺望——读《陶渊明诗传》(作者:章红)

从生存雾霭中向纯粹之境的眺望——读《陶渊明诗传》(作者:章红)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不光没有地理上的故乡,也没有文化上的故乡。像我这样的人,以“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毛主席万岁”开始启蒙,不认得几个字便学会了琅琅有声地读唱“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水浒》这本书,好就好在投降”……唉,对一颗小心灵而言,这些话除了不知所云还是不知所云。稍及长大,又一头扎进实用主义泥潭,头悬梁锥刺股,为上一所好大学。这之后,就更是身不由己了,由生存焦虑驱使着在人海中浮沉,一个单薄可怜的自我徒然地变得芜杂了。

有一次出差回宁,坐在长途大巴上,移动电视放着公益广告,从“代表……代表……代表……”到“树立……建设……”到“狠抓……严惩……”,心中突然一阵惊动:原来,我们的汉语,已经变得这么空乏、粗鄙、简陋!它还是从前的中国人说的汉语吗?汉语之名徒存,形态与精神皆已沦亡。我们浸淫在这死去的语言中,也变成与这语言类似的贫乏粗陋之人。意识形态对语言的屠戮,经由半个多世纪时间的作用,成功地埋葬了古中国。我的优美深厚,明净如这秋日天空的古中国早已坍塌,它是另一座庞贝古城,语言灰烬之下无尽的废墟。

当我收到明光兄寄来的《陶渊明诗传》,是以课室里一名学生的心情打开的,其虔敬如同预备开启一场启蒙之旅。的确,我愿意把这本书首先理解成一种启蒙,而它也足以担当此任。

这是一本干干净净的书。《田园将芜胡不归》,书名选择了最能代表陶潜精神价值、也最广为人知的诗句,副书名为“陶渊明诗传”。 “诗传”两字我极喜欢,陶渊明留下的史料必不会太多,作者忠实于这有限的材料,以对诗的解读来梳理陶氏生平和精神轨迹。我本浅陋,不知这种做传方式是否早已有之,总之对明光兄独具只眼选择以诗传方式结构全篇很是赞赏,一种既有美感又显示出谨严的写作。

全书以时间为经线,以诗篇为纬,勾勒出陶氏精神世界,解读了他所有重要诗作。这是了解陶渊明最好的读本。作者笔蘸激情,文采灼灼,但字字句句都从文本出发,无学究之迂腐沉闷,又免穿凿附会之嫌。引申皆有所本,领悟与感喟都源自于最大限度贴近陶渊明诗句,而诗就是心灵。

在学术与散文之间,吕明光走出一条高蹈的道路。我特别喜欢每首诗后面的解读文字,那是一种舒展的、读起来恍若有风穿过的文字,不是拘泥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是既解读了诗意,又以个人化的理解与领悟,引领读者进入陶渊明的诗歌世界。

显而易见这本书的写作源于热爱,对汉语诗篇的爱,对某种人生高度的爱,对我们曾有过的古中国寥廓苍茫的大地山河的爱。饱满激情在字里行间激荡,到最后一字尚有余响,作者的热爱始终没有倦怠。这是非常难得的情形。每一个阅读者都将被写作者的激情感染。

一个人热爱陶渊明,选择陶渊明作为书写对象,这足以看出他的精神向度。书中偶尔离开诗句荡开的片言只语,也透露了一个现代人疲倦而又无力自拔的灵魂。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渊明自述,而我们每个人,不都为这华丽的世界所囚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独悲岂止渊明,我们都为生命的劳役所驱使。

不同的是,陶渊明终于迷途而知返,终生返归田园。

我相信人是自私的。这没什么。正是每一个个体自利的冲动在推动社会的运行。但多数人的自私是一种小自私,为了追逐莫须有的安全感,为了要在这世界分一杯羹,生存焦虑鞭挞着他们如陀螺一般旋转。而陶渊明的自私是“大自私”,他忠实于那个仅有的自我,一切顾念都可以抛开,人人都要的那点子东西可以不要,只为帮助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对自然的向往、热爱,对劳动与享乐的需求,对一种恬然自洽境遇的渴望,我相信天然就是存在的,像基因一样埋藏在人这种动物体内。

只是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群居动物,社会属性被过多强调,人的本性的渴望反而可以退居其次,被忽略被忘记。

所以回到自身,首先就意味着回归人性。忠实自我,就是尽可能多地保有人性。

唯有如此才能免于分裂,复归完整,重获身心的安宁。这就是为什么在《归园田居》中,你简直能读出狂喜,因为分裂的自我即将合二为一。

分裂意味着痛苦,意味着软弱。完整意味强大,意味宁和,意味着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架社会机器。陶渊明的选择,这千年前的灵魂之光,就在于他抗拒机器的命运,选择当一个人。

在一切困境中,对你自身的人性给与礼遇,回到你的人性,我发现这常常是最简单又最正确的选择。

吕明光书中言,世人在陶渊明面前,“都不够热爱自己”。信然。

异化是现代人必然的命运,身心合一几乎是不可企及的高度。阅读陶渊明,就成了身处生存雾霭之中,向纯粹之境的一次眺望。

现代人的情形更为复杂。家园已失,田园荒芜,无枝可依。我们已没有一个具体的回返之地。

但是否愿意返回,选择依然存在,我们自身的命运也皆系于此。只不过所有的返回都在内心进行。而这并不更简单轻松。对吕明光,书写陶渊明的过程,是他与自身抵抗,与生活抵抗,艰难回返的写照;对于我,阅读《陶渊明诗传》亦是同样的努力。

这种努力本身便昭示着价值。价值就是力量。当我们朝向异化的路上疾奔,这力量将成为一种阻抗,让我们免除像一个空易拉罐一样被压扁的命运。

原帖地址:http://www4.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books&idArticle=152767&flag=1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读后感(三):小识诗传——读吕明光《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作者:孟庆德)

小识诗传——读吕明光《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

孟庆德/文

二○一一年十月末,得吕明光寄赠《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

网上交往,知明光是东北吉林老乡,看书中作者简介才注意到,明光一九七八年生,小我二十岁。时间不等于成绩,年岁多也不意味着读书就多,何为读书多?没有别的,就是一本一本往下读。从吕明光贴于网上的《我的读书史(1978-2010)》和《读书笔记(添加中)》看到,他读的书,许多我都没有读过。一年一年读下来,在我还是刚从网上知道一些书名的年龄,他已读出一本《陶渊明诗传》来,而我这时又耽于别的了,这也可以看出我就是个一事无成的。

借用戏剧中一句话,不该不该大不该,不该将兄吊起来。吊在哪了?吊在网络上了。自从吊在网络上,进一步说,自从吊在网络微博上,辜负了影视,辜负了书本,辜负了清风朗月。可现在还有清风朗月吗?也就越发吊在网络微博上。喧嚣是声音,却也可见,网络微博上满眼喧嚣,而且还总藏着些想听却又听不到想看却又看不着的,让人总有些猜想和悬念,心也就不能静,得明光书好长时间,一直没有读。

读书需要安静,便静下心来,让床头亮起台灯,用了两个夜晚,把这本书读了。

这本诗传,确切些说应该是诗文传,序之外,全书三章六十八篇文章,除将《五柳先生传》放于首位外,一路依陶渊明写作时间顺序迤逦而下,说陶渊明之作,道陶渊明的人。这个顺序好,赏了诗文,连陶渊明的身世遭际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也知道了。

手上有一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郭维森、包景诚的《陶渊明集全译》,该书依宋人李公焕笺注本,按诗文形式体裁编次,即以“诗四言”、“诗五言”、“赋辞”、“记传赞述”、“疏祭文”为序,写作时间的顺序却是打乱了。后又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龚斌《陶渊明集校笺》,编排次序也如上,例言说是依清人陶澍《陶靖节集》编次,而朱自清早在《陶诗的深度——评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层冰堂五种〉之三)》中已说过,“直到清代陶澍的《靖节先生集》止,各家注陶,都跳不出李公焕的圈子”,可想陶澍的编次也是沿李公焕。这种排序自然是从中国古代诗文体分类而来,可以依此分类赏析,但刘勰式的诗文体分类已不尽合于今日,即使书后附有年谱、宗谱可对照,翻来覆去也有些麻烦,若想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又能与陶渊明同行般地走上一走,就不如这本《陶渊明诗传》来得方便,这就是依时为序的诗传的好处吧。

何为诗传,尚未见有确切定义。“诗传”一词原是有的,指的却是《诗经》的注解、注本等。古人说解释经书的叫传,如《文心雕龙·史传》:“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周振甫译:“传是转的意思,从孔子那里接受作《春秋》的用意,转授给后人。”现在所说的传,通常指的是记载个人或群体事迹的文字。结合古今来看,可以这样认为,所谓诗传,也就是因人说诗、就诗记人之作。这就想起诗传之外还有评传,前者虽未见定义,后者却有解释,孙犁《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外国有一种所谓评传,一边叙述人物的历史,一边发挥作者对人物的见解,中国史书上是少见的。”唐刘知幾《史通·列传》:“传之为体,大抵相同,而述者多方,有时而异。”这里的“异”,也可作各有所见不同来解,既如此,诗传也就和评传一样,在叙述人物历史的同时,尽可以发挥自家对人物及其诗文的见解,读这本《陶渊明诗传》,便可见作者所感所叹所思所想所解所析所议所论所讴所歌,读者也可以跟着或沉吟或掂量或同意或摇头,或见以往之未见,或因有所触发而生出些意想不到的联想。

套句京剧唱词,陶渊明是个散淡的人。这有他的诗文作品为证,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前言中也说:“总体来看,陶诗风格平淡,故其语言也很平易。”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前言于“古今论者一致以平淡自然论陶诗的艺术特色”后也引古人的话证明这一点,如秦观“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惠洪《冷斋夜话》说陶渊明诗“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读了书,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个陶渊明,人生失意,就会想起他,想起他的自然平淡,想起他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人在陶渊明那里得到安慰,这本《陶渊明诗传》里也有这意思:“你不希望这么累,就读读陶渊明的诗文,即使无法过上那样的理想生活,至少心中有理想,就不会迷失自己的本心。尤其眼下这个时代,我们特别需要这样一个精神家园。”

若只为诗文欣赏,尽可以择自己之所喜,就喜欢自然平淡,也未为不可。但要为人作传,虽然也可以或摇头或颔首,却不能有所见有所不见,就如鲁迅所说:“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的确,陶渊明似乎天生就是个自由散漫的,自己的束缚也受不了,他也戒过酒,戒酒的滋味不好受,也就宁可喝死算了;身为人子人夫人父,自然要尽责任和义务,鸟也要出去捕食的,他对自己却也不自信,知道出去也枉然,稍有不自在,就会往回来,这是性格决定的,跟不与统治者合作什么的可能也没有什么关系。天性散淡,人生就会发生矛盾,陶渊明也就并不扁平,有人错把鲁迅的一段话当成是说陶渊明的,鲁迅的那段话放在陶渊明那里却也恰好,他说:“徘徊于有无生灭之间的文人,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疲倦得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凉,所以又必须有一种抚慰。”(《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这些,在这本《陶渊明诗传》里都有,有穷困潦倒,有戴月荷锄,有乡里乞食,有花间饮酒,已经说不清是为之悲,为之喜,为之赞,为之叹。

有这么一句话,没有谁看书,看的都是自己。古人是酒杯,今人有块垒,看明光《我的读书史(1978-2010)》,有这样一段话:“……因为生命无聊带来的痛苦,要寻找些心灵上的慰藉,就读了我最热爱的晋宋诗人陶渊明的全集。很薄的一本全集。以及逯钦立、袁行霈、叶嘉莹、李长之和胡不归等人写的关于陶渊明的一些书。然后完成了一部陶渊明的书稿。它跟学术无关。首先,这本书是写给我自己的。在令人失望的时代,我只能活在自己的、或少数人的世界里。”依此,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谁写书,写的都是自己,诗传也可以有这一层意思。

曾说过,陶渊明若活在现在,怕连隐居也不能够。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何在,我们又能往哪里去呢。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吕明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初版。定价:25.00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