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读后感1000字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读后感1000字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是一本由[英] 戴维·霍普金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读后感(一):战争与革命与生物认知的发展都会影响艺术的发展,因为它们是艺术的实体基础

读这本《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时候,我深感战争,生物以及艺术的交错发展和相互推进,虽然书中呈现的是历程,但是,你会深刻的明白,艺术其实与现实并不可剥离的关系,战争与艺术其实是肯定交错影响的,或者,是可以互为起源的,从达达与超现实主义与一战二战出现的时机,并且起源和历程即可看出,无论是资源还是精神,都和归到了一个维度,即精神意义,然后在人类之间相互传递。当然,艺术也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从各个国家与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的贴合度上就可以看出。另外,从书中你会看到,其实这种艺术形式的传递,其实贴合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渠道开枝散叶,但是也同时被不同的哲学原则所推进或者限制,而领袖,则是要更好的把握这种结合和发展的方式,最后,其实又理解了艺术的精神实质以及各种形式的表达区别,应该说,用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凸显了艺术表达的不同类别吧。用作科普,其实已经足够了,如果再深入,可以继续延伸。

另,这本书好在,其实它是用一个维度切进来,然后呈现了很多理论和观点,然后又通过很多内容延伸出去,所以让本书不局限在某一个维度上,应该说,本书结合了多个维度的科普表达,并且给在各个维度上的挖掘提供了基本的风向标,这是我非常赞成和认可的部分。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既有东西可以讲,又不将多重信息和维度一定要整合成一点。

这本《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构思思路以及呈现方式非常好,由于是偏于历史,采用时间线性的方式进行,但是逻辑和理解阐述的也比较清晰,结尾的所述的开放式,给另一种可能性的假设前提提供了开口,我认为,这种形式的写作才是知识理论传输最好的方式。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读后感(二):对与达达与超现实主义作品的记录以及一些简单看法总结

莎拉·卢卡斯《下马饮奶》

杜尚《泉》

马塞尔·杨科《伏尔泰酒馆》 马克斯·恩斯特《圣母怜子》

汉斯·阿尔普《按照机会定律排列的长方形,拼贴》 安德烈·马松《鸟的诞生》《圣诞谈话》汉娜·赫希《资产阶级婚侣——争吵》胡安·米罗《猎人》勒内·玛格丽特《强奸》萨瓦尔多·达利《偏执狂的脸》

达利和布努埃尔合作的电影《一条安达鲁狗》

路易·阿尔贡 安德烈·布勒东

《超现实主义宣言》

早先从高中时期就看到历史书上面关于达达主义的画作,那种震撼感是真实存在的,感觉到一种从未看过有过的感觉出现在身体里面,一种与传统与规整与符合规范的东西背离的感觉。当时就非常想要进一步了解更多的作品,但是没有时间与设备满足我。

过了很久上大二的时候看了陈丹青的有关艺术作品的视频,再一次看见了达达主义的电影,好像是《一条安达鲁狗》的片段,心里在想哇,原来电影可以这么拍配乐可以这么犀利画面可以这么转化可以这么构图。再进一步了解达达主义的视频与作品,杜尚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了,他的很多作品让人摸不着头脑很多画作根本不知所云,那种抽象以及反叛,对美的反叛,要去了解或者起码知道该如何去评价就需要不小的功利,但我被那种东西的宣传效果与表达效果所再次震撼到了。

这里提一个很有趣也很荒诞的东西,就是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对反艺术反美学居然变成了现代的艺术现代的美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杜尚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沮丧的评价说,他用一种挑战精神将自身制作的现成品甩到公众脸上,却只发现公众敬仰其美学之美。一开始要跳出传统艺术与美学的框架,达到一种新的无拘无束的境界,但是最后竟然成为后人的新的框架,是什么造成的呢?战争对与人心的摧残以及使人放弃对于人性美好的向往与希望,挑战传统的束缚等等。

阅读这本书让我明白现代超现实艺术之所以让人看不懂或者我们普通人很难从中体会到美,而大多体会到的是不知所措不知所云以及一种见到怪异事物的恐惧与震惊感觉,据说有人看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会被吓到,那么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作品肯定也会让他吓一大跳,那种超出了规范的作品没有道德约束就如同血液不再被血管所束缚,一切可怕的美好的本质的东西都从原本的表象中直接跳脱出来,不经过美化的直接表现直接进入你的脑海,达达不关注艺术的精致及其艺术手法,在意的是作品的玩世不恭抗拒常规的思想,对!思想才是主题,不是技法不是轮廓不是美的规则而是思想,思想等于一切,而一切思想中反抗现实反抗常规反抗一如既往的思想最为突出!表达的也最为丰富。

从今以后我再看到那种怪异的画作我可能可以耐心一点吧。

此文也以书中的结尾做结尾

达达的开始是重新发现活生生的体验及其可能的乐趣——它的结束是对所有观点的颠覆,它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宇宙(范内哲姆)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读后感(三):个人记录

达达主义是解构的,超现实主义则是重新开始建构

达达:达达反对一切理性,反对一切虚无,一切规则,达达可以是这个,达达可以是那个,达达可以是狗屎。

本书后半部分试图想把达达跟超现实主义混为一谈,但这也更加突出了达达主义内核的“虚无”。所以达达本身就是矛盾的,反对传统反对秩序反对规则,这种追求也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规则。就像你以为达达结束了,但达达本身是无法结束的,它永远不死也是非常ok的,所以达达的矛盾在众多艺术思潮里特别的迷人,越深入越迷人。

从电影来看,《一条安达鲁狗》片头眼睛变瞎可以被认为是对观众视野的隐喻性攻击,而且也可以被进一步看作是对类似影片的剪辑所暗示的电影传统的一次攻击。阉割焦虑的象征性错置。这是达达在电影中的表现。

中后期达达受尼采、兰波影响较大,在一战后达达产生了最为广泛的影响,后现代美国嬉皮士、朋克摇滚乐,都有着明显的达达基因。达达远比情境主义者所希望的神秘得多,达达笨拙的保留,至今都让很多人觉得达达“难以理解”,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特质,避免了达达像超现实主义那样,轻而易举的就被局势同化了。

从艺术角度分析,本书介绍了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曾短暂出现的[新达达],但新达达的作品几乎不存在达达反资产阶级的那副嘴脸,杜尚在自传中也提到说:我特别失望,我很沮丧的,这些用一种挑战精神将自己的作品甩到公众脸上,却发现公众以一种敬仰其美学的角度去“欣赏”。

超现实:某超现实主义艺术先驱名言:我画无法被拍摄的东西,拍摄我所不想画的。

超现实主义相对达达的“反”来说,是以纯粹的心理,通过“手段”来表达潜在的意识和梦境,以摆脱外在控制进行建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动机来自非理性基础)

在二战后超现实主义宣布结束,存在主义则更契精神变化。

超现实主义电影力图使观众忘记电影这一传播媒介的存在,以便“改造意识”。以导演史云梅耶为代表人物,其作品《昆虫物语》、《幸存的生命》都带有非常明显的超现实主义。《昆虫物语》人扮昆虫,用超现实手法展示现实场景,用大脑给人出示画面,但我看完总觉得想象力还差点意思;《幸存的生命》我个人认为好一些,是弗洛伊德、荣格理论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

问:换一个灯泡需要多久?

答:一只鱼

回看一战、二战时期很多艺术形态延传至今还是牛逼。这点也是本书探讨的关键性问题,在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被“引进”中国以来,面对的问题也是我国“艺术家”所要面对的问题,它们所给出的答案,是可以启迪我国艺术发展的“案例”。

总之,艺术在本质上是完全的个人行为。我个人认为,艺术可以是极端个人主义,否则艺术的创新和独特哪里来?但要注意其度,不能为了独特而独特,这样的极端表现则是另一种肤浅,是带有欺骗性意义的平庸。

但人人都能搞艺术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几年肯定是实现了。每个人,都自称艺术家,都巴不得把自己当成符号、景观、IP。过去的艺术,反而更艺术,现在的艺术越激进,反而越保守,搞艺术的,太艺术了。所以咱们前辈说那话啥意思呢,就是你弄了点什么被说成艺术你就完蛋了,你知道吗你完蛋了,快扔掉了它啊。

我这里有一个偏见的,要看谁是不是艺术家,看他朋友圈里是不是一色展览信息就行了。

之前看王彤素描,画面表现力完全已经开始解构传统建构的“艺术大厦”了,属于常看常新。王彤说她小时候,觉得艺术只是一张好素描,走过了一段人生路,才发现艺术就是一张好素描。

艺术,如果不是现代秩序的一环,那它是不是可以关起门自己玩自己的,自己跟自己玩的也挺好的,对吗?当代艺术这个比样,今年给你来个双年展,反正我这一堆,那一堆,不带重样的,你就看吧,就看呗。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读后感(四):【一些摘录】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是欧洲艺术最重要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摹仿自然的理论即使在

中国读者中,知晓率也是非常高的。他的《诗学》是人类第一本戏剧学理论专著,其中自然

也涉及到许多艺术的一般原则。

“作为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

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

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可资证明的是,尽管我们在生活中讨厌看到某些实物

,比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形体和尸体,但当我们观看此类物体的及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

产生一种快感。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最快乐的事。”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这里是自相矛盾的: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充满了互不相关的偶然事件,

没有一个人在一天或者一生中的行动是“完整”的;如果艺术真是“摹仿”了自然,戏剧情

节的完整性就是不可得的。

19世纪末,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艺术潮流发展到高潮,法国自然主义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左

拉就同时利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权威和他的矛盾。左拉要废除戏剧情节整一的原则,他说

“我们毋需去想象一段惊险故事,把它复杂化,以戏剧手段来一场接一场地进行安排,把它

引向一个最终的结局;我们只须在现实生活中取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忠实地记载这个

人或这群人的行动即可”。而他反对戏剧“情节整一性”的理论依据,恰恰就是亚里士多德

的艺术“摹仿说”,他说“全部文学批评,从亚里士多德到布瓦洛,都已提出了这个原则,

即一部作品应该以真实为基础。这种看法鼓舞了我,并给我提供了新的证据。

18世纪的德国戏剧家和思想家莱辛远比自然主义艺术家左拉更机智,他说:艺术“摹仿”自

然当然是不错的,然而人的心灵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啊——艺术摹仿我们的心灵,就是摹仿自

然。“摹仿我们的感情和精神力量的自然”,莱辛以亚里士多德的名义把艺术更为广阔的

空间和许多离经叛道的行为合法化了。

【前言】

达达沉迷于现代生活中的混乱和破碎,超现实主义则更多地以修复为己任,试图创造一个新

的神话,让现代男女重新接触到无意识的力量。

现代派批评家反驳说,无论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者曾认为他们多么反资产阶级,他们只是在帮

着扩展能被资产阶级文化同化进价值体系的经验范畴。在我们的“后现代”文化里,我们太

轻而易举就把自己黑暗的动机和冲动审美化了。

【历史回顾】

达达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对隐藏在许多立体主义作品中的一个观念,“但是形式革新就可

以为艺术提供基本原理”,深感不快。

达达的起源神话围绕诗人和理论家雨果·巴尔1916年2月在苏黎世镜子胡同开的伏尔泰酒馆而

展开。

阿尔普:我们在寻求一种基于基本原则的艺术来治疗时代的疯狂,寻找一种可以在天堂和地狱

之间恢复平衡的事物的新秩序。

杜尚讨厌将视觉艺术与“手工艺”相联系,同时相信思想应该取代人工技巧成为艺术作品的

首要成分。这些想法促使他自1913年起开始选择“现成品”作为艺术客体。

《泉》的被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拒绝,本身就是一种达达行为。

1918,特里斯坦·查拉在《达达》第三期上发表有力宣言:“热爱你的邻居”这一准则是虚

伪的,“了解你自己”虽不切实际但尚可接受,因为它包含敌意,没有怜悯。大屠杀之后我

们不再指望拥有净化的人性。

客观地说,一家艺术品决不为任何人呈现美感。

杜尚随布勒松之后从法国移居美国,他的现成品概念和对大众文化的兴趣与美国人的情感更

为一致,成为波普艺术的参照。

【达达】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可以让他获得达达资格。

达达主义者暗示身份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迁。他们或明或暗地质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

关于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这一观点。

尼采:单词和对应的事物之间有不协调感,语言是已经疲惫的“移动的隐喻大军”。

【超现实主义者】

布勒东1924《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里说,1919的一个夜晚他睡得正香,突然一个短句出

现在他的脑海中,宛若有人“敲打他的窗户”。不久之后,他开始把这种自动出现的素材运

用到诗歌上。并于1920年和苏波一期出版了第一片完全“自动性”的原始超现实主义文本《

磁场》。

自动型以此为原则:写作的速度等于思维的速度。

他们经常从弗洛伊德或是19世纪后期性学专家理查德·冯·克拉夫特·埃宾那里获取文学素

材。

摄影本质上是超现实主义的。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超现实主义位于摄影事业的核心,它

在一个副本世界的创造物之中,是第二层次的现实,虽然较为狭窄,但是比自然观察到的景

象更令人吃惊。

弗洛伊德在1927年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辩称男性恋物癖者关注某一物体或是身体的某一部

分而不是全部,源于俄狄浦斯情结形成时期的特殊时期:男童因见证了母亲被阉割的表象,

无意识中认为母亲缺少阳具,便通过恋物对此焦虑进行缓和。

【政治倾向】

布勒东《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每件事都留待去做,所有的方法肯定值得尝试,只为彻

底根除家庭,国家,宗教观点。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读后感(五):其实是个选择性笔记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Dada and Surrealism

先锋派(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亨利·德·圣西门,19世纪20年代):指代艺术家应当渴求的社会政治立场和审美姿态。

立体主义:旨在震慑或迷惑观众,使得他们重新思考与现实的关系,它们最终还是“自治”的艺术,即为艺术而艺术。(拼贴手法直接导致了照片蒙太奇手段)

未来主义:实验性诗歌,“自由对话”,无意义噪声。(达达更加抽象,也不像未来主义者那样对技术进步充满信心和热忱拥护军事)

达达主义(苏黎世和纽约,法国,德国):国际流动性,强调破裂和新生观念,自相矛盾地代表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混合了肯定和否定的伪神秘主义。

超现实主义(1924年布勒东《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基于某些此前曾受到忽视的联想的超级现实、梦的无所不能、客观公正的思维游戏等信念上”,优先考虑“心灵的自动性……通过书写文字或其他方式”,“摆脱理性施加的所有控制,不作任何美学考虑”。(继承了达达的一个中心原则,即对自我指涉的自治艺术的批评。同样与达达致力于消除艺术所有权和“生活”所有权之间的区别。) 1929年《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标志超现实主义的哲学方向由“内在模式”(侧重精神内容)转向内在王国与外部现实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的辩证关系。 1930年前后出现对物品的崇拜。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并非联合。德国达达后来发展为新即物主义。超现实主义是达达在巴黎的表现形式。放在一起对照是因为两者常常以特别鲜明的方式形成对照,都率先考虑诗歌原则,淡化艺术概念,认可先锋派将生活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愿望。文化精神上都是“国际化”(超现实主义在发展后期为全球化)。根本上它们都是非理性的。 区别:达达大多是无政府主义,不考虑制作一些传统有销路的艺术品(反商业化),将过分的理性主义视为人类的衰退。

达利 1929年至1934年间得到安德烈·布勒东的全力支持,此后两人关系变得相当冷淡。达利公然藐视超现实主义的所有意识形态;且随着1930s的推进,他既拥护君主制又支持法西斯观点。他还天生媚俗,对新艺术运动过度的奢华装饰也十分着迷。他一开始就是反美学的。所有的行为都是刻意的,奥威尔曾评论达利“像跳蚤一样地反社会”,其作品是“病态的、让人厌恶的”。达利的公共形象最吻合达达急躁易怒的标准。

杜尚 通过杂志和神秘照片,还有贫乏的作品展览,形成了杜尚的神话。 《泉》的斥责的反驳:“他选择了它。他挑选了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使它的使用意义在新的名称和视角下消失了---并为那件物品创造了一个新的想法。”

艺术和反艺术

诗学 德国和瑞士达达的诗歌回归“字词的魔力”(雨果·巴尔),传达出为事物寻找新名称或发现新字词的神秘欲望。暗合尼采观点,在单词与对应事物之间会产生不搭配的感觉,并将语言视作已经疲惫的“移动的隐喻大军”。 法国达达同样致力于非理性的表达,但更加遵从语意的传统。 超现实主义对意象的态度基于相互冲突的现实集合的原则。 安德烈·布勒东《疯狂的爱》(1937)提出了“痉挛美”,认为它与一种生理痉挛相类似,伴随着强烈的情欲涌动。他定义了三种痉挛美:“隐藏的性欲”,以生机勃勃同死气沉沉的相互融合为特征(珊瑚);“固定的爆发”,产生于运动向静止的转化和“奇异的间接推测”(因为一些表面看来装模作样的用语或物体的奇妙相遇而产生的)

现成品 超现实主义目的在于瓦解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含蓄地承认艺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质疑。相反,超现实主义物品无论产生多么大的变化,还是遵从了艺术惯例,实现了一种新的经验性的功能。

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刻意强调电影的物质本性并且思考该如何强迫电影观众理解这一事实。总体达达内部存在分歧,苏黎世电影人更抽象倾向。 叙事元素和对演员情感的强调都积极地要求观众在心理上参与进来,尽管观众经常被混乱或吓人的画面或快速闪动的蒙太奇剪辑搞得心烦意乱。布努艾尔受巴斯特基顿和先锋派先行者的影响。 《一条安达鲁狗》片头的眼睛变瞎可以被认为是对观众视野的隐喻性攻击,而且也可以被进一步看作是对类似影片的剪辑所暗示的电影传统的一次攻击。阉割焦虑的象征性错置。(琳达·威廉斯)

超现实主义电影力图使观众忘记电影这一传播媒介的存在以便“改造意识”。从电影史角度看,达达电影遗留下来的是一种先锋派传统或“地下”传统。这一传统最终被斯坦·布拉克哈格和安迪·沃霍尔运用在1950s,1960s的实验电影中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超现实主义电影影响主流电影。代表人物有杨·史云梅耶(捷克斯洛伐克),大卫·林奇。 评价:超现实主义对于欲望的崇拜(视觉技术提供表现形式)已被市场体系利用去迎合资本主义消费主义思想的“虚假满意”。某种意义上,这使我们又回到了前言中提到的问题,即我们没有能力与超现实主义审美观产生真正的距离。

“我是谁?”对身份的质疑,对意识本性的质疑,或是对灵肉关系的质疑构成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基础,同时也是这两者产生分歧的基础。

①达达,超现实主义选择相对主义立场,受到尼采(德),兰波(法)的影响,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动机来自非理性基础。②感知到人类已不可改变地把自己的命运扔进了机械化,提出“人即机器”,反人文主义。③运用神秘主义和炼金术的思想模式反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灵肉二元论。超现实主义者赞同卡尔·荣格《心理学与炼金术》的观点:虽然基督教强调从原罪中获得救赎,但这却暗示了对肉体的怀疑,神秘主义者将炼金寓言用作评论基督教的一种方式,强调精神和物质的调和可以通过男性本质和女性本质在两性本质中的结合来实现。④以身体体验的禁忌话题表达对传统道德标准的唾弃态度。(身体和色情)超现实主义表现女性身体时大都公开赞美,这符合他们的异性恋冲动(含有偏好深厚的男性气质和同性恋厌恶,布勒东),他们笔下的身体经常破裂成片,但大多是欢愉或引发欢愉的痛楚而非创伤。 补充弗洛伊德的恋物情结。192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