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伤逝》读后感100字

《伤逝》读后感100字

《伤逝》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伤逝》读后感(一):幸福了,然后呢?

今天又读了一遍鲁迅的《伤逝》。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又添一层。 鲁迅先生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文中子君和涓生心路历程的发展扣人心弦。他把人性和生活的复杂剖析得那样分明。读着读者忽然感觉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子君、许许多多的涓生。涓生骄傲而自卑,有情但也冷漠,坚毅但也动摇。子君最初独立勇敢,之后逐渐被琐事缠身,因无爱浇养而最终枯萎。 然而,念及子君的死,涓生余生漫无止境的悔恨,想到两个从旧社会挣脱出来的青年没能找到相爱的方式,最终无疾而终。我深感惋惜。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依附。”这是文中要传达的一种意旨。“幸福了,然后呢?”这也是文中探讨的一个话题。对于真实与空虚的抉择,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

《伤逝》读后感(二):所谓经典就是一本书所讲的道理古今适用

这是一部渣男的自述,将一个酸腐、懦弱、自私的伪君子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初时,在涓生心中,子君是一位新女性,她读过书,懂道理,有主见,勇敢,会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地与他私奔。涓生爱上子君,自然是因为这些新思想的“新”,但我想更重要是因为新鲜感的“新”吧。 当热恋期过去,罗曼蒂克变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随着生活的日益窘迫,这个男人的本性逐渐暴露。于是,"为了生活",男人吃掉了养的鸡,丢掉了养的狗,也赶走了日益“庸俗”的子君。故事的最后,子君永远的离开了,被丢掉的小狗“阿随”却回来了 ,这似乎是一种提醒、一种审判。当然涓生内心的不安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他是一位“新青年”,自然是要不断“向前”,追求“新的生路”的。

略显俗气的剧情,放到今天的家庭伦理剧里都是被吐槽“无聊”的程度。然而,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还是在持续上演,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感慨先生对于人性把握之深刻。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涓生的形象讽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无论男女,都需要有独立的人格,不可依附于他人。

《伤逝》读后感(三):伤逝:令人伤怀的逝去

那些令我们伤怀的逝去。

在耳鬓厮磨的岁月中,涓生不过三个星期就读遍了子君生长了二十多年的身体、灵魂,最终逝去了对子君的爱与耐心。

在一贫如洗的生活中,子君靠着心中自以为的永恒的爱与温存苦苦坚持着、经营着这个家,她不断地麻痹着自己,日复一日中渐渐逝去了与生活对抗的勇气。最终她的命运,被涓生所给予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新的生路有很多,可是如何迈出第一步呢?

子君当时是靠着热烈与纯真的爱而赐予的勇敢与无畏,迈出了她的第一步。她向着那新生的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透彻又不失力量。

可是她忘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她为了那盲目的爱,便把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她,在不断回味那一刻的爱中迷失了方向。

而涓生呢,他的脑中装满了新思想,他能去启蒙子君,自己却始终无法找到前行的路。他所期待的新的东西,无名的、意外的,但一天一天,全都是死的寂静。在兜了一番圈子之外,他又回到了最开始的起点,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

《伤逝》读后感(四):无可奈何

作为一个接受过西方新思想的年轻人,涓生很明显地表现出与当时大多数人不同的思想,他渴望着突破旧的东西,所以他才会对子君能够说出“他们没有干涉我的权力”有一种狂喜,认定子君是他渴望的伴侣;但同时,由于其本身和社会的局限,他无法看到突破旧的东西之后应该做些什么。他的革新不是由于思想的种子的生长逼着他突破,而是靠着一股子蛮劲——他觉得自己得突破,但突破后却不知所措,只留下思想的空洞。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使得他对于子君的要求出现矛盾:一方面希望子君做个“贤内助”,把家里收拾好;另一方面又希望子君可以像新女性那样走出家门去工作,为自己分担生活压力。而这段感情自然也因此而走到了尽头。

这是一段十分令人感到可怜的感情,就像它的题目一样——伤逝。它的可怜之处在于不可挽回,不可更改。我们作为读者,作为站在上帝视角的所谓公正的一方。我们自然可以看出涓生和子君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但他们看不到啊。就像后来的涓生,他也隐隐约约意识到是自己错了:“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的人生路。”我一直觉得我们对涓生也好,对子君也罢,不应该有着太过负面的评价。准确的来说,是我们没有资格这样做。他和我们一样,不过是普通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都会有一些回忆起来想要扇自己一巴掌的往事,那时的自己就那样犯着在后来的自己看来十分低级的错误。但那时那地,那情那景,那时的自己似乎做不出更高明的选择,于是只能后来自己静坐时长叹一声。

《伤逝》读后感(五):伤逝

在读我的前半生时里面有提到伤逝,就很想读一下。午休的时间,用半个小时读完了,没想到是这么短的一篇,深刻又真切。整篇几乎没有对子君话语的描述,反而让我更贴近了子君的感受。文中涓生有描述过子君知晓他的一切,包括他潦倒的生活,于是子君选择了跟他在一起,之后的责任便与他涓生无干?读到中间涓生回忆从前,觉得自己“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自己心口像堵着一口气喘不过来。之前读过的爱情故事,大多以女性角色为主线,这篇以涓生的角度来叙事,看尽了涓生的“自有苦衷”,越发反感,更觉得他怯懦又自私,只一味地觉得所有事情的发展是“人变的太快”、自己永远都是最委屈的一个。万事的存在与发展和事件接触到的所有一切都有关系,子君的变化于你无关么?是你自己不敢去想罢了。所有不好的结局都不是一个人的过错,开始子君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看起来是已经思虑好了自己未来的生活,如此的勇敢又坚强,在我看来好像并没有思虑完全。人终究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完全为了别人而活,就像之前别人说过的一句话,你自己做的决定不要觉得是为了谁,一定要是为了你自己,这样最后也不会觉得这个世界所有人都欠了你的或是背叛了你,毕竟再往深了想,自己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也确实是为了自己,只是结果好与不好罢了。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性。对爱人付出,是为了获得一份相应的爱情,对朋友付出,是为了获得一份相应的友情,都不是无私的。总之,付出了一样东西就一定会收获另一样东西,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无形的有形的。又说多了,看东西总是联想到很多相关的不相关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