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就是生气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这就是生气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这就是生气吗》是一本由[荷] 图恩·特勒根 著 / [法] 马克·布塔方 绘著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生气吗》读后感(一):孩子情绪管理,你都处理的正确吗?

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在大量观察中发现,父母对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识的学习一般都很有耐心,像孩子学习走路,学习说话,父母都会一次次让孩子反复练习。

但对于情绪的学习,父母却没有那么多耐心让孩子学习生气、悲伤、思念...

这可能是基于我们的一个固有认知:孩子有负面情绪是不好的,要赶快转化为积极正能量的情绪才行。

如果孩子表现出胆小、生气、嫉妒,我们可能就会认为自己这个妈妈当得不够好,没有教育好孩子,总会不自觉的想要孩子避免这些负面情绪。

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我们把情绪划分成“正面”或者“负面”,这只是代表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会提醒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变,这样他才有机会去学习应对处理的方式。

但是,如何跟孩子描述这种万千变化的感受才是最难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很不错的绘本《这就是生气吗》,用10个小故事揭示复杂而微妙的情绪真相,超赞!

比如:蛤蟆进门拔光了刺猬身上的刺,使劲拉扯蜗牛的触角,把大象的鼻子打了个死结,把青蛙的嘴巴用胶水粘起来;

蛤蟆的情绪就像孩子的情绪一样,是随意发泄出来伤害别人还是自我压抑情绪?

如果伤害别人,最后导致别人排斥他,人际关系会出现问题;

如果压抑情绪,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受到干扰;

特别是,0~6岁是孩子自然而然社会化的阶段,是五官最敏感的时候。他会不断的尝试去判断何种情绪,但是,很容易被情绪带走,陷入无尽的自我消耗中。

作为父母一定要提前引导,让孩子在遇到时,多多少少能够分辨出这是什么情绪,如何根据这些情绪给与相应的处理,坦然面对”生气”,不刻意追求完美,成长也会更加快乐。

比如:蚂蚁醒来时,抱怨真没意思,卧室的地板上有个大圆球,还长着2条布满鬓毛的长胳膊,这是生气啊,他呆在蚂蚁的房间里滚来滚去,时不时的去戳戳蚂蚁,打算长期待着这里。蚂蚁对他大喊走开,但生气不但没有走开,反而越来越大。

这时蚂蚁的好朋友松鼠来了,他邀请蚂蚁出去散步,生气往后退了一步,趁机从松鼠背后逃走了。蚂蚁和松鼠躺在河边,听着水流声,心情也宽阔了起来。

有时候孩子会遇到一些小情绪,越是较劲越是过不去,就跟蚂蚁屋里的生气一样,蚂蚁越是生气,生气也就越强大,只有忽略他,放轻松,换个地方,换个方式,心情很快就得到了转换。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知道,如果自己碰上这种情绪的时候,跟好朋友出去玩玩,就能化解,不必要一个人闷在屋里。

而孩子的情绪太多,内在很乱,他就没办法在最好的年龄里锻炼这些分辨能力。这些能力当然还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头脑去学习,可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教,或者自己怎么学知识,那个尺度的把握依旧很困难,从长期来看会大大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能力。

3 岁前孩子的情绪问题一定源自他和父母的关系。被父母亲责骂最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孩子已经开始的与外人的互动也会对他的情绪有影响。任何人际互动都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

孩子的童年,并非“无忧无虑”。因为“弱小”,他们内心有很多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挫败感等。

促进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通过绘本共情就是最好的方式。

孩子的情绪按钮,不只有开和关,还有一个强弱调节器。我们可以通过绘本阅读,让他学会加速和减速。在释放情绪的同时,又不达到伤害的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绘本的作者图恩·特勒根,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以动物为主人公创作了五十多部小说,曾获得多项文学奖,包括荷兰的金、银“石笔奖”等儿童文学重要大奖,在荷兰深受各年龄层读者的喜爱。这么棒的作者写出来的书绝对值得一读。

《这就是生气吗》读后感(二):坦然面对生气情绪,生活会更加快乐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很多孩子还喜欢在游乐场稍微再和好朋友玩一会儿再回家。这一天,我去接女儿,顺便陪她和幼儿园的好朋友再玩一会滑梯,我发现女儿就是他们三个好朋友一起玩,而同班的同学有个叫果果的,只是自己玩。

正好,果果妈妈也在,我就悄悄的和女儿说,让她带着果果也一起玩,女儿摇摇头说,不和他玩,他总喜欢咬人,我们大家都不爱和他玩。

女儿说话很大声,果果妈妈在旁边也听到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她也发现果果这个问题了,告诉过他不能咬人,有什么事情要说出来,可是他还是用咬人来发泄,她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帮助孩子认识很多事物:星星、月亮、太阳,树木、海洋、江河、湖泊、森林、高山、桌子、电灯、汽车、房子、书、地图、学校、幼儿园等等。可是我们却忽略了最应该帮助孩子认识的事物,就是情绪。而果果之所以喜欢用咬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情绪。

情绪,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抓不住、摸不透的东西,怎么给孩子看明白、讲清楚呢?我们可以将情绪的表现具象化,这才能成为孩子们可以理解的内容。认识了对应情绪,才能让孩子们学会理解、表达和控制情绪。

《这就是生气吗》以刺猬、天鹅、蟋蟀等动物为主角,包含十则“生气”主题的小童话。故事围绕“生气”横向铺展,以清新优美的童话揭示复杂微妙的情绪真相,启发孩子和家长重新认识负面情绪。

生气到底是什么?

螳螂说“生气”是一定摘不掉的紫色帽子;乌龟说“生气”是一种沉重的感情;蛇说“生气”是阴晴不定的,想拼命往客人的身上扔蛋糕;墙壁说“生气“是颤抖流泪的样子;金龟子说“生气”是一封等不到的回信……

其实,他们说的都对,“生气”就是一种说不清讲不明的情绪,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没做好的一件小事等等,你就会产生这种情绪,你会压抑、难过、愤怒、伤心、不安等等,这些出现的时候不要害怕,它就是在告诉你,你“生气”了。

当孩子们也遇到那些情况的时候,学会了解情绪,也就学会去应对自己的情绪。

我生气了怎么办?

蟋蟀生小熊的气了,因为小熊总是参加生日派对的时候不礼貌,又贪吃又贪玩,蟋蟀怎么处理的呢?她给小熊写了长长的一封信,把自己对小熊不满意的地方都说出来,但是结尾还是诚心的希望小熊来到生日派对,因为他们还是好朋友啊。朋友之间可能会有差异,但是如果你不告诉别人你的底线,你的不满,别人怎么可能会了解呢?

当你用善意的语言把你的不满情绪告诉对方,对方明白了,下次注意不再做出那些举动,那么你们就还是好朋友。与其自己生气的发泄,让人觉得你不可理喻,还不如痛快的说出你的情绪,让对方好好改变一下。

屋外下着雨,蚂蚁头好疼,越躺着越难过,而且房间里的生气化身成了一个大圆球,长长的胳膊总是侵扰着蚂蚁。这时,门开了,好朋友松鼠来了,他带着蚂蚁去到河边,他们一起穿过森林,看阳光,看大地,听着流水声,蚂蚁的头一下就不疼了,生气也被风吹散了。

所以生气了不要紧,你还有好朋友啊,让好朋友来一起玩,一起跑起来,生气就追不上你们了。一个人力量小,没有办法抗衡生气的时候,那么就让好朋友来帮助你,一起打败生气这个坏家伙吧!

《这就是生气吗》明地为孩子呈现情境,而非直白地给出答案。让孩子明白:生气了,不要急,当你坦然面对生气,不刻意追求完美,生活就会更加快乐。

《这就是生气吗》读后感(三):孩子闹脾气让你很烦?其实是他深陷麻烦

父母一般都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却不一定知道孩子的心理状况。孩子小时候看过一些认知情绪的图像,他能分辨出开心、生气、难过的表情,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让孩子对自己复杂的心理命名,继而增强应对它的能力。

《这就是生气吗》包含十个关于"生气"的动物童话故事,是一本孩子认识生气这种情绪的故事书,亲子可以共同讨论,让家长明白有时候"闹人精"只是陷入麻烦,需要的不是说教或教训,而是帮助和理解。

荷兰国民作家、国际安徒生奖提名者图恩·特勒根创作文字,法国国宝画家、《出发啦!小火车》、《哇,高楼》作者马克·布塔方绘制插图,文图相得益彰,将小动物时而内心烦乱,时而开心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篇小故事《蛤蟆和刺猬》,讲的是想要知道何谓"生气"的蛤蟆依次拜访刺猬、蜗牛、大象、青蛙、鲤鱼、蚱蜢,欺负完所有动物,伴随着他们"哎呦"的惨叫声,蛤蟆还是觉得他们不算生气。

受了委屈的动物们因蛤蟆坚定地说他们不算生气也疑惑了,不知道现在的感受是不是生气。乌龟总结说,也许生气是一些沉重的感情,没人可以承受!

看来小动物对生气知之甚少,更别提如何正确地应对了。

孩子发火时,其实可能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感觉。家长试图平息怒气,但讲道理未果。之后家长忍无可忍大发脾气之后,孩子不但没有学会控制情绪,解决问题,反而亲历家长的暴怒后,以后可能会有样学样,脾气变得更加暴躁。

书里还讲了其他小动物的烦心事,比如既生蚂蚁的气、又思念蚂蚁的松鼠,他在家坐卧难安,看什么都是难过的样子。事因是他的好友蚂蚁旅行前说可能再也不回来了,他生气,但仍然为蚂蚁准备了一大罐蜂蜜。

这说明生朋友气是很正常的,蟋蟀也生熊的气,甚至想给他写一封信,让熊不要来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因为熊会弄脏房间、踩朋友们的脚、送的礼物完全没用,抢着吃蛋糕,埋怨不是蜂蜜蛋糕……可是,写着写着就不生气了,又郑重邀请熊来参加明天的生日派对。

生气了,不要急,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将生气的场景展现出来。

生气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的感情,不需要忍受,只需要用合适的方式抒发。

《蚂蚁》故事里头疼的蚂蚁似乎感觉生气是个大圆球,在家里滚来滚去,他痛苦地呻吟,直到松鼠前来拜访,于是决定和松鼠一起去河边、去森林跑步,然后他感觉好起来了。

这就是良好的处理方式,与朋友相处,即使只做些简单的事情也能让生气滚开。

假如蚂蚁无缘由地将怒火引到松鼠那里,松鼠可能会直接收下,并再次向蚂蚁发射。

这本书里的故事都非常有趣,插图与文字的意境也十分相配,有时五彩缤纷,有时黯淡无光,将动物充沛的情感表现出来,孩子们读了一定会对生气有深入地了解。下次孩子发脾气,家长也不要一味地说教,而是帮助他走出泥沼,重获活力。他不是要故意找你茬,而是深陷其中,需要援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