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佛像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佛像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佛像的历史》是一本由梁思成 著 / 林洙 编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像的历史》读后感(一):疑似伪书

在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错别字颇多。

在描述佛教造像历史,叙述历史背景时候,大段引用史籍,并且是不加引号,不加注释的引用。同时也未作翻译处理,导致人称混乱,让人一头雾水。

排版也颇失水准,文字当紧凑不紧凑,图片排练也是,导致书页中间多有无谓的留白并且文字断裂。

《佛像的历史》读后感(二):泥石知音

在山西时,泥塑之精彩自然引人注目再三,今从专家的口吻中了解到它的渊源流传,开卷有益:乃知阅历仍属有限,设想当日如果乍见一二唐宋佳构,无疑将带来更强的吸引力,此其一;乃知清净与庄严的营造用心,千古如一,未因时空而变化,假如徒见形象之精彩,未省神韵之所在,未可言泥石知音也,此其二;前辈智者的幸福观,其实已经暗寓在泥胎石雕中了。

《佛像的历史》读后感(三):艺之美,识之趣

感谢林沫先生能促成此书出版,较之三联版的雕塑史更具可读性和思考品鉴的空间。

至于本书的语言嘛,在梁先生一生所记之美面前也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想来也就是百年之事,如书赠页中那尊古佛,多少精美绝伦的造像或已不存于世了。

凡事先知其趣,才可明其道。懂了这份艺术的可贵,才能更好的去思考和探索。思“梁陈方案”于今,不能不表示有些遗憾。

林沫先生的结文也是颇具意味的文段。

本人虽不是建筑专业出身,但建筑雕塑与人生活不可细分,能识其中之趣倒也算是件幸事。在此希望能推荐这本好书于各位同道之人。

《佛像的历史》读后感(四):未成之作

这其实是梁思成,梁公,一本未完成的书,原是梁公想写中国雕塑史的一部分,因种种挫折,后梁公不幸病逝,终无写成。

后来梁公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将留下文稿整理成册,编成这佛像的历史

此书基本上是功能性的,基本就雕塑谈雕塑,牵连伴随雕塑的历史。更多是记录雕塑地点形态年代,而且也无后人续写,单凭梁公剩存的书稿,略显单薄,幸而此书图片甚多,看图解字,倒不至于生硬难读。

看完倒想想亲自走走梁公的考察旅程,虽知现保存的比梁公当时更稀少了,但想往后可能连看也无得看,所以还是非去不可以,感受各个年代遗留下来的艺术之美工。对于我人生想必大为开怀。

《佛像的历史》读后感(五):在中国“雕塑的历史”几乎可以等同于“佛像的历史”

佛教大抵是世界几大宗教中树立雕像最多的。其实佛教是不主张偶像崇拜的。释迦牟尼更是反对偶像崇拜。但不知为何,世界上信仰佛教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例外都造了很多佛像。梁思成的《佛像的历史》推测说,大概是受了古希腊的影响,公元一世纪,佛的造像日益昌盛了起来。

古代中国是个不重视雕刻雕像的国度,美术创作是二次元的,历史上留下很多赫赫有名的画家,但雕刻家都默默无闻,一个都叫不出来。历史好玩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造像的昌盛,倒给中国留下了很多雕刻作品。梁思成本来要写《中国雕塑史》,结果发现,“雕塑的历史”几乎可以等同于“佛像的历史”。

而佛像又大都存在于寺庙和石窟中。梁思成的这本书就是带领大家领略各个时期佛像的雕刻之美。

且看梁思成写云冈石窟佛造像的文字:

“佛容修長,衣褶質實而流暢,弱者質樸莊嚴,佳者含笑超麈,美有余韻,氣魄純厚,精神栩栩,感人以超人的定、超神的動。藝術之最高成績,薈萃於一痕一紋之間,任何刀削雕琢,平暢流麗,全不帶煙火氣。”

文字如此优美,充满诗意!真让人迫不及待想前去造访。

令人遗憾的是,整理梁思成该书的林洙写道,书中配的四百余幅佛像照片,很多佛像已经不复存在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