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与意志》读后感精选

《爱与意志》读后感精选

《爱与意志》是一本由罗洛·梅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83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意志》读后感(一):帮助认清自己的自卑和焦虑

去年寒假在家的时候看的,当时自己也处在一个心理波动期,自卑了自己,灰暗了世界,找不到任何的理由来劝服自己,也找不到任何的动力来激励自己,后来通过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被焦虑蒙蔽了双眼。通过自我整理以及同学朋友的帮助,也渐渐的恢复了往日的心态,也是因为这本书,记住了罗洛梅,也开始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感兴趣了。

书的内容比较的好懂,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不像最近看完的《创造的勇气》。很多时候能发现书中描写的就是那个混乱自卑的自己,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认识了自己,当然也不见得百分之百的试用,毕竟每个人在看书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总之,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对于迷茫自卑焦虑的人来说。

《爱与意志》读后感(二):生手的天真

生手的天真,不如说成生手的无知。

这些天来杭州入冬,阴冷,寒气渐渐入骨。在路途中与一块裸露的黝黑石头相遇,两相对峙时我想,这块石头在猎猎北风的侵袭中一点一滴被风干,是不是也能感到干裂的疼,以及漂零在世的萧索呢?

所能确定的是一切有生命之物,尤其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都能够拥有这样的情感体验。而体验感的强度是不是与生命意志强度直接相关?罗•洛梅在其著作中直接提出了原始生命力的概念,这是一个兼具着天使与魔鬼的自然本能。从远古酒神狂欢节拉近至日常事件,它无处不在。记得小时候经历搬迁,有天晚上即将在新屋的床榻上入眠,心头突然涌上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哀愁。回想起来,这样的一种哀愁似有某种恒远感。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发觉身边的人或多或少也存有着这样的情愫,这儿将之统称为悲情。

常常觉得生活就像在一间小黑屋中行走,我不知道小黑屋里都有些什么,是豺狼虎豹还是肉眼无法看见的隐形天使,还是压根空无一物。我能感知到这间小屋中,有人与我一道体历着这黑暗,但我看不清这些同行者的脸——当然,我也看不清我自己的脸。

就在刚才,这个世界分崩离析了。你发现一块石头居然是没有缝隙的,你看见了陌生女人一排布满褶皱的脚趾头,还有那根在阳光下闪烁不停的骨头...这个你原来所以为再熟悉不过的世界突然变换了另一张面孔。你的认知体系无法识别现在的这张面孔以及在这转换之时"观众"们发出的一连串意义不明的笑。这个世界把你间离开了,它抛下了你重新变回它自己。悲情袭来,而铁石心肠的时间仍继续前行。

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寻找着能够将这间小黑屋子照亮通透的光,那个能够照亮这间小屋的灯,它的开关被安在何处?有人开始谈论起存在的意义来,争辩之声嘈杂,那个否定这个,这个怀疑那个,各种流派众说纷纭或是自说自话。

行路人似乎注定不能够过早知道真相,就像一个人若是醒得太早,梦就不能称其为梦。但仍有少数大智者参透了人生玄妙,通达解脱了或者脚崴了一步发疯了。余下的就是我们这些仍在黑暗中沉沦的大多数,也算是挺不幸地陷入了悖谬的漩涡:一方面,平庸的我们无能亦无权得知真相。因此各种形式的慰藉,诸如期待,希望(加缪将之称为:对死亡的躲闪)等就作为一个必需品合情合理地存在着,否则人活着无异于荒原困兽;而另一方面,无法认识到的事物迟早会刹出,将搭建好的慰藉又全部取消,就像在刚才,你发现一块石头居然是没有缝隙的,你看见了陌生女人一排布满褶皱的脚趾头,还有那根在阳光下闪烁不停的骨头,这个世界分崩离析了...悲情向你袭来,而这个世界并不会同样感觉如此。问题似乎有些难解了。

反而思之,我们又为什么会能感知到这黑暗,并且害怕。悲情为什么会那么轻而易举地裹挟住我们?我们又为什么执着于追问存在的意义?我想恐怕也就是因为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所谓“自为的存在”,对这个“我”进行趋利避害与保护。而需求满足的受挫经验,致使潜藏的魔鬼天使兼备的原始生命力苏醒,经过自我意识的识别,传递来被间离开的悲情感,从而开始追问“我”为什么要活着。我觉得,追问存在的意义,不如去追问我们为什么会去追问存在的意义,即自我意识的意义。

一个月前刚看完《悲剧的诞生》,被撕裂的俄耳甫斯,个体生成的痛苦。而在个体化原理崩溃之神狄奥尼索斯的狂欢节上,界限与边框完全消失,万物亲密无隙浑然为一体。通过酒神那强大的去个体化之力,我们与混沌的太一融为一体。空气中充溢着欢会的震颤,大地流出奶和蜜,平日里凶残成性的野兽此刻也口衔馨香的花朵驯良地前来示好。位于审美世界中的尼采对自我意识的命题采取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作为对自在之物的某种亵渎。必将重降滔天洪水让一切复归安宁。而基督教原罪亚当夏娃的堕落,佛教“我执”一说,或许可能具体语义不同,但多少都都对人的自我意识采取了较为否定的态度。

但尼采并没有同时否定那大自然的馈赠,原始生命力。爱是一种特殊的原始生命力,柏拉图认为其是回归本源的欲望。献身,给一项志业,一个师傅和一群人。在我自己的眼里,自我意识的意义在于引导整合原始生命力,给原始生命力命名的同时,以自己的独特性向着爱欲延伸和敞开,与我们所属之物相结合,与我们的可能性结合,与我们世界中其他人的重要性结合。人是知道“正因如此”所以才要活下去。

“心是怎么来的/一个人要区别于另一个人/一个人想区别于所有人/一个人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人在爱,想不死......”

《爱与意志》读后感(三):在寒风凛冽的世界中秉持爱的意志

爱欲是生命中最深挚的本能,它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因此一个个体的创造力本质上就是在现实世界里实现自己爱欲的能力,然而,尽管实现自己的爱欲,是每一个个体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愿望,但是一个人真的要在现实世界里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愿望却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因为,每一个个体生命从肉体上看都是如此的脆弱,而它们的生存又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所以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他们为了获取资源而在那里不断地相互争斗和撕杀,在一个文明程度越低的生存环境里,这种相互伤害也就越甚,最后大家都被弄得遍体鳞伤。这种创伤挫折了个体爱的意志,使他渐渐地失去了和世间万物之间的同一感,失去了内心深处对自己存在的喜悦,失去了实现爱欲的希望和信心。他开始躲在一个阴郁的个人化世界里,默默地舔着自己的伤口,为了害怕伤口的扩大,不断地加厚着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壁垒。

我们要接受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一个个体越是抱着一种真诚的爱意去投入创造活动,也就越有可能遭受挫伤。因为爱就是将心灵中最深、最纯、最软和最细的东西涌现出来去遭遇最为坚硬的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稍有“闪失”,就会受到重创。而且,一种创造性活动所开出的意义境域,总是需要其他心灵的共同参与,但人心是世界上最变化莫测和难以驾驭的东西。对于这一点,可能一生都处在创造和召唤中的拿破仑体会得最深了,他说:“崇高和滑稽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一个创造者所发出的真诚呼唤,一旦得不到回应,或者只是得到一阵笑声的时候,他就从崇高跌入了滑稽之中;正是在这种旁观者觉得非常轻松可笑的情景中,一种严肃的创造意志受到了最沉重的挫伤。所以,我们看到,正是出于对这种创伤的畏惧,许多的个体都开始逃避创造,逃避在现实世界里继续保持如此艰难和沉重的实现爱欲的意志。

一个社会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它对善与恶的界定中反映出来,然而我们身处在一个破碎的语境之中,“善”已经失去了它的感召力,“恶”也变得幽暗不明。心灵从本源上总是向善的,因为只有善,才能将爱欲导向存在,恶只能导致毁灭和虚无。每一个个体,不管他有没有受过教育,总是在有意无意地探索着这么一条涌向存在的道路,因而每一个时代的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激发他周围人群竞相模仿的榜样的力量。所以当“善”失去感召力的时候,首先需要反省的就是“善的理念”本身。

我们的语境对诸多概念总是语焉不详,支支吾吾,在现有的“善的理念”中,包含着不将人的自身发展作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工具,包含着种种对作为生命本真力量的爱欲的惊恐、忌讳和压抑。在这种“善的理念”的引导下,人们在寒风凛冽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实现爱欲的意志和生存能力的时候,他们无可奈何地去躲避这种“善”,而转向了“恶”。假如我们想要扭转这种状况,想要将青年一代的生命力导向善,而不是任其流向恶,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不断洗涤蒙在爱与善的理念上的陈旧和过时的情结、庸陋和伪善的成份以及种种隐蔽的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恢复爱与善的本真的光辉。

一个创造者的善良意志绝不是消极软弱的。一个创造者的爱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能使一切邪恶意志在它面前战栗;一个创造者的爱好比浓烈的火焰,能将分崩离析的自私意志融为一体;一个创造者的爱又像一泓纯净的泉水,它毫无偏执和粘连,清澈透明,随物赋形。而这种雄浑、厚重和深长的爱的意志,又不是仅仅在内在修养中就可以成就的,它只有涌向现实,只有在和种种虚伪意志、卑贱意志和恶毒意志的正面遭遇和交锋中,才能获得自己茁壮成长的丰富的养料。

爱是个体的一种深刻的信仰,他相信自己生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善的意志来解决,他相信善有力量战胜一切的恶,他相信只有始终保持和宇宙万物之间的同一感,自己的生命才可能是高尚的和有价值的。正是这种信仰使一个个体在现实世界中不管遇到多么深重的灾难,不管遭受多么巨大的委屈和侮辱——不是出于任何外在的目的,而仅仅出于对生命本质的觉悟——依然能够百折不挠地保持着仁爱的意志。这种意志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的求道之志,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志。

对一个创造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坚定不移地保持这种实现自身本真爱欲的意志更重要的了。因为,只有这种爱的意志,才能使他透过纷乱的观念达到真实的存在,才能使他真正去关切和洞察其他心灵的内在体验,从而在人人认为“只能如此”的平庸现实中去发现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也只有这种爱的意志,才能使他在渴望融合到一种更高存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撑破和重塑自己原有人格的勇气和力量。

以脆弱的生命在险恶的世界里开辟生存之路,是一个无比艰辛的重任。我们在现实中筹划的任何事业随时可能被命运之手扯断和摧毁,我们向世界迈出的每一小步都可能引起灾祸,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伤害和侮辱。但是,只要想到,我们所走的这条艰难的道路,是生命的必由之路;只要想到,所有的生命跟我们一样都在走着这条路;只要想到,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圣贤和英雄在奋力开辟这条道路时,给我们作出的激动人心的榜样;只要想到,一种深长、厚重的爱的意志能够将现实世界里的一切不幸和苦难,都转化成心灵成长的养料,从而在任何贫瘠和险恶的生存处境中都能涌现出最为丰厚的存在境域,从中酣饮最新最浓的生命浆泉,那么,任凭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波浪滔天,我们总是可以坦然地拥有一份内心深处的永恒的镇静和安宁。

艾略特说:“每一代人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创造使命,都将死于荒野!” 我们当下的世界,风诡云谲,旧的理想已经褪色了,新的理想正在喷薄欲出。当他者随波逐流浑浑噩噩不知灵魂如何安放之际,你是否愿意搅浑太平的水池,被怀疑,被嘲讽,被视为别有用心或精神错乱;前路漫漫,连你自己心里也不很清楚这是一条什么模样的道路,你能否以一种深厚的爱意背负起将要受伤和闯祸的悲哀,在寒风凛冽的世界中秉持爱的意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