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缘缘堂随笔经典读后感有感

缘缘堂随笔经典读后感有感

《缘缘堂随笔》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一):活在当下就好

早就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代,一看见刻意堆砌的华丽词藻就掩书,这本书的语言朴素简练,尤其是前面几篇,简单有趣,像是一位老人回忆年轻时候的事,没有了当年的激动兴奋,却添了好多平和从容。

可是中间开始对孩童的羡艳、对人生宇宙的感慨,不敢苟同,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这种经历,或者是我不曾深入去想这种哲学问题,又或者是我一直鼓励自己莫回头因为回不去空叹息。人从出生开始,甚至还未形成胚胎开始,就是奔向死亡,从无例外,与一草一木无二分别,所以,生命更多的是一个过程。婴儿、幼儿、孩童、青年、中年、老年,都只是不同状态,无需在这个状态去肯定羡艳另一个状态,勇敢坦然过好当下就是最好的。偶尔灰心徘徊,只当是调整,过后鼓起勇气继续前行。倘若像书中写的这般,生命该是怎样的寂寥。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二):我最喜欢的是《阿难》和《忆儿时》

看到有人说这两篇文章过了。

我不知道是指对自己过于严苛了,还是其他。

但是这两篇正好是我最喜欢的两篇。

忆儿时这篇虽然是三篇都以杀生的忏悔为结尾,但是丰子恺本人并没有否定儿时的快乐,快乐是那时候的,不懂事也是那时候的,现在看清了自己当年趣事的本质,不会再去做这些杀生的事,也不会再有儿时的快乐了。加上他本人于佛法颇有渊源,缘缘堂也正是在弘一法师的见证下得来的名字。当一个人向佛礼佛的话,是会有这种小心谨慎的心态的。

再说阿难这篇文章,如果放在前面可能是不太好看的,但是放在丰子恺描述过几个子女的纯真美好之后,就觉得非常难过了。那些他觉得已经十分纯粹的生命,在阿难面前变得非常渺小,这种体验不是每人都有,也不是别人想要拥有的。前几天我老公和我说网上的老年人抢了一堆男生的篮球场要跳广场舞,理论不成还动手,这个消息,我们现在看自然是站在青年人角度,但是如果我们也老了,会不会被带跑偏,认为年轻人恃强凌弱呢。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是坏人,但是丰子恺认为自己在孩子和阿难面前十分羞愧。这点就戳了我。

因为看了《忆儿时》我也忆了一下自己的儿时。

杂记 | 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里都藏着一座动物园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三):理趣乃此书之感

最初接触丰老,还是听说他是个画漫画的,不是日本漫画而是蕴含中国式幽默的漫画。想来丰老也是文艺青年的鼻祖了,写点文字,画点画,这也是生活的恩赐吧。前段时间学校里展览了丰老的漫画,虽然是复制品,但在每一幅线条简单的漫画前驻足观赏,总能看出这是一个可爱而有生活情趣的老头所绘制的。喜欢孩子的人基本都是好人,也基本都具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孩子身上找到世界万物的真谛以醒悟自身的修为。

不知为什么,散文是继小说之后我第二大阅读的文体,有许多著名的作家,我总是先读他们的散文而后再读他们的著作,即使那著作举世闻名,流传甚广,但我若买书还是会选一本他的散文集。散文不像小说,作者和读着是隔着一层膜的,彼此之间并不相熟,而散文则更亲切,更短小易读,像是家长里短,作者的片段式的吉光片羽都带着一种分享的感觉,此时作者与读者更像是朋友间的喝茶闲聊,而不是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而已。细数自己读过的散文集的作者还真挺多,像是王小波,周国平,汪曾祺,毕淑敏等。

这本书很薄,每一篇都有丰老自己或身边人的小故事引发丰老对人生对万事万物的思考。其实看罢此书,并不觉得能产生非常大的共鸣,可能是我人生阅历不够,而他的散文都是基于自己这几十年来的经历和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得出的感谢。所以在缺乏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很难引起我的共鸣。当然书中的某些观点和故事读来都相当有趣和在理。可能是丰老师从弘一法师,文章中的字里行间都有一种佛学的哲思。我是相当敬佩弘一法师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耐得住寂寞,在短时间内看破红尘且有如此的佛根佛性。世间少一个李叔同,多一个弘一法师,既有失也有得。万物相生相克,循环前进,乃是世间规律。很喜欢佛法中的一些理论,是几千年间经历无数先人的验证和信仰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即使玄之又玄,又是众妙之门。而弘一法师并没有宗教派别的忌讳,同样尊重和敬仰虔诚的基督教徒谢君,就可看出大师的襟怀是不会因世俗偏见而束缚的。

回头说丰老,丰老一生有5个孩子,可能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是正常的,然而我觉得有些惊奇,在我认为等级越高的知识分子越不会在乎自己有多少的后代。不过这可能是我基于现代人得出的偏见。而丰老对于孩子身上特性的把握,可以看出真的是个很爱孩子的人。孩子们虽然有时很吵闹,很调皮,然后在那一双双眼睛里才可以看出世外桃源。干净的眼神能救赎千穿百孔的心。倘若不是拥有赤子之心的人又如何能找到这等珍贵的东西呢。

清隽之笔,却饱含人世哲思理趣,乃为夏日消暑必备小品文章。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四):读后随笔——《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的散文写得这样好!读起来的感觉就像你和他一人搬来一根矮凳,坐在婆娑的大树底下,他打着蒲扇,缓缓讲他的故事,你只歪着脑袋,一边听,一边看故事悠悠地飘远。

Kindle版本的《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的第一本散文集,1931年出版,收录散文二十篇。缘缘堂里,写的最多的是两样事情,一样是孩子,一样是秋冬。

孩子

丰子恺和四岁的儿子瞻瞻的一段对话,叫我忍俊不禁。

丰子恺问:“你最欢喜什么事?”

瞻瞻答:“逃难。”

丰子恺又问:“你晓得逃难就是什么?”

瞻瞻回说:“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这段对话应了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剪网》,即剪断世事的千头万绪,只留得一个最单纯的面目。瞻瞻剪了逃难的前因后果,得到一家人坐汽车、看轮船这个简单的事实。这是大人们往往做不到的减法,而孩子却轻易做到了。像《城南旧事》里的女孩英子,又如《皇帝的新衣》的结尾,最后一语道破的一定是个孩子。

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常常忍不住看他的眼睛,那样干净、通透,跟大人的不一样。大人们经历了太多的磕磕碰碰、敲敲打打,眼底里早已渐渐不那么清澈透亮了。

丰子恺感慨人生起点之纯净。可是这片纯净随着人一点一点长大,总要一点一点遗失不见,要通过“剪网”才能得到的快乐越来越难找寻。自得其乐便成了一所返璞归真的天地。丰子恺爱在自己的书房摆弄家具陈设。这时,万物纷扰与我何干,我愿守这方净土,拾孩童之趣。

秋冬

丰子恺亦敬重人生终点之豁达与开悟。他在纪念夭折的儿子《阿难》一篇中引用《西青散记》自序里的一段:

余初生时,怖夫天之乍明乍暗,家人曰:昼夜也。怪夫人之乍有乍无,曰:生死也。教余别星,曰:孰箕斗;别禽,曰:孰鸟鹊,识所始也。生以长,乍暗乍明乍有乍无者,渐不为异。间于纷纷混混之时,自提其神于太虚而俯之,觉明暗有无之乍乍者,微可悲也。

微可悲也……丰子恺常叹人之渺小、人生之短暂相较于宇宙之广,就似一粒细沙。这粒细沙怎么来怎么去、遭遇了什么,遭遇的事、物又怎么来怎么去,只有宇宙能够解答。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oy的读书笔记)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五):【要不是最后两篇《大账簿和《秋》》,这本书就真的一星也不值得了】

【1、第二篇,题目叫“渐”。虽然对于作者的观点无感,但对于读到此刻的我,是一种拷问。文中:“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靠这渐的助力”。想来自己处境,工作上差强人意,没有节点去有动力努力。学历、职称、考试什么都是错乱,工作能力也不太行,对于这份工作也不是很有兴趣。再说生活,夫妻生活情感也很别扭,对于儿子的教育也是间断性神经质。看完时,在想也不能如此般地一日复一日下去,渐渐地沉沦】 【2、第十一篇“楼板”。这是本书到目前为止,行文达意最完整的一篇文章了】 【3、第十三篇“忆儿时”。虽然也无感作者的观点。但是看到儿时种种阔状而后家道中落的种种描写,那关于人的,关于物的,关于事件的极其细致又行文感伤的描写:写家人写仆人写邻居写吃蟹,让人看完不免心疼。】 【4、第十六篇“晨梦”。文章最后一段“人生如梦,不要把这句话当作文学上的装饰的丽句。这是当头的棒喝。古人所道破,我们所痛感而承认的。我们的人生的大梦,确是—同我的晨梦一样—在梦中晓得自己做梦的。我们一面在热心地做梦中的事,一面又知道这是虚幻的梦。我们梦中的假我,又有本来的“真我”……同梦的朋友们,我们都有真我的,不要忘记了这个真我,而沉酣于虚幻的梦中。我们要在梦中晓得自己做梦,而常常找寻这个这真我的所在”。之于我来说,就是开始动身去寻找自己的“真我”,就是此刻,动起来吧】 【5、倒数第二篇“大账簿”。文中有同感的“有时已经走了几步,又回转身去,把所抛弃的东西重新拾起来,郑重地道个诀别,然后硬着头皮抛弃它,再向前走。…………现在我已行年三十,做了半世以上的人。那种疑惑与悲哀在我胸中,分量日渐增多,但刺激日渐淡薄……这是我用功的结果:因为我参考大众的态度,看他们似乎全然不想起这类的事,饭吃在肚里,钱进入袋中,就天下太平,梦也不做一个…………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世界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无不详细记载其来由,经过,与结果,没有万一的遗漏。于是我从来的疑惑与悲哀,都可解除了。”对于我,我也有类似于这种小情绪,且沉醉其中。但是社会的介入,慢慢压去这种情绪的蔓延,看到别人像书中写得那样“梦也不做一个”而活得很好,比我好。这种情绪又会成为罪恶,自我的罪恶。】 【6、最后一篇“秋”。虽然目前还不赞同作者对于生命悲喜的看法,但这一篇作者很真诚的描写了一折变化“那时候我每逢早春时节……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乎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虽然大多不被实行,或实行而全无效果,反而中了酒,闹了事,换得了不快的回忆,但我总不灰心,总觉得春的可恋………………我现在对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蝴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无耻,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实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你也来反复这老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