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孟子读后感摘抄

孟子读后感摘抄

《孟子》是一本由中华书局著作,18.00元出版的305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子》读后感(一):非天之降才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然也

孟子不愧是孟子 容量太大了

看完了才知道 原来好多我们在用的成语都出自这里 比如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出类拔萃,揠苗助长,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左右逢源,自怨自艾,一曝十寒,以邻为壑,不言而喻,大而化之,茅塞顿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

能记住的宗旨也很清晰:

人性本善

仁义礼智

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 与民同乐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

非天之降才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然也 养心莫善于寡欲

等等 很好的东东

另外 不得不记一下看了以后忍不住想笑的文字

孟子老先生说“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你说说着老头儿是有多么的傲娇~~~~

《孟子》读后感(二):匹夫之怒的价值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匹夫之怒,也应该有价值判断力,避免滥用。

高中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不就是匹夫之怒。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这里面,有义愤,有义勇,该出手时要出手。如果大家都以大勇相互劝慰,那么,或许人间就失去了抵制恶的感性基础。

《孟子》读后感(三):孟子读书笔记(二)

滕文公章句上

第一节:世子去楚、离楚两次见孟子,都对他的话保持怀疑,第二次孟子加强解释,有类比例子佐证说服力好了很多,世子看起来仍旧不清楚内涵的样子

第二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千载至理

第三节:名句“民事不可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词语“为富不仁”的出处。本篇很好,孟子讲政理胜过人事,值得背诵

第四节:名句“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许子这样的人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于人前,孟子下的形容很切骨,“伪”,伪善言行,贻害无穷。

第五节:读后感与文章主题无关,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一句简净至极,要知道现在需要组织起信息差、平等尊重、亲缘关系、原生家庭、东亚家庭等等词汇,花上几百乃至几千字才可以说清楚,而孟子只用了八个字。

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读后感(四):从事功看大丈夫还是从修为看大丈夫?孟子与景春辩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主张以事功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属于纵横家,认为张仪、公孙衍这种让天下诸侯们都害怕的人才是伟岸豪横的男子。

孟子则认为:大丈夫应该以修为来判断,大丈夫有大修为。不做像“妾”那样只知道恭维和顺从的事情,这里,他用妾来指纵横家的行为,他们不过就是通过拍诸侯马匹,进而以武力威胁别人而已。这算什么大丈夫。从确立是大丈夫,都是依靠礼来做到的。所以,真正的大丈夫,是内心有秩序的人。“居天下之广居”,即礼,“立天下之正位”,即仁,“行天下之大道”,即义,以引领天下人向这个方向行走,作为自己的责任。穷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出卖自己的德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哪个观点更让人信服呢?《孟子》里看到的是孟子论述后,没有景春的发言记录,不知是景春未发言,还是本身不记录其他家语。

《孟子》读后感(五):终于读了这本长期向往阅读的书

由于长期受《孟子》零散句段的鼓舞和启迪,导致我读之前对此书期望很高,翻之前便带着崇高的敬仰。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阅读过半,那种敬畏便淡却了下来。整体而言,本书并没有我读《道德经》那么好,就能言善辩而言,李耳固然不如孟轲,更何况《孟子》有强烈的《道德经》没有的使命感;但就玄奥的体验和深刻的思辨而言,李耳便棋高一着,其静心安神之致可能更令我推崇。

孟子对孔子、周公、尧舜赞赏有加,但细读难免有诉诸权威之嫌,假若揭开先哲神圣的外衣,何不也在真实的细节中长着蛛网?孟轲的“舍我其谁”和“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令我对他怒赞不已,可读及“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又令我产生了怀疑。我承认,孟轲反复强调的“仁”,是无任何一丝虚伪的,可“仁者无敌”此句,以及后面把“仁”的命数寄托于“旻天”这种神秘主义内核的不可知物,是否反而有点不合情理?以及,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但有时会让我莫名其妙地想到丘吉尔那句“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此话,而且庄子的比喻和寓言出神入化的运用也许比孟子更绝。

然而无论后世怎么批判,我都能感受到这本著作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我在阅读过程中也刷新了不少对孟子的认知。事实上,部分篇目在我读的时候,竟热泪盈眶。“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种殉道精神值得为一种打破虚无主义的信仰;“虽千万人,吾往矣”,这难道不是我们现今推崇的“最美逆行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点实在是可以点醒无数越长大越蒙昧的成年人,这话实则是在积极地鼓励我们重拾自己的赤子之心;“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这实则打破了常人以为的“义”便是“不讲利益”的偏见;“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这种重点强调“道义”而非“忠”的君臣关系,后世有多少是学到了呢?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对现今依旧有无上的借鉴意义吧?

最后,阅读《孟子》最好需要一点记忆力,在阅读过程中,最好把一些关键的句段深刻地记在脑中。因为本书各部分之间其实存在“互文”关系,前文的空白后文可以找到补充,后文的疑点前文也已有答案。在微信读书里面,不少读者有种“读了后面就忘记前面”的感觉,对语段的解读,往往是自己生造的,殊不知其实完全可以和前文的内容相挂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