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锦集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锦集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是一本由Anne Rooney(安妮·鲁尼)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一):对死亡的态度是成熟的标志吗?

死是国人忌讳的话题。

虽然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国人到去世时有了点积蓄,但是立遗嘱的比例,中国人在世界上大概是很低的。尽管没有数据,但我在现实生活中还没看到立遗嘱的例子。另外,国人也是买养老、健康险的居多,买意外伤害险的很少。

小孩子怕死,少年人怕死,青年人也怕死,这些很正常,毕竟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人生体验要经历。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属于死不起的。

老年人呢?

这边农村有个说法,认为老人应该多去灵堂走走。这是一种提前适应吗?于是别家有丧事的时候,他们就坐在一旁,或观看仪式进行,或聊聊天,感慨感慨世事无常。看他们一脸平静,大概已经为自己的归宿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吧?

对死亡的态度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吗?一个民族呢?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二):心理学小知识

这是一本非常通俗易懂的心理学书籍,主要内容就是用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各种各样的问题,书中一共有27个议题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世界,这些问题都非常的贴切生活且有用,比如做白日梦是在浪费时间吗?为什么大家见死不救等等在生活中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首先这本书会教我们搞清楚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神经学的区别。心理学是研究心智的工作原理的学科。精神病学是将一些心理学知识用于临床治疗,来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而神经学是研究大脑的物理化学结构和大脑功能的学科。这三门学科经常会有人搞混。

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个大家都会搞错的心理学的误区,就是大家都觉得我们只用了我们大脑的百分之十,但是其实我们大脑的使用率是百分之百,只是这种使用并不是同时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发挥出我们大脑的所有潜能。但是,大脑的所有区域都有各自的功能,而我们或早或晚一定会用到这些功能。我们人的潜力是可以被无限发掘的,当我们学习一项新的东西或者了新的知识时,我们的大脑会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来使我们的大脑储存新的知识和行为模式。所以说觉得我们只用了大脑的百分之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还有关于做白日梦是在浪费时间吗这一点,其实白日梦可能是创造力的源泉,心理学家杰罗姆•G 辛格花了60年的时间研究白日梦,他归纳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白日梦,第一种是比较好的,叫做积极创造性白日梦,第二种叫内疚焦虑型白日梦,第三种叫分神型白日梦,其实从字面意思来看就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梦的类型,从这些类型来看其实白日梦并不完全是坏的,有好的类型也有坏的类型。 这本书还能告诉你如何高效记忆,那么就是重复阅读材料,因为复习至少三遍,有助于长时记忆。把知识点用你自己的话详细描述解释清楚,这样你才能理解将你其融入你知识库里的一种语境或图示,让它成为你知识库的一部分,或者创造一些能帮助你回忆的线索,比如编一个顺口溜,或者给文字加上曲调等等。

此外有许多在生活中有争论的议题都能够在本书中得到解答,书中还有许多额外的框框框起来的知识点,干货还是挺多的。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三):不想再当“小拖延”、“应声虫”,三个步骤教你支愣起来

生活中,你是不是有时候明明有自己的主见,却轻易地被别人一两句话说服。或者害怕面对别人语言带来的压力,随波逐流跟从别人想法。 其实,这是因为担心自己不认同别人的想法时,别人也不认同自己。所以面对压力,会随声附和。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一书中告诉我们,自己没有主见,其实是因为面对心理压力时,抵抗力薄弱。想要扭转局面,只有从思想上转变,才能在行为上做出改变。 本书作者安妮•鲁妮,剑桥大学博士,她在本书中围绕27个心理学议题,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帮助我们了解怎样在心理和行为上正确与人相处,以及如何养成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好。 一、行为动机,决定目标方向 一旦有了动机,大脑就会驱使我们用行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吃早餐是因为自己饿了需要补充能量,出去工作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这都是人们的行为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的需求金字塔,说明了人们满足需求的层次。简单来说,人们内心上的欲望驱使着自己的行为,也给自己的努力提供了动力。 每一个层次的需求达成目标后,我们又会给自己设定下一个目标,不断促进自我价值的提升。 比如,当人们衣食住行、吃饱穿暖这样的需求满足后,会寻求更高的要求,比如怎样能让身体健康,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随着需求越来越高,逐渐从物质需求上升到尊重和爱等精神层面。人们也在心中树立一个榜样,作为学习和追赶对象,让自己变得更好。 每个人的需求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理性的衡量自己需要达成的目标,并付出行动,才能让我们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勇于挑战,促进自我实现 如果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就应该明确定位,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的目标,反而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失去自己的本心。 自我实现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过于迎合别人,说话做事只想着满足别人的期望,渐渐地就会失去了自我。 想要做出改变,需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能力不行,而是没有坚定的自信,导致我们的行为也徘徊不前。 比如,遇上一项很难的工作,首先就会告诉自己做不到,同时也会担心各种后果,如果达不成目标,自己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不需要考虑外界的因素和他人的想法,而是应该把每一次的挑战当成是一场新的体验,那么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愿意做这件事情,并且能够用良好的心态去积极完成。 转变观念,坚定信心,会给你一种力量感,让你敢于去尝试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积极行动,努力完成目标 我们总是存在拖延的问题,其实不是自己不愿意完成任务,而是没有直截了当地去投入精力做事,面对一定的时间、难度等压力,就开始产生退缩的念头。 想要改善自己拖延的习惯,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做好时间规划,鼓励自己立即行动,避免因为担心完不成任务,而造成焦虑等心理压力。 很多时候,拖延是因为我们懒惰,也是因为没有给自己动力。我们可以设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慢慢地,就会效率越来越高。 另外,还可以采取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缩短完成时间和难度,树立好信心,给自己加油打气,促使目标整体完成。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收获满足感。 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价值,有时更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成功或失败,积极行动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自己。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四):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心理学这门科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认同。心理学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在理解人类心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我们可以有效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最近我读了《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这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入门科普书,讲述了很多心理学上的研究发现。

心理学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因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就是我们作为个体的行为认知等内容。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用合适的方法改善自己的行为。 在具体内容上,这本书谈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做白日梦是在浪费时间吗?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不管是在上学期间还是在工作中,都可能会出神地望着窗外,陷入到幻想之中。在这样的经历过后,我们可能还会有一些自责和懊悔,觉得自己是在无谓地浪费宝贵的时光。

我们在做白日梦的时候,确实会使得我们没有办法专注在其他的事情上。在有些时候,这可能会耽误事儿,让我们的工作没有办法顺利的完成。 不过,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做白日梦是一种避免无聊、沮丧感,保持大脑活跃的方法。在一次研究的被试人群中,75%的人表示他们做白日梦是为了缓解无聊。

还有无法反驳的一点是,很多灵感都是在这种看似虚度光阴的时间里获得的。灵感往往来的很快,遗忘的也很快,这就使它显得非常珍贵。

最近我看到一些新闻,非常的触目惊心,在对坏人批判之余,人们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见死不救呢?其实这不能单纯地归结于人们的冷漠,在心理学上也有一些相关的发现,能够更加准确的解释人们的行为。

那些没有提供帮助的人并不是对受害者无动于衷,他们也表现出了担忧和痛苦的症状,包括出汗和颤抖。没有其他参与者时,那些没有提供帮助的人更有可能采取行动。当有其他人的时候,他们显然希望其他人能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依靠别人来做这件事。

在采取行动之前会下意识的去衡量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本能。在很多情况下,人性的冷漠与否并不能解释一切。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我们也能够成为更加理智,更加冷静的人。心理学还能够帮助我们拥有更加自由的人生,更加亲密的关系,更加幸福的体验。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五):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了解内心真正的自我

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大,升学、就业、结婚、生子、养老等社会问题正在无休止地侵袭着我们的大脑,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焦虑、忧郁、孤独、厌弃的心理病态,而此时如果能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问题,打开认知格局,或许能帮助我们走出人生中的迷茫期。

心理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在认知方面会相对容易一些,这大抵与研究自身心理状态有关。但心理学又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导致了心理学并不是普通人能够随便理解的。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的作者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剑桥纽纳姆学院皇家文学基金会研究员,知名作家安妮·鲁尼,曾撰写过多部关于历史、哲学和科学的畅销书。她将用书中27个好玩的心理学议题构成一本有趣的指南,旨在通过对心理学的了解、认知、解惑的过程,帮助我们去认知这个世界、认知自我、理解他人等等。

通过研究大脑,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是什么驱动着你?你有自己的主见吗?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这27个心理议题是作者带领我们认知大脑,打开思维,窥见心智成长的一种过程,它会在提出疑问,回答解析的过程中帮助我们窥见心智的工作原理,从而实现自我的认知。

曾经在《心智成长》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当你的学习指向心智成长、执着于本质追求时,才能规避学习的各种陷阱和障碍,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动力的升级以及心力的增强。勒内·笛卡尔也曾说过“我思故我在”。这也说明了心智塑造了一个人,心智的成长影响着一个人的能力、学习以及解读世界的方式。

作者在书中提出大脑提供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认知影响着抉择,抉择又改变着人生,只有认知进化才能获得持续性的成长,才能提升心智。荣格在其著作《心理类型》中指出:人的性格不受遗传的影响,不受性别的限制,也不是生活环境所养成的,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倾向。

而心理学将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如何学习、如何解读世界、如何与他们沟通来确定个人的心理倾向,确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只有通过大量的行为观察,心理学家才能在这些行为中窥见一个人内心真正的自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