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国维点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

《王国维点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

《王国维点评红楼梦》是一本由王国维 著 / 苏缨 解说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国维点评红楼梦》读后感(一):作为认识王国维与红楼梦关系的书

书装帧比较不错,里面有插图,印刷也还可以,我觉得王国维还是比较理性角度看待红楼梦的,虽然观点有些地方还是不能苟同,但多歧为贵,比如看红楼梦,要从美学的角度看等,总的来说,还算不错,用了一天时间就看完了,适合上班族和红楼迷作为闲暇读物来看,至于收藏价值,因人而异吧

《王国维点评红楼梦》读后感(二):王国维以《红楼》答叔本华

没有研究过《红楼梦》,也不敢说是“红迷”。看过的各式对《红楼梦》的点评里面,王国维不是最合我胃口的一个,但若说中国的哲学家美学家论述叔本华的,我只服王国维一个人。叔本华充满了厌世情绪的悲观主义唯意志哲学的核心是生存 痛苦 解脱,《红楼梦》于王国维看来是基于这一哲学核心进行的文学创作。

王国维将悲剧分做三种:第一种,英雄的悲剧,但有恶人相阻;第二种,英雄还是那个英雄,时势造英雄,实时也毁灭了英雄;但三种,英雄完成了漫长的征途,斩下了恶龙的头颅,却还是没能逃过自身的悲剧。便是社会的悲剧,命运的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人性的悲剧正是那根摆到了满足一边的钟摆,英雄迟暮,神坛灰败,徒留无限的惆怅,与无聊。满足,便无聊。

不满足就痛苦,这是叔本华提出的钟摆轮回。永远跳不脱的轮回,才是悲剧的至高了。《红楼梦》美妙在于个人有个人的悲剧,个人有个人的轮回,太虚幻境还是大观园multiple reality里的不同stimulation而已。这种永不终止的悲剧和轮回加强了悲观主义和厌世,所以王国维说,若果相信在我们的结局那里等待着一个理想国,存在着一个最后的审判和光明天府,印着宗教,便有了紫娟和惜春式的解脱。而那些断了卿卿性命的红楼孩儿们,在不同的世界里还待有一轮新的轮回。

如果从生命的细节处解脱,那就成了参悟众生皆苦,于是就有了怜悯众生的解脱,贾宝玉式的解脱。这里不只是放下欲望便没有所谓满足与不满足那么简单,还有一种深刻的怜悯,获得了移情众生的能力,方知众生之苦,方知满足也苦不满足也苦,才能放下欲望。

贾宝玉的解脱是要归功于林黛玉的。贾宝玉在没有认识林黛玉之前已经对”美“有了认识,有了追求。让一个人的审美从“优美”到“壮美”达到飞跃,就是因为通过林黛玉,贾宝玉得以得到怜悯,通过怜悯终究解脱。

叔本华认为,生活的本质是痛苦和欲望。王国维认为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也是《红楼梦》真正描写的主旨。曹雪芹则给悲剧注入了怜悯,为人物设立了解脱。所以是悲剧中的至高悲剧,浪漫主义。

《红楼梦评论》不单是王国维试图以叔本华美学世界观解构一部东方古典主义小说,更像是借《红楼》献给叔本华产生了一次跨越时间的隔空喊话。

《王国维点评红楼梦》读后感(三):王国维美学

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钟摆理论: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 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 王国维2.文化愈是进步,知识积累的也就愈多。人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多,对痛苦的敏感度也就更高了。 3.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是移情作用,二是模仿作用。 4.审美的本质特点,是使人摆脱生活之欲,斩断了物与我之间的利害关系,进入一种超然的解脱境界,或者说进入一种纯粹的知识。 5.王国维界分的两种解脱:一种解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因为深刻体会到别人的痛苦而达至自己的解脱,一种解脱是以当事人的身份经历种种加诸自身的不幸而终于解脱。

6.中国人缺乏悲剧传统,相应地也就缺乏悲剧精神,他们耽于世俗的享乐,缺乏神圣的殉道精神,所以才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宗教传统。

7.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a.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为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而不能引起恐惧和怜悯之情。

b.不能描写坏人由逆境转为顺境,这违背悲剧精神,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

c.不应该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顺境转为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恐惧和怜悯。怜悯是一个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的遭遇而引起的。

8.上等人的悲欢离合反而是最牵动平民百姓非喜怒哀乐,这是文学的造梦功能。另一方面,只有主人公出身显赫,在悲剧之中才尤其能够产生白云沧桑,世事无常的转折,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

9.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儒家就是以灭绝人伦为理由来反对这个舶来品的。佛教立足于本土化的功夫,使其世俗化和功利化。

10.约翰 多恩:“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 ,如同海峡少了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因此不必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王国维点评红楼梦》读后感(四):红楼迷梦一盏灯

记得一个大学老师说过,当今的红学研究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什么索引派、考证派,有什么意义呢?本人不敢妄加评论红学先贤的研究,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无疑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书,鲁迅那句“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的确道出了红学研究的不同视域,当然先生本人未必就是为了给红学研究指明道路,他的行文风格是众所周知的。对于这部伟大的书,大家的研究是无可厚非的,学术嘛,就那么回事。我个人倒认为红学如果一味纠结在作者、版本、贾宝玉原型等问题上,似乎偏离了文学的本质。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这是毋庸置疑的,我理解的文学就是要能引起观者心灵的共鸣,能够触动人,总之要关注人,这也是我不太喜欢中国文学作品的原因。其实,抛开这些不谈,红楼梦对今人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看看前一段风靡屏幕的“甄嬛体”,再看看众多的清穿文,也就是红楼梦语言嘛,所以,语言的研究如果有人愿意搞,还是有点意思的。

回到王国维的评论,通行的说法是他用叔本华的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作品,当然先生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我只是想说一种哲学,如果不是内化到人本身中,是不可能运用自如的。且不论叔本华,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是由美术进入的,他把艺术包括美术的产生归于人的欲望及痛苦和相对应的解脱问题,所以在他看来,贾宝玉最终是解脱了,因为他看出了人活着或曰存在的本质就是痛苦,贾宝玉的解脱是通常之人的解脱,“存于觉自己知苦痛”,他“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而那种“观他人之苦痛”,“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者如惜春、紫鹃等代表的则是另一种宗教哲学的解脱之道。由之我们能略微探出艺术、哲学之于人生的意义,可叹的是“我国无纯粹之哲学,其最完备者,唯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耳”,“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

李劼在《王国维自沉的文化芬芳》中将王国维最终自沉昆明湖与贾宝玉的出家相类比,“王国维和贾宝玉一样,乃是女娲所炼之石,只是贾宝玉作为一块顽石是由以林妹妹为首的大观园女儿们的泪水所洗净,从而成道为玉的;而王国维作为一个盖世学者则是由他自己的悟性和在这悟性寻引下的著述完成生命的修炼和升华,最后以自沉的方式将生命停格为历史的审美向度和文化精神的本真维度。”王国维的自沉“一如贾宝玉基于以女神、爱神,诗魂林黛玉及其大观园女儿世界为标记的生命和真理的的泯灭和失落,最终悬崖撒手,将一个没有爱和欢笑的世界连同一部没有审美向度的历史一起从他的生命中抛了出去”。

可以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不单单是对这本书的解读,更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解读、对人的生存与存在的解读,这是站在一个超越众生的阶梯上来思考人生的。王国维在此无疑是一个深入到骨髓的评论家,其人文关怀或许能够给我们的研究与艺术创作以思考。记得好像邓晓芒说过,中国缺少真正的评论家,而艺术的前进是离不开他们的。

还要继续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