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情怀已死读后感摘抄

情怀已死读后感摘抄

《情怀已死》是一本由程灵素著作,万卷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怀已死》读后感(一):一种情怀,一代人的记忆

今天看程灵素的《情怀已死》,娓娓道来一个时代一个香江的流光溢彩,面前的浮光散去,终也不过平凡人一个,同样的爱恨嗔痴。华丽的舞台上,闪亮的镁光灯下,那么多的离愁别绪,这是一代人的一种情怀,牵扯在年华浮动的光影中,起起伏伏。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一个白流苏,可如今又拿什么来成全这个城市

《情怀已死》读后感(二):一段往事

一段往事

一段红尘

过去的叫做往事

可以不堪

可以不再回首

但是不要说 我不想要

一些人

一些事

终究留在了心中

《情怀已死》读后感(三):过去让它过去,来不及,从头喜欢你……

现在到了集体怀旧的时间?!

这段时间陆续看过:视频《老男孩》,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一场最大的大火》《情怀已死》,杂志最新期《城画》“21世纪青年史记”……

程灵素的《情怀已死》是本文章集子,有些篇是以前看过的,比如写TVB台庆剧《杨家将》那篇就实在太有名了。但是现在看起来依然愿意重读一遍,因为这是一种情怀。

里面的八卦并不多,都是浅浅道来,并不深说。但让人愿意从头看到尾还是因为那种情怀是对的——可能这不是真正的香港,但这是我们隔着明星贴纸,粤语歌曲,无线电视剧,少年岁月,遥远海峡……看过去的香港。

确实有点头重脚轻,前面好看。最后几篇有点让人无法下咽。

而《城画》也太奢侈了吧!花一本杂志就做两个人!我们还在争着抢着上封面,人家已经开始抢着躺版面了!

《情怀已死》读后感(四):他们的尘土飞扬伴我走过年少悸动

我记得第一次心动,是为 苍茫雪地里的温兆伦 还是山洞里 为情所困的郑伊健。那时不过6岁光景。

第一次 明白恩爱情仇,是一部名叫 什么12妹 里的 与仇人相恋 最后杀了爱人兼仇人后自刎。

第一次明白 屏幕的黄蓉现实中喜欢的并不是郭靖,地摊边看着黄蓉的头贴 想到别人的传闻:她已死,是为情所困,一个名叫汤镇业的男人。至此就一直想知道汤镇业是长什么样的,想去杀了他。长大后第一次在书报中见他,已是发福中年男人的商人面孔。直叫人无力叹息。

入戏太深时,梦里都是剧情的续写。10岁光景时看吴京演的太极宗师,到现在都忘不了他扬起嘴角时那调皮的笑脸。他是我喜欢的给一个内地演员。

周华健的 花心,那时应该是流行歌曲,是4岁还是5岁开始听,犹如听了一辈子,从我记忆开始,它成为了我心里永远不老的老歌。

周润发的样子,是从上海滩开始注入脑海 还是更早,已记不清,倒记得,初一时对那个经常跟我顽抗的男孩说:你知不知道你像周润发。他当时没回应,一副不认识周润发的样子。大学毕业后的同学会上,他说:我记得你当时说我像周润发。调皮时翘起的嘴角 和眯起的双眼,沉默时忧郁的目光,让我恍然如梦。他已结婚了。一如周润发。

后来,打上初中后,几乎不再看电视剧。成长的心开始投入尘世的现实中,也笑过、爱过,也经历了心动,暗恋,朦胧恋,甚至死缠烂打。现在才明白:

不管还要走多远的路,那些小时候深刻于脑海的别人的故事,已注定影响我们的心。因为,我们早已入戏太深。

是谁,使我们,从一开始就老了。

《情怀已死》读后感(五):一个人的冷眼情怀

一、

对港台娱乐圈不是很熟悉,尤其是七零八零年代那些已经沉淀在发黄扉页里的老照片。

堪堪能算九零后的我,对于港台明星的最初接触是小学时火得简直丧心病狂的《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和紫薇,但因为是大陆班底,所以也是在好几年之后才知道原来迷恋的那个用远把“和”读成“汉”的五阿哥跟那个把“哥们儿”念成“哥儿们”的紫薇不是大陆演员。

算起来,我最初知道的真正意义上的港台明星是小学五年级班里男孩子高声唱着“因为爱所以爱”的谢霆锋,和那帮男孩子天天跑到网吧去偷看了第二天来给我讲剧情的那部被广电总局禁播的《流星花园》。

这似乎注定了我对于港台娱乐圈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别人的讲述。图书馆借来看的明星画册,同学铅笔盒书桌面上贴的明星贴纸。做惯乖乖女不看电视不玩电脑的我每天只是埋在故纸堆里看着那些油墨香的文字,猜测里面讲述的那些闪耀的名字有怎样的脸庞怎样的故事。

还记得初三那个帅帅的同桌男生每天缩在垒得高高的书本后面照着娱乐杂志教我指认各位明星艺人,讲述他们的八卦以报答我每天早上借他抄头天的作业和每次考试给他传答案。于是我对娱乐圈的所有概念就借着这位在我当初看来帅得惊为天人的男孩的述说逐渐成形。而我,总是在他给我指认某位红得发紫的帅哥之后心里默默的衡量一句:哪有你好看……

我对港台娱乐圈的认知就这样随着我那少女青涩的小心思一点点积累,到初中毕业时,我已经可以毫不费力的在最新一期的娱乐杂志上指认出几乎所有的明星。

但也是因为那位帅帅男孩对港和台的无区分概念,直接导致了我这个接收者很多年都分不清楚娱乐圈里港和台的区别。就像现在,我刚刚意识到《情怀已死》这本书明明只写了香港,我却在回忆里总要拉上“台”。没办法,就像70年代的那拨人就算是东北的小阿姨都能捋着舌头把粤语歌唱得真假难辨一样,我们这拨人概念里也总是港台不分家。

二、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原来八卦也可以写得这么美。

那段我不熟悉的香港娱乐史,在作者笔下闲闲记来,我恍然又回到那个阳光斜洒到帅同桌脸上的时代,一心的虔诚和认真,看着那些不属于我的,已经远去的记忆。

因为看这本书,特意下载《女人四十》来看,在老年痴呆的公公回光返照送媳妇儿跟女儿花戴时,不知不觉湿了眼睛。而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她是喜剧的苗翠花。

在看到肥肥那一章时,跟个看韩剧的小姑娘似的被骗出一颗颗眼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明明那么冷静,一点都不煽情,笔调简直克制到冷漠,可我还是被这份冷静下隐藏的汹涌感动得不能自已,只好暂时放下去,爬到电脑前去找肥肥的《友缘相聚》来看。

……

我想,观众有如斯反应,作者的心愿应该也达到了吧。

三、

写这些文字之前,看了看别的评论,有人说作者太小资。

呵呵,可那段娱乐圈的风花雪月,本就是小资的啊,难道要用写工作报告的文路去写出硬邦邦的调查书卷?

这本来就是一个女人隔着浅浅的海峡和远远的大陆,“冷眼旁观”着那边的风起云涌伴随自己从懵懂到成熟之后发出的一些感慨啊。

一家之言,感同身受者自会被感动。无法体会那份情怀的,就当情怀真的已死好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