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1000字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1000字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是一本由[美] 唐纳德·麦克伯尼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一):泛泛而读

这本书基本可以说是心理学的普及书籍

从很多个心理学学派的立场去解析一些生活上常遇到的心理现象

篇幅都很短 也十分的通俗易懂

其中批判性思维是令我蛮印象深刻的

只有维持好奇心 多质疑 才能挖掘到事情的本质

其实这也正是大学与高中在学习方式上思维的转折处

从被教育到自主学习 而自主学习本身就是需要有批判性思维

不盲目 不盲信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二):大家小书

这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大师手笔,针对复杂问题,进行简练易懂的叙述与剖析。

题目中虽然涉及的是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其实作者已经一再声明,科学是一个整体,所以,你可以把书中提到的批判性思维,就当做科学思维进行理解。借心理学之杯中酒,解科学之胸中块垒,是作者小书大作的目的指向。

对于我等开口闭口谈科学的心理学爱好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本启蒙之作,发挥了清醒剂的功效。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三):批判思维

今年读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也是当做科普读的。

对书中的一些小事例印象深刻。比如在一个房间内需要多少人,你才有50%的把握说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答案是23个人就够了。再比如基本比率谬误,人们更偏向于看中孤立的个案,对总体统计结果却不太重视。

奥卡姆剃刀定律也是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当时也是正在上UI课,讲到不应该让用户做超过其任务量的工作量,也就是不应该让他做额外的工作。这个道理在生活学习中都很通用。科学家们喜欢追求简单,就像牛顿总结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总结相对论一样。生活中人么也喜欢追求简约,天津人要去北京很少可能会去兰州再转到北京(散步玩迷宫这种特殊的活动除外)。

大学第一节听力课老师就强调批判思维,后来也屡屡听到这个词。感觉批判思维的第一步应该是质疑,就像作者质疑有些文章的参考文献一样。但是这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不冲突,前提是练就自己的判断力和逻辑思维。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四):可以将此书作为心理学阅读的第一本书

我买了这本书就将它借给一位渴望将来以心理学为专业的高中生阅读,他读了一周,没有什么感悟。我以为这书晦涩难懂,没想到读起来竟是如此浅显易懂,客观地说,它适合作为心理学初学者的第一本专业读物。然而矛盾因此产生,如果你从来没读过心理书,你领悟不到里头讲的一些理念的重要性,而当你读过一系列心理书,再来看这本书,你又别提有多遗憾了!没有被洗过脑,你不知道那些客观理论有什么特别的价值,甚至觉得它们索然无味,缺乏一针见血、直截了当所能引起的影响力;可是等你被洗过了脑再得知真相,那种恍然大悟该伴随着多复杂的情感啊。损失掉的时光,白搭了的烦恼,能少则少吧。

由于先前我读过形形色色的心理书,渐渐察觉到,我所读到的书常常彼此矛盾,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矛盾,心理学书之间的矛盾,甚至对同一问题或同一类型案例截然不同的看法,使我非常纠结。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必须批判性思考,市面上那些畅销书往往是非常片面的,因为不管是真学者还是伪学者,为了谋利,多数人都以迎合大众为目的,而大众所喜欢阅读和能够理解的书必然是”片面“的。为了与朋友们共勉,从此学会选择阅读书目,或在阅读大众读物时谨慎思考,我头一次对一本书做了这么详尽的阅读笔记。(见我做的6条笔记)

一家之读后感,仅供参考。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五):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整体还行,将批判性思考贯穿全书。

属于比较浅显的入门书籍,相对于迈尔戴维斯的《社会心理学》来说感觉相对不足了,不过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能求全责备。

给我启发最大的乃是开篇所述。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理学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有两条重要法则:1.通过形而上的方式并不能学会批判性思维,只要在不同学科的具体学习材料中才能学会;2.不同学科间批判性思维所需的技能可能并不相同:一个人无法进行抽象的推理,推理的对象必须是具体的事物。更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只能在具体的学科中才能学会。

批判性思维主要是一种爱问“为什么”的态度——为什么事情是这样的?为什么他会发生?为什么我们要相信这种观点?

列出关于批判性思维规则的表单,好像记住这些规则,就能成为批判性思考者,就犹如通过记住钢琴的键盘位置,就可以成为钢琴大师一样不可能。

要想在某个学科上像专家一样思考,就必须掌握该学科的大量基础知识。并且在某个学科掌握的批判性思考并不会迁移到其他学科。

关于批判性思考的规则和指南,保罗的《思考的力量》是一本不错的书

而批判性思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它同具体学科或领域的大量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关,关于这一点,《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也有深刻地阐述和说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