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的慰藉》经典读后感有感

《哲学的慰藉》经典读后感有感

《哲学的慰藉》是一本由(英)阿兰·德波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4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一):静心口服液——哲学慰藉

生于浮华世界,总被世事纷扰,年轻却总是浮躁。哲学于人有千百万态,书就是人生哲学的目录。我们总能找到一页,在生命里阅读评论。哲学书让我浏览古人的处世态度,虽是一方面,却也受教了。有时候处于烦躁的状态,不知我该选哪一派哲学,用哪一种态度处世。但要是想起其中一点,让纷繁的心思变得平静,那哲学不就恰逢其时的被用了么?《哲学的慰藉》于我有静心口服液的作用。哈,虽还没到年龄,却总觉得这个口服液好啊。浮华、浮躁的世界,不就刚好要静心么。处闹市不扰,遇变化不惊,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心境啊。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二):我愿从斯人游

当我向人推荐这本书,他们多半会敬而远之。你会问哲学有什么用?我想至少不能认为自己不会用就是没用。毕竟会的东西,用的时候有用。

被常识统治的社会是对少数人不宽容的社会,假想一种教育使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磨灭了与生俱来聪慧的怀疑精神,作为人的尊严即被剥夺。如果由此不能想到社会福祉和进步对自己安定和幸福的影响,那就更有必要实践一下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了。

暂时不能被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使社会趋于公正的过程。合乎逻辑规则的思想,可以让人们更倾向于去理解,而非挑起争端。偏见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你也许不以为然,很多悲剧的发生往往是一系列偏见的演变。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民主制的悲剧,多数人在做决定时,容易导致心血来潮的错误。

哲学好比咖啡豆,作者帮我们研磨冲调,苦涩中带着香醇。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三):书评

阿兰德伯顿所著的书中,《旅行的艺术》最好,其它的就那样了。这本《哲学的慰藉》在豆瓣评分居然有8.6分,只能说豆瓣弃我越来越远了。本书例举了六位哲学家来讲述哲学的实用意义,总体来说不算很成功,苏格拉底和塞内加算是切题的,在讲述塞内加的思想对受挫折的慰藉时,读起来就觉得顺,不会像后面那三章那么牵强。对苏格拉底解说就没什么新意了,老生常谈的了;伊壁鸠鲁的一些思想,梭罗已经亲身实践过了,并已形成书《瓦尔登湖》,比阿兰写的好。不管怎样,阿兰德伯顿所做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不应该让哲学束之高阁,而应该发挥它们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激情本质上是无情的人性,要用残忍的自律去克制它。苏格拉底曾说过,个人持之以恒的自律构成了健康的生活。当然,懂的多并不意味着做的好,做的好更多依赖于先天具有的和后天习得的优良的品性,这些品性的获得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要不停的学习和训练自己。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四):读后感

通过德波顿简单明了的叙述,简单了解了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和故事,从苏格拉底的之死探讨公平与正义。到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关于快乐、友谊、自由的讨论。到塞内加关于对于哲学帮助人们克服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允许一切糟糕挫折的事情发生,改变能改变的,对于不能改变的事情只能坦然接受。关于蒙田对于人体的物理反应:脸红、放屁等,接受我们的肉体会有急迫的,极不光彩的欲求;对于不同文化摒弃地狱偏见和界限,减少傲慢和局限,以世界公民的观念去看待,并且善良而平凡的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能量,追寻智慧却不远离愚蠢。对于叔本华悲观的态度,对于爱情从生物本能繁衍的角度解释挺悲观的,但确实也是这样,认同一半他的观点,也许他想让我们先摆脱过高的期望,允许糟糕的事情发生,这样接下来再发生极端的悲伤或喜悦的事情,都不至于无法接住,太悲观了,有种不让生命积极绽放的落寞之美。关于尼采的超人理论,痛苦与快乐等量交织,痛苦是快乐的根茎,直面痛苦,安逸是可耻的,不然自己的潜力,美好品质都会一点点消磨,自己会变得愚钝。我想当我遇到了困难或者认识到了自我缺点,先尽力去纠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花费很多精力还改不掉那就好好接纳它。这本书很有意思,每位哲学家都很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感谢给我推书的uu。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五):痛苦的哲学家,或者快乐的猪。

我喜欢读历史。哲学和历史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看起来似乎都没什么用。

其实读过了这本书,我才觉得哲学还是挺有意思的。甚至可以说,哲学就像自慰,通过让大脑达到高潮,让身心得到慰籍,以缓解感受到的痛苦。

我们的痛苦是什么呢?职场受挫、遭受排挤、情场失意、骨肉分离等,都会使我们觉得痛苦,乃至痛不欲生。于是我们需要慰籍。而如何获得慰籍?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也许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放纵自己彻夜狂欢,比如通过酒精来麻醉自己。然而并不是。

像苏格拉底一样思考。思考那些习以为常和约定俗成,思考那些不甚明了的隐晦和众所周知的禁忌,思考那些规定的合理和实际发生的不合理,思考自己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思考如何让大脑达到高潮。

比如,人类的生殖活动十分自然,十分必要,十分正确,它们究竟做了什么使我们觉得尴尬而难以启齿,把它们排除在严肃的、规矩的谈话之外?

是啊,究竟为什么呢?

书中有一则故事。希腊哲学家皮朗有一次乘船旅行遇到了大风暴。所有的乘客都惊惶失措,害怕那脆弱的船不堪汹涌怒潮一击。只有一名乘客没有失态,静静地坐在一角,表情泰然自若。那是一头猪。

想起很早之前就听过的一句话:人无非就两种,痛苦的哲学家,或者快乐的猪。

好羡慕那头泰然自若的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