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是一本由(美)罗伯特•伯顿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读后感(一):打动我几点

一旦连接思维和正确感的神经网络牢固的建立起来,这种联结就很难轻而易举的被破坏,哪怕观点是错误的,也还是觉得是正确的。

知道感早于思想产生,还负责将思想带入意识,但它看上去似乎是对想法的回应。

从质疑我知道开始。知识具有局限性。用我认为代替我知道。知道和客观是有局限性的。

大脑非常tricky,大脑进行思考,大脑告诉你他进行了思考并输出了结论,关键是大脑告诉你这个结论是对的。对,也是由大脑决定的。

人类是一坨肉,大脑是一坨会思考的肉。人类用肉思考。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读后感(二):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讲,确定是不可能的。

nostalgia,指对于故乡故人的怀念之情。是泛黄的情书、斑驳的砖墙、某个似曾相识的街道偶然引发的小资情调的愁绪。

然而,本书作者冷冰冰地告诉你,其实不是的,只需要刺激大脑中的杏仁核即可以产生这些感受。——不需要你想起你的故乡旧友老情人,甚至都不需要拥有故乡旧友老情人。

因此,熟悉感和记忆是分离的,熟悉感并不需要依赖于记忆或者产生于记忆,“知道感”是一套独立运行的系统。

我们的知道感往往会出错。有可能你已经知道了,你收集了很多证据,但你【觉得自己不知道】,就像你明明锁好了门你还是要不断地去看门有没有锁好;也有可能其实你不知道,但你潜意识告诉你【你已经知道了】,就像要去考试的我……= =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是有推理能力的。

很遗憾,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我们很难完全理性地收集证据,看到事情的每一面。

所以,就算是我们觉得自己是通过推理得到的某个结论,其实是【感觉】作祟,是【知道感】哄骗着你让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真相。

这么一说,我们所谓的“精神世界”不过是一大堆神经元作用的结果吗?

如果把什么都归结于我们无能为力的隐藏层,人生也太无力了吧?

正如这本书后记所说的一样,——知识最重要的产物是无知。

“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讲,确定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学习容忍不确定所带来的不快。”

更宽容、更敬畏,承认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无能和不完美,是作为一个人类阅读本书的感受。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读后感(三):你确定你知道??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

【美】罗伯特•伯顿

B842.7/B164

一句话总结:人们认为自己确定地知道时,实际上不来源于理性,而仅仅是一种感觉——这,就是最致命的错误。

这本书是神经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主要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知道?

本书最为奇妙的过程,是让我们体验了什么是“知道感”。请按照正常速度阅读下面这段话,不要略读,不要半途而废,更不要跳到最后寻找答案和解释。因为一旦你知道了答案,这种感觉就再也无法体验到了。读完后,先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感觉如何?读完解释后,再度一遍。注意那种感觉的变化。

报纸比杂志好,海边比大街好,一开始就跑比走好。你可能得试几次,也可能需要借助某种技巧,但很容易学,就连孩子都能享受其中的乐趣。一旦成功了,它就一点儿都不复杂了。鸟儿们很少会离太近,雨能迅速把它浸透了。如果有很多人做同样的事就会引发问题,因为仅仅一个人就需要很多空间。不过,只要不发生纠纷,一切就会显得很祥和。岩石可以当做停放的地方,可是一旦挣脱开,你就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我是分割线--------------------------------

作者认为,知道感和恐惧一样都属于原始冲动,属于大脑的自然技能。正如作者告诫的那样:“确定感和‘我就是知道’这类状态都产生于无意识的大脑机能,与理智无关。”也正因为这样,完全肯定的态度(产生于‘知道感’这种和‘开心’一样的情绪)会使人放弃对不同意见的参考,而这种“确定”感往往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接下来作者展示研究过程,包括潜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比如如果潜意识层面经过估算,认为跟正确答案有很高的相似度,那么意识层面就会感到正确,人就会出现“正确感”。

那么,对于潜意识的这种运作,是否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来预测或探知呢,比如基因?作者给出的答案是NO。在90-92页有个很经典的例子——一个胆小鬼丈夫。(留给有兴趣的读者自己深究,太长了就不打上来了。)

随后在100-102页引用了白老鼠实验的例子来说明后天环境的作用——主要是在大脑皮层生长发育时期的作用。这个实验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不赘述。但对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就是,当以后教育儿女的时候,可以在她大脑皮层形成的时候多多教育,而不是等到成型之后再教育,那样就晚了。也正是基于这个实验,才有了现在的胎教和各种早期教育。

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何时回出现知道的感觉呢?作者用了亚马逊(国内可以参考卓越、当当、新蛋)如何知道我们的偏好作为类比。系统采用了路径统计来预测我们的偏好,比如当我们经常搜索侦探小说时系统就会根据这个判断我们的偏好,然后推荐各种侦探小说。潜意识也是一样,新出现的东西和原来学习(learn,也可以理解为‘知道’)过的越相似,出现的正确感的程度越高。

在这里插入一点我个人对“似曾相识”这个感觉产生的一点观点。记得那次在生乐吃饭,我女朋友讲的一句话促使我突然冒出了似曾相识的感觉,然后开始向我女朋友描述和询问。很恰巧的是,她很清晰的记得是在生乐的另一张桌子上,她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两个场景对比后,发现只有几个要素,比如“吃饭”、“生乐”、“青椒”等很少几个要素相同,但正因为有了这几个要素,才使得我的潜意识想我发出了一个知道感,导致我认为“我知道”、“熟悉”甚至认为“我经历过”这样的感觉。各位读者朋友以后又机会不妨仔细体验一下这种感觉。

---------------------------------我是分割线--------------------------------

现在揭晓谜底:风筝。

请再次读一遍前述的文字,然后对自己问问下面几个问题。

你认为风筝就是这段话的正确解释吗?这是有意识的决定,还是不知不觉的想法?

大脑的哪种技能创建了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何时发生的?是在你重读这段话之前,期间,还是之后?

在重读这段话之后,你知道风筝就是正确答案,你能自觉地把这种知道感与经过推理的理解区分开吗?

你确定风筝就是正确答案吗?如果确定,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我是分割线--------------------------------

最后,摘录一些作者的结论或忠告:

观察发现:人们对一个信念越认同,就越难放弃,就算面对无可辩驳的相反证据也无济于事。

成年人所谓的美德之一便是延迟即时的满足。文明的中心冲突表现为基础冲动与更冷静、更深思熟虑的反应,归根结底是即时快乐和长期奖励之间的对抗。

对得到证实和没有得到证实的思维的奖赏——知道感,是学习的好朋友,也是心理弹性的最大敌人。

正确感既是这个观点得到的奖赏(被赞同,分泌多巴胺),也是这个观点出发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多的多巴胺快感)

幻肢痛:一个人的胳膊意外截肢了,也清楚地看见胳膊不见了,但仍能感觉到疼痛,也无法消除神经受损后的麻木感,是因为以前从这条胳膊接受感官输入的大脑区域无法有效地感知胳膊不在了。

知道感是一种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