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罪与罚》是一本由(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5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读后感(一):罪永远都得到惩罚

断续近半年看完这本书,也真是最慢的一本了,不只是是作者缘故还是翻译缘故读的真的很累,本来书中不几个,可是人名真的好乱,一个人好几个人名,读起来太不顺畅了。全书没多少故事情节,通篇都在围绕罪与罚描述吧,佩服作者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对于我这文盲来说读起来真的好累,我觉得结尾还是不错,“生活代替了理论”喜欢这句,可能我们的理想意志慢慢磨灭丧失时,生活和爱才填满我们的内心了。

《罪与罚》读后感(二):陀思妥耶夫斯基。

1.首先,小说人物的姓名都很俄罗斯式的冗长,让很少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我对于理解人物和人物间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困难。 2.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文学上作品上的长篇大论,是作者自以为自上而下表达的,但这些文字对于我来说并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我不得不为了试图找到各种思想之间的联系而绞尽脑汁。一部分思维用于识别和解读独到的词语,另一部分必须不断地在上下文中寻找联系,找出各种思想之间上的关系,然后还得用剩下的思维来理解所表达的思想的含义。所以这本小说是目前我阅读的书中所花费时间时长最长的一部作品,可以说我阅读得非常的困难。

《罪与罚》读后感(三):陀思妥耶夫斯基,冷峻中的温暖

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拜高晓松与白先勇所赐。高晓松说到俄罗斯文学时,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先勇说红楼梦时,把《卡拉马佐夫兄弟》与其比较。于是,便决定开始阅读。

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体验超出想象,会随着主角热泪盈眶,会惊讶于作者的逻辑思维,总体冷峻笔触的背后,却透露着希望的温暖。

如今正在阅读《罪与罚》,同样随着作者而不断思索,一种哲学 宗教 政治的思辨,一种人性 心理 社会的反思。

很多作者都有明确评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有浪漫主义的,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凭借着其独特的笔触与思想的升华,很难归纳。也许,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别之处。

《罪与罚》读后感(四):自我无意义

有一件事,你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还要去做?

罗佳觉得只要自己是最后成功了,那么这件事就会变成对的。况且自己杀的是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

后来,他去自首了,不是因为自己错了,而是承认自己失败了。

最后,索尼娅终于让他醒悟,放下自我,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

庆幸自己没有在十几岁时就读了这本书,因为那时的自己未必懂得自我的无意义。罗佳一开始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的比他拥有的多,将自我凌驾于他人之上。我也曾希望我的朋友怎样怎样,希望我的大学充实怎样,我的父母应该如何,后来我终于学到,他们是他们,我是我,生活是生活,我无法要求别人按照我的希望生活,我的生活和自身是不理想的,我的失望来源于我将自己放在他们之上。

放下自我更快乐,所以试着在爱的人与事之中,把自己忘了,像索尼娅一样虔诚,全心全意奉献,尊重别人的自我,也许这样更快乐。

《罪与罚》读后感(五):神经质的陀式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人物有个共同特征就是:神经质、情绪化、容易歇斯底里、喜欢自言自语、内心十分纠结、往往很善良、喜欢走极端、话痨、活得很憋屈、窝囊、都是虫子般存在的小人物、都活得很无奈、痛苦、虚无。

陀翁对主人公犯罪心理外科手术般精确的描写让人极为佩服。

但是,有一个很让人不爽甚至气馁的特征——人物太话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是这样,三个兄弟无论是败家子大哥还是神经质二哥还是小清新三弟,都是一群话痨鬼,心理活动复杂莫测也就算了,对话上也是经常歇斯底里式的语无伦次,很多一些对话都是没有内容、意义的,不断重复的,毫无逻辑的废话,无外乎是一些神经疾病的发病前兆或者是酒馆买醉后的疯言疯语。总之,陀翁的小说里,正常、理智、健康的人几乎不存在,大家都是病态的、愚蠢的、神经质的,各自用力掘着自己的坟墓。

语言不如托尔斯泰的小说精炼简洁,因为主人公大多是有心理疾病或者其他变态倾向的病人,也许和作者本人的癫痫病有关,白日梦呓、各种幻觉都来自于作者对于宗教的不信任感与世俗的悲观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