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读后感摘抄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读后感摘抄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是一本由葛兆光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8.00,页数:11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读后感(一):必须满分啊

葛先生的这本书根本就是一个神作啊。说葛先生目前中国思想史领域的佼佼者完全不为过啊!可以说看完了这本书完全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自己之前隐隐约约的那种朦胧疑惑给出了一个清晰地解答。能写出此书来,没有一定的功底完全是办不到的。当然,对于中国思想史的书不仅仅只有这一本,其中的观点也未必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关于思想的解答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是能够对中国的思想史做出如此解剖,也是难能可贵了!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读后感(二):在中国,自由主义为何难入庙堂?

洛阳在十一世纪六七十年代,涌现出一批理学先驱人物,这些人物和汴梁(宋中央政权)的关系,颇像现在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在形式上,他们都表现出一种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分离趋向。

但是所不同的是,理学,最终备受推崇,对宋乃至以后的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当今的自由主义思潮,则始终处于当今中国思想主流之外,难入庙堂。

有人说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政治的压力,其实这也不完全正确,根据葛兆光“理论支援说”,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理学,可以得到《大学》《中庸》等经典的支撑,而自由主义则没有相应的典籍来支撑。

而重建一种知识与思想的权威,在中国常常需要来自历史深处的支援系统,没有历史渊源的支持,没有经典文本的证明,特别是,如果没有来自儒家经典的证明,这个理论的合理性就将受到无边的怀疑。(《中国思想史》,葛兆光,p116)

我想,这也许就是自由主义始终处于边缘的主要原因吧。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读后感(三):个人的思想史建构

连滚带爬前后拖拉半月有余粗读一通。《导论》构建的理论在一二卷里并没有完全展开,觉一二卷写法亦有变化。其中述先民时空观念、诸子争论三题、玄学禅宗之盛衰、理学心学之消长、小学转向与晚清思想裂变几节震动收获最大。以全书观之,并非完整细致刻画了思想史的轮廓与脉络,而是有选择的呈现,正如葛所言,写法本身亦是思想的一环,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构。揣摩葛之“重构”背后的深长意味乃读书中一大乐趣,如葛对禅宗悟得透彻,却似乎对理学怀有理解之同情。每见此类段落,辄有借浇块垒之痛快。葛之重构视角在“小传统”。颇疑人多误解其意为民间思想,并与精英思想相对,但葛意乃指一时期社会生活中大众日用而不觉的主要思想背景,譬之照片,则“小传统”即焦点赖以凸显的背景色,虽非主调,乃是一副完整画面不可或缺之处。

就功力而言,葛以文献学出身,传统史料自不必说,新出土的文献文物与西方日本的思想史研究状况也业臻稔熟,随手拈来。如以图像证史,以类书编目证思想边界等,值得向此中学习。 但就阅读体验来说,多有病其琐碎欧化难以卒读者,此自不必为作者讳。又有斥其描写纠缠,充斥无谓之文学性者,此正一人风格展露处,自不必人人同辙。 数年之后,对此书认识当更深刻于今。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读后感(四):盛唐绽放于心底

梳理的很详尽 解除了原来的好多困惑

时代区分很有趣 上古 春秋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明 明清 因为是思想史各个分段之间不免交叠

按照书的来看挺有意思的一点 上古发现宇宙秩序 春秋表达宇宙秩序 后代所做的无外乎从春秋宇宙观中去诠释对自己有用的观点 这个是国家意识形态方面

道教的宗教化竟然包涵与佛教的相爱相杀 不管是落风还是追击 佛教最终还是败给本土价值观 不可避免的汉化 最终三教合流 佛教向禅宗发展理论彻底颓败 中国人利用佛教术语譬喻结合自身价值取向发展出了禅宗的实践意义 九世纪左右已经不再需要西来的新理论 这个是宗教信仰层面

宋朝为适用于社会分崩现实下 朱熹把道德规范引入民众生活中 政府通过祭祀合法性引导民众 士绅作为社会既得利益者介入国家和民众之间进行调节工作 两者共同推进社会文明建设 这个是社会舆论权利方面

在国家意识形态的规范下 宗教信仰撬动人心的畏惧强迫个人向善向国家意识形态靠近 社会舆论权利在国家和既得利益群体手中 他们掌握知识、权利民众为了个人发展不可避免的依附群体 国家和个人自由度总呈反向 当然 过度的自由未必是好的

葛老师提出盛唐思想“不深刻” 如果从人性角度 这个时代是否更像人性的狂欢 近乎“兽性”的狂野 但未必不深刻吧。 盛唐像一缕白月光 安慰自由无处伸张的后人 为了人性的狂欢 盛唐前后都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不是哪个时代都能承受的 前有五胡乱华后有安史之乱 生于之间阶段死于中间阶段的文化人是幸运

没有哪个国家政府能承受 “汉文化”似乎至今也没有缓过气 极端片面的杀死直到内里的崩溃 似乎也完成了文化上的更新换代 国家层面这样做也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保国保种才是首要任务 灭国灭种更没“汉文化”什么事儿了 一次次危机变相给汉文化注入了强大的韧性 造就了民族的不屈

可能从帝国意识崛起时代的《春秋繁露》开始 已经走在民众自由自杀的道路了 可是还好我们精神认同还活着不是吗

盛唐 便一直绽放于心

从心底 为人性的狂欢意志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读后感(五):简略记录

葛兆光先生的思想史写法给人的启发太大了。第一册“思想史的写法”不仅限于思想史,而是与多方面的历史研究相通。

既是简要记录,就从最核心的问题开始:思想史是要更重“思想”还是更重“史”。一般而言,至少在八九十年代以前,思想史写作显然更多基于经典文献,毕竟这是历代流传下来之集大成之依据。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历史留下的思想仅仅是文献上的吗?除了有能力记录文献的人,其余人的思想呢?从历史角度而言,材料应该是广泛的(出现过的物都是历史的遗迹);从思想而言,材料应该是精英的(好似精英才有思想)。葛兆光先生从此核心问题着手,在重视经典文献阐释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引起学者对所谓“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重视。这显然致力于弥合精英“思想”和广泛“历史”之间隙。

由此,他的目光更加广大,不再限于前任总结的经典和著述,而向民间流传的、广泛影响普罗大众的材料看了过去,如历书、通书、科技史文献、档案、类书、蒙书、小说、话本、出土文物、图像雕刻等等等等(第八节: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这无疑给历史学者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和广度,但此一门路之打开,实际上丰富了历史的基本面,更是利于后人更加真实的还原历史(p.20)。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何要“破除”曾经的思想史写法?或是什么契机导致了新的治史思路?葛兆光毫不讳言,一为福柯;二为法国年鉴学派(p.14, p.97)。福柯对精神病、性史、监狱等边缘化历史的研究,给了所谓成熟、连续的历史观予以重击——多数在我们读来以为是自然进步、发展、相互勾连的历史过程,实则是个幻梦,被福柯一一击碎;于他而言,这是掌权历史书写的一代代建立的权威性话语,然而历史本身远比这更复杂。我们所谓的历史文明进步,实则是剔除了“野蛮”话语后的建构性书写。而福柯本人恰恰要指出历史本身的混杂性。他反对绝对进步的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观,反而在知识考古中,溯源了诸多概念,发现其不过是建构的产物。另一方面,福柯对历史连续性的后现代破除,也没有成为葛兆光“散乱”书写历史的原因,因为他还受到了年鉴学派的影响。他在历史复杂性的基本面上认同福柯,但是仍对历史的些许连续性抱有信心,故引用年鉴学派对“长时段”的定义,解释了在一定时间尺度上,知识、思想的延续性和发展性。此外,他还从年鉴学派那里受到了对“边缘历史材料”的重视,即从中看出一般思想的脉络。

总之,在思想史领域,葛兆光对权威性思想史叙述(即基于历代传承文献的精英式的叙述)提出了一定质疑,在肯定其贡献的基础上,又为其补充了民间的材料,将“一般信仰”和知识精英的哲学并举,完成了“思想”和“史”的更好结合。换句话说,在历史中,不仅有精英和史家总结的“思想”,也有实际影响社会的广泛“一般思想”;前者受到了重视,而后者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挖掘形成了的权威叙述背后的东西,不是更有趣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