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杀死自己》读后感100字

《杀死自己》读后感100字

《杀死自己》是一本由[英] 朱利安·西蒙斯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死自己》读后感(一):无感的一本。

一言概括之,主人公就是一个谨慎的傻逼。

幸运的是,他最后竟因为精神问题没有被受审。

其实他这不能算精神失常啊,他是有计划的在杀人。

书挺薄的,所以看起来不心急。

故事写的挺好,但也没有封面吹的那么好。

《杀死自己》读后感(二):名气大于才气

书名很棒,封面很棒。作者据说也很棒。但是推理在哪?午夜文库是做推理小说的,可不是推理小说作家写的都叫推理小说。就好比不是西餐师做的都是西餐一样。你如果想看推理,那这书是两颗星,你如果只想看本小说,那就是四颗星。综上,三颗星。

《杀死自己》读后感(三):不得不承认 我喜欢上琼这个角色了

事实上整部小说中 琼的个性是最琢磨不定的,即使主角自己也没有猜透她的心态,或者说她可能根本就没有性格,她只是想有个男人,然后给他做饭,听他讲愚蠢的故事,相信他是什么间谍。第一次看琼相信主角那个蛋疼的故事的时候我感觉这个女人很弱智,但是转念一想她恐怕是看似最普通,却又最难找到的完美太太了。

她所做的就是不断的信任主角,并不是她不能拆穿这个愚蠢的谎言,她只是在相信,相信自己男人所说的一切,甚至到死都相信这男主人公。我相信 很少有人可以找到这么信任丈夫的妻子。

《杀死自己》读后感(四):杀死自己这件小小事情

相比起朱利安•西蒙斯的故事,我倒更想看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评论真面目。

不过虽然用到的元素很朴素,但这个故事讲的的确确讲的很顺溜,这大概就是所谓顶级“评论家”应该具备的功力——如果你们实在都达不到我的要求,那么我干脆示范来看。

窃以为这个故事的看点在于反向伸延。一个合理而严谨的小误解导致一幕大戏的败亡,而这大戏里凶杀色情双重身份这些好莱坞元素基本不缺,最终扣到看上去令人费解的题目之上——“杀死自己”与“自杀”的区别终究还是不小。

失去身份在纯文学故事里常常被写得沉重如山,而在童话里又轻忽地像打嗝,在这本书里,作者为这件事情找到了推理的趣味。一个成功的身份操控者并不等同于一个成功的罪犯,你分身完美,合并亦完美,但仅因为追寻幻影者的执著就落入了窘境。你的阴谋未曾败露,却仍然要自己买单,这不能不令人想起死囚悖论类的小故事。相信每个推理小说爱好者都乐于看到这种纠结的简单发生。

这是一个很接近推理小说本来面貌的小故事,它教导我们:杀死自己这件小小事情交给警察和倒霉头就好,莫要亲自出马。

《杀死自己》读后感(五):何为“杀死自己”

读此书前,最感兴趣的就是书名“杀死自己”。人为何杀死自己,又如何杀死自己,这和自杀有区别吗?朱利安·西蒙斯的名字,以前曾在一些作品的推荐栏中读到过,不过他自己的作品,这还是第一次接触。

书一上来,第一句话就有点让人费解“最终阿瑟·布朗约翰杀了他自己,但起初他决定要杀死的是他的妻子,他是在易森比·梅隆遇到帕特里西亚·帕克那天作出的这个决定”。布朗约翰和“梅隆少校”是什么关系?为何梅隆遇到了某人,阿瑟就做出了决定呢?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些答案自然也就得到解决:梅隆其实就是阿瑟的“另一面”。而当他最终对自己的妻子忍无可忍时,便决定以这个虚拟身份“杀死”妻子,然后彻底回归抹去这个身份。计划执行称不上天衣无缝,但也颇为凑效。警方始终没有识破他的计谋,然而阴差阳错,却让他背负了杀害“梅隆少校”的罪名,于是他“杀死了自己”。全书篇幅不长,但叙事结构颇为完整。以犯罪者为视角展开的叙述,对主人公微妙心理的细腻描绘,以及结局的出人意料和黑色幽默,但是给作品增色之处。

读罢全书,不禁再次寻思书名涵义。何为“杀死自己”?表面上,这自然指阿瑟被警方认为“谋杀梅隆少校”的罪名,然而细细品味下,还有另一层意义在其中。阿瑟在生活中是个逆来顺受,胆怯坚忍的人,对专横的妻子百般忍让,但心中的怨毒也随之与日俱增。他把自己生活的失败归咎于自己的妻子,认为是她的吝啬、蛮横、颐指气使,害得自己一事无成。为此,他不惜塑造另一个人格身份“梅隆少校”来宣泄压抑的欲望,甚至另行组织一个家庭来满足自己。而当这一切都因为财务危机岌岌可危,他便下定决心杀死妻子,去除这个他生活中的“障碍”。然而,杀死妻子之后,他的生活真的如他所愿回到正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其实并没有“自己的生活”:妻子死后,原先的中产阶级社区和住房让他感到憋屈和格格不入;他原先的那些兴趣如模型赛车和发明,也失去了吸引力,似乎原先这些兴趣就只是为了对抗妻子而产生的;他没有朋友,也难以融入社会,想要躲进心目中“世外桃源”的愿望也是事与愿违;甚至连“梅隆少校”这个曾经让他无比满足的身份,也失去了光彩……说到底,扼杀他的自我的,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他自己。因此,即使妻子不在了,他却依然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而是生活在空虚、焦虑、失望、寂寞之中无法自拔。即使最后警察没有找到他,他的悲剧也是注定的。

这个故事对我们又有何意味?也许,在阿瑟的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自己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情绪。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走到双重身份,阴谋杀妻这一步,但许多人恐怕多少会有“如果……我的生活就会不同”的想法。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说:“每个人都曾这样幻想过,都觉得别处才有最完美的生活”。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是对自身责任的逃避而已。生活并不在别处,而只在这里。也唯有做真正的自己,才能够领略生活的真谛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