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高地行记》的读后感大全

《西高地行记》的读后感大全

《西高地行记》是一本由阿来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高地行记》读后感(一):“沉淀十年,致敬心中的精神高原。”

阿来老师出新书啦,这次这本《西高地行记》真的非常值得一读,我感觉又会是一部经典作品!

阿来老师自己就是出生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这本《西高地行记》记录了他在藏地的旅程和思考,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思想的角度都是很出色的一本书,它不仅是一本游记,还是一个作家用脚和笔行走出来的朝圣之旅。

正如他所言:“当我以双脚与内心丈量着故乡大地的时候,在我面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西藏。”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藏地的诸多美景和风物,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息,并且对于很多历史遗迹还会娓娓道来它们的历史典故,我印象最深的是鸠摩罗什塔,传说了不起的佛学大师和翻译者鸠摩罗什火化之后舌头不烂,葬在这座塔中,因为他生前发过誓愿:“若平生所传佛法无误,我的身体焚化后,口舌不烂。”

“他们凭着自己的坚执,那样任意地穿越着族与国的界限,传播他们对于世界的解释和对人与人生的看法。……我站在鸠摩罗什塔下,心中发此疑问,那塔只是直刺蓝天深入,那根自信向世界传达世界真谛的舌头却没有回答。”

阿来老师对自然的描写的文字我也非常喜欢,非常自然与自在,毫无矫饰,分享一段我非常喜欢的:

春天,万物萌发。那些落叶的灌丛与乔木新萌发的叶子会如轻雾一般给山野笼罩上深浅不一的绿色,如雾如烟。落叶松氤氲的新绿,白桦树的绿闪烁着蜡质的光芒。那些不同的色调对应着人内心深处那些难以名状的情感。从那些时刻应了光线的变化而变幻不定的春天的色彩,人看到的不止是美丽的大自然,而且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如果你也想去西高地走走,建议可以带上这本书,和博学的阿来老师同行同悟!

《西高地行记》读后感(二):行走与思考

“我坐在山顶 感到迢遥的风起于生命的水流 大地在一派蔚蓝中狰狞地滑翔 回声起于四周 感到口中硝石味道来自过去的日子 过去的日子弯着腰,在浓重的山影里 写下这样的字眼:梦,青稞麦子,盐歌谣,铜铁,以及四季的桥与风中树叶……” ——《群山,或者关于我自己的颂辞》 说起来我最初认识阿来并不是因为他的《尘埃落定》,而是他的一本诗集——《阿来的诗》。那时我读着他的诗,读到了他诗中的兀鹰与天鹅、山冈与旷野,我甚至感觉自己已经吹到了那来自草原与山崖的风。 直到我也长大,我也离开家乡,我终于懂了,藏在阿来诗中的,是他对故土浓浓的爱与依恋。 这本《西高地行记》是阿来写给故乡的随笔集,“当我以双脚与内心丈量着故土大地的时候,在我面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西藏。” 我一直很想去西藏,前几天去给摩托车做保养,刚好碰到了两个刚从西藏摩旅回来的男生,他们风尘仆仆,却心甘情愿。有人说爱上他乡是对自己故乡的背叛,可是这个世界上好山好水实在太多了,背叛几次故乡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而这本书对于我来说,除了能在书中领略到西藏的风土人情之外,更多的则是对以前读过的阿来的作品有了更好地理解。例如在书中提到的“中国最古老的土司制”,其实就是《尘埃落定》那部作品的故事背景。 “一般而言,土司制起始于明,在清代形成完备体制,并在中国西南部各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施行。”在时代的发展之中,不断有旧的制度被取代,有新的制度产生并完善。而作家的意义或许就是让这些逐渐消失在人们视线之中的事与物永远的停留在文字中吧。 属于西藏那片土地的,远远不止山川与河流,还有藏族独有的文化。而在阿来的笔下,远远不止西藏的草原与雪山,还有着他自己对于文化与现状的思考。 例如他站在武威城中的文庙里,却感觉它空荡荡的。——“像当下中国的各种庙,无论外面如何整旧如新,还是如何整新如旧,里面却空洞了,精气神都不在了。”突然想起前几天,最好的朋友去白瀑寺然后发了一些照片给我,那座寺庙原本建于辽代乾统初年,在民国之后经历过两次严重的摧毁,最终仅留下了一座古塔。白瀑寺在2000年开始重建,2016年落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座寺庙重建后的风格我属实有点看不懂。我一直认为重建古建筑要做的是尽量还原而不是一味地开拓创新,追求华丽,所以只能说现在这个新的白瀑寺中的佛像我所见过的辽代佛像完全不一样。它看起来是真的好震撼,但原本属于这座古寺的“精气神”真的还在吗?

“是时间让原野成了荒漠,还是时间自己就是荒漠?” 最后附一首阿来先生写给故土的诗吧—— “泥土,流水 诞生于岁月腹部的希望之光 石头,通向星空的大地的梯级 就是这样 跋涉于奇异花木的故土 醇香牛奶与麦酒的故土 纯净白雪与宝石的故土 舌头上失落言辞 眼睛诞生敬畏,诞生沉默 草原啊,我看见 沐浴晨光的骏马 翠绿草丛中沉思默想的绵羊 长发上悬垂珠饰与露水的姑娘 众多的禽鸟在沙洲之上 一齐游弋于白云的故乡 天下众水的故乡” ——《故土》

《西高地行记》读后感(三):在理想之境到达故乡

虽然未曾读过阿来声名远扬的《尘埃落定》《云中记》,却作为《科幻世界》的忠实读者对他抱有极高的崇敬钦佩之情。唯有阅历丰富的人方可拥有一颗放飞想象的心灵,唯有善于观察和热爱生命的人才会出畅想未来的无尽奇幻。

至于阿来的行记,于我而言更不陌生。犹记得读过一本当代作家的散文集锦,在这个由文联牵头邀请众多作家合作完成的主题创作活动中,只有阿来坦诚地写出了前因后果,当受到文联邀请时自己正在海拔多少米的旅程中,在挂掉邀请电话后便有了希望书写的内容,这种潇洒豁达和自由随性正是我心目中游吟诗人一般的行旅作家所应具备的卓越品质。

这也是我希望第一时间阅读阿来新书《西高地行记》的原因。

一部行记的最高境界是真实,不仅记录出一期一会的真实而独特的体验,更要让读者接收和感受到这种私人化的见闻与情绪。阿来的行记比普遍意义上的“游记”更加深刻和沉淀,也比普遍意义上的散文体式具备更多沉浸感和体验感。

西高地的高,在山之高。

得益于阿来入微的观察力和精准的刻画能力,纵使跟随作者的笔进入自然之中,其景色描写也几乎丝毫找不到匠气,只有跟随作者双眼和双足的投入感。西高地上,人为山赋予品格,雄伟的山背后是勇毅的生活,山神是人格化的山。

西高地的高,在人之高。

所谓人的高,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高冷和高傲,而是保有本性的、内在谦虚却拥有高标格调的矜贵人格,这种气质是在字里行间浮现出来的,也是难以造作和仿冒的。阿来自称是“肉体与文化双重的混血儿”,因而既有沉淀厚重的中原文化赋予他的文人情怀,又有一种充满天然野性和昂扬生命力的气质。豁达而不失蕴藉。

在书中,阿来讲述了自己行程到达黑水时,正逢芦山地震,而芦山刚好是几天后预计会路过的地方。记者给阿来打来电话,问他作为四川作家,是否要去芦山灾区,是否要对家乡天灾有所行动。不肯以消费人间苦难的方式而抬高自己或者博取大众的眼球,纵使是面对把握舆论风向、文化界里人们大多敬而远之的记者,依然不卑不亢,用理性思维和人性关怀拒绝了他们的无礼质询。

文人唯有一身傲骨,狷介自持,才能用一杆笔写出壮丽山河;心中有故乡的华美高地,因而胸中有丘壑,心游万仞而游离于世俗眼光的评判。

川西与青藏,是我自年幼时在地理书上读过便始终向往的地方。阿来用笔描绘出我的理想之境,以此达到他心中的故乡和我的远方。

(2023.07.13)

《西高地行记》读后感(四):那些你“旅游不起”的风景,都藏在阿来精彩绝伦的游记散文里

去年春天读了一本散文书叫做《人间有所寄》,第一篇震惊我的就是阿来的文章,他说在高原上突如其来想到了“成功”这个词,然后他就这个词谈了谈自己的想法。在那篇文章中,他没有大篇幅地讲自己的旅行,但却让我相信他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于是端午节在西西弗书店,看到他的新书《西高地行记》时,我就毫不犹豫买下来看了。

读《故乡春天记》的时候,我有点蒙。我以为阿来是西藏的藏族人。而他去的是四川某地,他却说回老家了。后来我认真看了中国地图和他的简介,才终于弄明白了这个世纪大误会。国内真的是太大了,而我的地理知识实在太欠缺了。

在这本书的每篇文章中,他都认真讲了旅途中遇到的花草树木和山川地貌。我仿佛跟着他在旅游,遗憾的是这本书中并没有附上他拍的照片。不过他并不仅仅是讲解旅游中见到的事物,他还适时地讲了这个地方的习俗或者传说,讲了这个地方他认识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分享了他内心的想法。

当他折腾得累了,坐在山坡上,翻看相机里的花朵,却突然不明白,大自然为什么要让植物开出这么多的花朵。这些花朵和神秘的不明白,也许就是他这一天的收获。而我突然很想回应他,大自然开出这么多花朵,是因为每一种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用开花来展示自己热烈的生命。(当然,我也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觉得不明白是一天的收获)

当他与景区管理局的领导们一起逛景区时,他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因为现在大部分游客懒得自己发现,所以景区有义务将这里的地理之美与植物之美展现出来,让游客们在旅游中体味自然之美。

当他在旅行中遇到了地震,他没有做多余的事情,而是回了家乡。他觉得作为普通人,救灾紧急的时候不要去灾区添乱。如果你真的关心地震区域的情况,不妨在地震后来这里旅游。旅游就是对灾区的支援。

他所在故乡的开犁仪式,被他写得极有仪式感,我想到了小时候与爸妈在春天的田间耕地的场景。而他在归乡记的最后写的那句让我百感交集,“再次回望这即将消逝的田园风光,我想,这一辈子我都将以且喜且忧的、将信将疑的、越来越复杂的心情来探望故乡的春天”。

在《嘉绒记之一》中,他写了梨花的样子,梨花的传说,梨花的诗词,名家们对花的看法。然后他在最后反思游记体散文的危机,只看见姿态,却不见对象的呈现。这样我看梨花就成了“我看”梨花,而真正重要的是我看“梨花”。所以阿来将金川梨花写成了我“看不起”的样子。

在《贡嘎山记》的开始,他说此行是参加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环贡嘎山保护项目的考察活动。虽然他记错了邀请者吕植教授所任职的学校,但他并不觉得尴尬。这个细节的描写让我感到有点好笑。

而后他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康定木兰的故事,一个是五小叶槭的故事。在前一个故事中,他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众生平等,这个众生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不单单指人或者某个族群。

在后一个故事中,他发现一些植物是因为无用而幸存的。因此他总结了环保人士们应该有的工作理念,他们的工作并不是直接保护珍稀动植物,而是让这样的问题被大众关注到,然后关注这些问题的人们用在一个个项目或者案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成为这个社会普通的认知与实践。

这本书一共有9篇游记,每一篇都让我看得很过瘾。我觉得,我不比那些去旅游的人感受得浅,因为阿来已经将自己丰富多彩的、深刻的让人“旅游不起”的游记摆在我面前了。

如果你懒得出门却向往旅行,那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精彩绝伦的游记散文书。如果你喜欢现实的旅行,那刚好可以学习阿来的深度旅游法,那么等你旅游回来后,一定能将此行的收获讲成朋友们“旅游不起”的样子。总之,我在40°的北京夏天,跟着阿来去祖国的大好河山快活地玩了一趟。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