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精选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精选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本由朱瑟琳·乔塞尔森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的181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一):有趣,与生活结合

我是学心理学的,也许是学艺不精,不觉得它在心理学的知识上讲得多对准确多好,但的确是一本与心理学结合,也很有趣的书……看的过程中就会把当中的说法用于现实生活中比较,也觉得还破有道理。总之心理学爱好者不妨看看,着实有意思。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二):我发现了你,还是我创造了你

看了分析部分,前言 一二七章,举的案例没看。

我们一起创造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当我们在头脑中规划出自已世界所需要的特定“人物”,又发现有人似乎拥有那个人物应有的性格特征,而在我们身上,对方也刚好可以找到适合他们想要建造的世界的特质,那我们就会一起量身定做一出戏或一个剧本,让我们可以共同活在其中。

即便我们认识到自己身在不合适的剧本之中也会演下去。我们害怕一旦不按照他人的需要济出,我们么不再因他们而存在。最可怕的恐惧不是来自受到伤害,而是来自被毁灭,来自消失,就像是我们在自己所爱的人的生活中不再有任何意义。对于身处受到虑待关系之中的人来说,宁可忍受虐待而不可不存在。因而,我们愿意甚至渴望接受角色分派;在别人的舞台上总比在冰冷、黑暗的外部要好。对每个人来说,生活中的重要感是一个人对自已在他人世界中的地位的感觉。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三):所见即所期冀

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见是你所期望见到的,人以自己的想法解构世界。

缺点,效应本身不复杂,但书写的太玄乎,太片面。人当然会以自己的想法解析世界,就像小时候的公主梦,王子梦,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世界也会改造你的想法,但离开家庭,进入社会,这种王子公主的认知就会破灭,发现其实只是mundane。公主病就是一个例子,成年人还希望世界把你当公主看,但是现实在说,醒醒吧,这是病啊。

优点,交叉访谈很有创意,同样的经历,在不同人眼里竟演绎成截然不同的传奇,就算这两个人是姐妹,父女,夫妻。这种故事,就算是脑洞再大的作家也写不出来,毕竟,脑洞再大,也只是一个脑袋。其实,第二章开始,每一章都可以单独写一本小说。

在你小世界里的你,和世界眼中的你,原来真是大不一样。难怪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头脑中的想法千千万万,说出口的能有多少。思想被隔离,要找到能共鸣的实在太难,所以知己难求。

将来如果写传记的人可以这样写就好了,第一部分,传主眼中的自己,第二部分,家人眼中的传主,第三部分,朋友眼中的传主,第四部分,对手眼中的传主。而且主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谈看法。这样写才算是立体的历史吧。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四):我眼中的你

总体看下来感觉虽然是心理学的书籍,但也很适合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看,而且对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都有很大帮助。

整本书在讨论一个主题----我们所认为的和他人实际上想表达的很可能并不相同,就像书里所说的,人生就像一场舞台,你在上面表演,你想传达的东西到了观众那边,会被观众的头脑进行加工细化,从而出现理解上的差异。

书中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也是很吸引我的点,是四起截然不同的人生案例(虽然整本书大部分其实都是讲他们的),它涵盖了不同的人群,少年,夫妻,亲子,还有爱情,友谊,童年,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能和自己共情的点,在这些故事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让读者可以同时站在双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当你听到一个人在跟你讲述另一个人时,你可能会觉得“他好可恶,怎么能这样”,但当你的视角来到另一个人身上时,你会发现,前一个人在讲述中已经无意识的放入了太多自己的主观猜测和想法,这就导致他口中的那个人和现实中的那个人可能截然不同。

这些描述上的差异可能并没有恶意,但人类的大脑就是会下意识进行这样的行为,但当我们意识到了这样的误差,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留心注意到这种差异,并且想办法去改变。如果这本书你看完,能够意识到这样的情况,那么你就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别人,也可以了解自己。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五):阅读记录

在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创造了一座少女雕像,并爱上了她,后来女神维纳斯赐予了雕像生命。作者借由这则神话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分析观点:

我们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无意识地幻想和投射,创造了自己,也创造了他人,创造了彼此的关系。

幻想可能看起来像是现实本身,直到痛苦、突然的觉醒降临,才发现那个人似乎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而在构建他人时,我们常常无意识地进行投射。即把自己内心期望或恐惧的,转移到对他人的评价里,以此换取自己内心的安慰,有时也会是折磨。

人对自己的复杂性的了解总是多过对他人复杂性的了解。我们能认识到自己情感体验的多样性和转变。但是却用有限的维度来定义他人,而且是固定,而不是变化的,于是常常带有误解和偏见。

在这种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下,一个人在与不同的人相处时,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特质。只有客观地观察一个人与他人生中遇到的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时,才能真正但不完全地认识他。而尝试认清自己对他人的投射和幻想,才能让自己能看到他人在我们剧本中的角色不是他人演出的全部角色,继而对他人新的认识保持开放的态度。只有当我们把他人当作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所有物时,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否则他就是皮格马利翁的雕像,容易破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