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摘抄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摘抄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是一本由李泽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8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一):哲学体系一定要建立

写的很硬,简略却不失深刻展开。我以为天人合一是比较早的事,没想到汉朝才被确立,这个天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与西方的上帝不同,中国哲学的基本是人的哲学,人也能影响上天,脱离了上帝的绝对决定论。 魏晋引入佛学,是对于儒学的一种补充,儒学一直强调集体人格,庄学却强调个人的自由,直到宋儒终于发展出了外在之理与个人的道德自律的理学,可是理学只谈个人心性,于外事无补,造成了宋之后的衰败。 清朝发展了经世致用之学,是对于外王方面的补充,可是对于近代的思潮始终不能突破,只有无奈的挣扎。 总得来说中国思想讲究实践理性和人生审美,讲究从实际的人生发现真理和乐趣,优点是不沉迷宗教,缺点是缺乏抽象的思辨,所以要吸收现代西方思潮,西体中用,对于朴素的哲学加以改造,成为真正完备的哲学体系。 顺带一提。李看不上猫的某些方面,实际上提倡法家是大势所趋,知识分子也不能避免。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二):不要走到理论的异化

1.李泽厚的《内容提要》可以算作是中国的“三大哲学提纲”了。 2.西方的哲学史确实存在“二律背反”,但孔子并没有走向理论的异化。理论追求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活得更明白、更好。而不是变成理论的奴隶。因此,自孔子以来的“实践理性”便是这个道理,没有走到异化的道路去。所以,虽然引入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对的,但不必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去评价。 3.孔子的学说,内化于孟,外化于荀。 (1)我没有看到李所说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2)逆于时代大潮的“破落户”,都似“丧家之犬”(没有贬义)。 (3)最可怕的是将生物性的东西政治化,社会达尔文主义便是这样。 (4)礼要有所依靠,将道德规范变成制度约束。 (5)孟子的“养气”,开启了将实践变成了神秘主义的先河。 4.墨家的空想在于“节用”,与儒家的“大同”空想不同。 5.辩证法源于实用,源于兵家。 (1)老子的辩证法不是自然辩证法,而是政治辩证法。 (2)兵家与老子相近,从最坏的地方考虑,站在最弱的地方,辨证法也是这样。 6.庄子是最早反异化的思想家,在于形而上,更近于“道”。儒家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价值,庄学从摆脱人际关系中寻求个体价值。 7.禅宗的三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8.“应当”(人世伦常)=“必然”(宇宙规律)。儒学更重要的不是“格物致知”,而是“经世致用”。 9.是审美而非宗教,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三):当千年的历史积淀成你的一言一行,当无数的哲思幻化为你的一颦一笑

2022年拜读李老先生的《美的历程》,感觉李先生特别善于提纲挈领,而且能化繁为简,像我这种非文学类学生也能懂个大概。读完自己就飘飘然,认为可以挑战《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了,就拿起来读,结果有点尴尬了。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理解以前只停留在知道孔子,孟子,老庄,这些名家的名字,和仅在语文课本出现过的文章,所以书里再怎么对我细心讲解,我也看的有些吃力,阅读此书的一年半中,也算经历了重重困难(比如说一直卡在孔子第一章进行不下去,把这本书戏称为《孔子》)不知不觉间,也明白了许多,在最后中国的智慧章节,豁然开朗。原来,研究中国人社会-心理的结构和变化,以及如何主动改造一直是李先生的主题。

李老师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以见林不见树的方式带我了解了一番先人的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为“仁”,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产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求实用理性,导致其高度的包容度和与小农经济和封建社会的高匹配度,得以长期保留成为中国社会-心理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墨家的小生产劳动者角度和思想,最后融合进入儒家;孙老韩为儒家提供了辩证的体系,产生了法家,是“外王”的主要来源,对于治国和现代社会仍具有意义;荀子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关键人物,吸收了诸子百家,强调外届约束,“外王”的脉络之一,易经中庸也和荀子放在一起说了,但是实话说这部分我理解的很有限,大体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思想,主要是董仲舒提出的宇宙论,将儒学外在包装了阴阳的理论,放进了统一的宇宙图式中,使国人容易从系统把握事物,例如中医的发展就离不开这种思想;庄玄禅宗的发展脉络更多上是一种审美意义,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的美学基础,因为儒家的影响没进入弃世的幻灭和狂热的崇拜,但是其观点——强调超然物外,追求瞬间的的永恒让中国美学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宋明理学由张载等人的建立,到朱熹使之成熟,最后王阳明的心学让其从“性,理”本身的感性来源与先验真理的矛盾中走向瓦解,有趣的是,作者没有完全否定它,而是肯定其的“内圣”意义。最后几章的总结更是高屋建瓴地给予总结,李先生以经世观念为核心,分为发展伦理学“内圣”路线,例如孔孟陆王或者孔孟程朱;另一条是讲究事功的“外王”路线,诸子百家经荀子纳入儒学,后有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等事功显赫的名相的继承,在陈亮叶适这里成为反理学的理论,最后促进了康梁乃至五四救国运动和思潮的形成。外王的线索虽不如内圣明晰,但它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这里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正是这些先哲们不断地思想革新,最后塑造了中国人的独特的社会-心理。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思想像被解剖刀层层拆解,原来“引以为傲”写在文章里的所谓独特人生感悟有着或儒家或老庄思想深深的烙印,只不过自己不曾溯源,不曾了解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比如说在病房老师用十分通俗的在内行人看来毫无逻辑的类比来给患者讲解疾病,其实就有一些董仲舒的宇宙图式的意思,用系统的简单的去总结各种事物,再比如中国人为什么重家庭感情,为什么没有统一宗教,为什么在近代发展的步履维艰,都和社会-心理模式有关。

社会-心理模式是一个客观概念,这要求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是必须的了。尤其是在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社会性质极大改变的今天,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思想,怎么改进自己的思想?李先生只是给了我们提示,他主张西体中用,可是具体又该怎么做呢?李先生仙逝,他把这些问题抛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给我们寄予厚望,可我们又在干什么呢?几十年来,我们都只专注于利己,整个社会都浮躁了,一些我们以前引以为傲的“内圣”品质都失去了,更别提本就不够被强调的“外王”精神了。像李先生这种杰出的学者,思考者,是我们需要的,学习的。

作为一个华夏文明中的一员,可以说是非常幸运,有无数璀璨的星辰在我们的脑海中闪烁,一举一动,一字一句都蕴藏着上下五千年。那么,我们的文明怎样延续?前路漫漫,让我们携手砥砺前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