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苏青经典散文》的读后感大全

《苏青经典散文》的读后感大全

《苏青经典散文》是一本由苏青著作,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青经典散文》读后感(一):读《苏青散文选》

才比爱玲气如兰,谈性说爱本自然。

三尺宝台一枝秀,十里洋场百花惭。

存理灭欲不足学,道德文章倒着看。

惟愿绛珠遇神瑛,不必还泪再临凡!

注:“谈性说爱”中的“性”乃是指“性别”,不是“性_爱”。

《苏青经典散文》读后感(二):感觉买到了盗版

近来女性主义“觉醒”,身为女性,却很是反感。大学时期,我可是女权的忠实捍卫者,而且至今未改。然而,过于强调女性主义,是不是适得其反。女性是应该与男性一样,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的群体,而不是需要靠过度强调女性的身份或者性别来获得特别关注的弱势群体。

整理书柜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苏青的书,便放在床头,空了翻看几页,觉得写的很有意思。即使是对于如今社会的女性,里面的个人观点或社会事实也是适用的。

《谈女人》里面,作者写到:“婚姻取消,同居自由,生出孩子来则归母亲抚养,而由国家津贴费用。倘这孩子尚有外祖母在,则外婆养外孙该是更加合适的了。”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拍手称快。现如今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日益低迷的出生率,苏青提的这样一个方法可以说是解决婚姻和人口问题的最佳方案了。

然而,再联想苏青的婚姻和私生活,这样真的好吗?波伏娃写出了《第二性》,但是她的爱情和私生活又如何?

当今社会的女性,应该寻求一个怎样的角色?读书时期,身为女生的我,从不因自己是女生而觉得自己在文理科学习上要弱于男生,老师也从未区别对待过男女生。成年时期,我也从不觉得自己因为是女性要休产假养孩子而在工作上要逊色于男性,我希望的也只是职场或者社会不要区别对待男女性。

当社会过于重男轻女的时候,那是男女不平等,对女性的不尊重,但是当社会特别照顾女性的时候,那是把女性当做老弱病残一样的弱势群体,同样是不尊重。

所以,身为女性,我不希望被过度强调“女性”,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场人,一个社会人,无关性别。作为一个职场人,职业发展应该要吃的苦还是要吃,要经历的成长还是要经历,作为一个社会人,结婚也好,单身也罢,应该要守的道德底线还是要守,要遵循的公序良俗还是要遵循。

这个社会太多的诱惑,成长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迷失了自我。

《苏青经典散文》读后感(三):孤枝绽放的花

张爱玲说,苏青是伟大的孤独。

《浣锦集》道来的是些乱世时代上海知识女性的日常和心声,更重要的是“她唤醒了古往今来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

结婚十年,碎礼碎闲的各种生活细节和杂事幻化成敏感神经对人生的滴滴心迹。

字里行间轻描淡写的口吻背后却是高傲的辛酸。文人有自己的高傲,尤其是活在乱世中那些穿着旗袍有些新思潮却不能全部摒弃旧思想的上海女性,张爱玲如此,苏青也如此。

张爱玲不愿与冰心滞留相提并论却流露出与苏青的惺惺相惜之情。

“苏青却是个红泥小火炉,有它自己独立的火,看得见红焰焰的光,听得见哔栗剥落的爆炸,可是比较难伺候,添煤添柴,烟气呛人“。

苏青的文章有种暖润的实在,不知是为生活和岁月磨埋了犀利菱角一面还是性格中不温不锐的占了上风,嘲讽和评世的文字并不尖锐却是字里行间读起来有苦涩滋味。

即便就算这样苏青大抵也是个成功的女性,是个在女人方面成功的女性。但自有其悲哀之处,使得男性与其交往舒服,同时也缺少了男性的呵护,苏青曾经也抱怨过处处只有她呵护别人的份,谁来呵护她呢?母亲子女弟弟妹妹哪个不等她来顾?

论新时代的独立也好,自由也罢,年轻轻的时候为些许莫名的潮流和热情冲动过,老来还是要收敛些,有人照顾呵护的好。从古至今,家仍然是女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那个时代都不曾变过。无论男尊女卑的年代还是男女平等的年代,女性都一边为家庭所累着,一边又因此而幸福着。也无论什么样的女性娼妓也好闺妇也罢,盼的不过都一样,《海上花》中的黄翠凤还不一心盼罗公子娶其回府替其赎身?

女人终究是女人,华贵旗袍的一身贵气,魅惑言语的挑逗欲气都不过是为了吸引人眼球罢了,说白了就是还要男人为其观众才肯展现。

现今女子追求苗条白皙变美之心也亦如此。努力变化为求得更好的处境,得了更好的又去换来更加华美的衣物首饰来求得更上一层的处境,循循环环再延续到其女身上。世世代代的女人都亦如此。

但无论何时,花开为君,也需君惜。

待君不惜之时,总有些女子不能失了傲气,因而孤自绽放于独枝的高处,在一片纷杂的颜色中显得尤其高贵的雪白。苏青的伟大的孤独也正源于这份傲气吧。

喜欢张爱玲在《乱世桃花逐水流》说到的苏青,也亦是说给所有女人听的:

“心境好一点的话,不论在什么样的患难中,她还是有一种生之烂漫。多遇见患难,于她只有好处;多一点枝枝节节,就多开一点花。”

努力多开一点花,并不是为了无人欣赏也要活得漂亮,是一直怀着希望的心,等待能欣赏花的人。

《苏青经典散文》读后感(四):读苏青散文记录

很多书读过之后都忘了,以后尽量写写读后的印象吧,不然雁过无痕,时间久了,都忘光了。

用kindle看的,因为是网上下的,错字很多,又不要钱,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hahahaha

苏青散文精选中,议论类的文章大多无感,很多观点也并不认同;认同的,除了《论红颜薄命》 《死后的同情》 等极个别文章,大多不想再读第二遍,论来论去绕啊绕,好累。

苏青写身边人、物、小事的文章读来觉得特别动人 。

《豆酥糖》《外婆的旱烟管》:由身边寻常之物写祖孙情。

奶奶自己爱吃豆酥糖,却舍不得吃,千里迢迢托人带给上海的孙女,我们至亲至爱的人不也是这样吗?苏青由这一包远道而来略有点受潮的豆酥糖,回忆起小时候与奶奶在黑夜中吃豆酥糖的记忆,很温馨也有些不卫生,但苏青终于吃了,怎么能嫌弃奶奶呢,她知道肯定会生气的。

《外婆的旱烟管》于祖孙情外,写了外婆在旧式婚姻中的小小悲剧:外公沉迷于做诗,万事不关心,连书房都不出一步,更不用提关心妻子。外婆嫁给了他,一生恨他,怕他,但不管怎样,他是自己的丈夫,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她唯一的依靠;她怕他,恨他,也忘不掉他。他偶然间送的小小旱烟管,她一直视若珍宝,被孙女弄丢后魂不守舍,找到后才恢复正常,让旱烟管陪着自己终老,奇怪的留恋。

《说话》《元旦演剧记》 :主要写小时候的回忆,活泼的,叛逆的,有新思想的,刻苦学习的苏青,出尽风头的苏青……在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风貌,当时的初、高中生已有独立的思想,知道自己要反对什么,要追求什么,于学习外积极投身各种运动,而我初高中时,还是一片混沌呢,周围同学也大多如此。

《涛——生活的浪花》后面的部分与《死亡诗社》有点像。

《河边》:写了贪吃的可爱的苏青,老式夫妻相处的日常,最重要的,刻骨出了仆役毛伙,他不喜欢女人;没钱却仗义疏财,大冷天的,把衣服、赏钱给老乞丐;不爱女人,干活卖力,人让他歇歇他就生气,爱吃酒肉,很淳朴、善良、一根筋的人。

《归宿》:苏青离婚后独自生活,做妈妈的放心不下,来上海看女儿,小心翼翼地带来并不稀奇的鸡蛋,给孙子带来好吃的土特产。

女儿见妈妈好不容易来一趟,带母亲各处逛逛听听戏。然而母亲要带着孙子,小孩子一会要这一会要那,吵吵闹闹片刻都安静不下来,根本无心游逛,女儿没孝敬成母亲。小孩子吃了东西着了凉生病,做母亲的也有点愧疚。

担心却很少说出来,怕给女儿压力?苏青妈妈是这样的,我妈也是这样的,相信无数母亲也是这样的吧。

苏青妈妈平时不表露出担心,半夜醒来抽着烟,和女儿讲自己要回家了。本来已和女儿讲好留在上海的,是随口一说,还是因为怕自己待在上海帮不了女儿什么忙还添麻烦?

讲以后娘俩要埋在一起。我看哭了。

妈妈是念过女子师范的,终于嫁了个花花公子,一生不幸;女儿婚姻也很坎坷,苦命的娘俩死后还要在一起,互相伴着也算归宿了。

可是据说苏青死得颇为凄凉,也不知后来有没有葬在母亲墓旁。

读这篇文章让我想起《请回答1988》中,善英的妈妈突然来看女儿那一集。善英的妈妈担心女儿生活困难,来突击检查;善英不想让妈妈担心,忙着借煤球借米借衣服。

而妈妈都是福尔摩斯,可以见微知著。善英的妈妈从院中打满补丁的衣服看出女儿的生活困难,走时悄悄留下一些钱。

都是写母爱,苏青的文字更细致,更无奈,更凄凉。但两者一样动人。

《搬家》《拣奶妈》《王妈走了以后》《烫发》等:文字中有了男主人贤,不知是再婚还是前夫?这些文章写城市生活中的不便与烦恼,因为有男主人,一切都有人分担,文字并不显得孤寂凄凉,很有热闹的烟火气息。

拣奶妈中,写到穷困的农村妇女为争奶妈的肥缺,把女儿扔到育婴堂,互相说坏话,写到自己对于母爱的怀疑。

可是,动物尚且有爱子之本能,但凡有一点办法,谁会这样做。她们是母亲,不是天生冷心肠自私的人,时代与环境逼迫她们成了这样。

《一月来的寄宿生活》《试教记》《自己的房间》《我的手》:应该是离婚后所写,离婚失业妇女的无奈与耻辱,对有独立房间的向往,以及离婚后在职场打拼的不易……

因为是电子书,没有标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不太确定是否全是离婚后的作品,仅从文字内容来判断。

苏青写人事的散文读来很有短篇小说的感觉,意犹未尽,余味悠长。

总体来说,很喜欢苏青的文字,敏感、坦诚、真挚、动人。

《苏青经典散文》读后感(五):《苏青经典散文》札记

写读书笔记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洋洋洒洒数千言。ww为《朱生豪情书》写的札记,说白了就是“朱生豪箴言录”。此时摘抄不再是剽窃,而应美其名曰“援引”。这篇名为《落尽千红啼杜宇。楼外鹦哥,犹作当年语》的读书笔记,通篇无缝拼接,让人既能了解朱生豪其人其事,又能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幽默与自嘲所感染,还能对札记作者的文字功力刮目相看,可谓一举三得也。

当然,前提是书本身值得细读、值得摘录、值得品评。好比一条大而无味的鲢鱼,无论加多少料,始终烧不出黄鱼的鲜嫩。

在茫茫书海中,民国文学始终是最令我纠结的一类。回顾求学生涯,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贴上了“理科精英”、“做题机器”的标签,而对于语文,尤其是古文部分,从来没有一天认真对待过,现在想来倍感惭愧和惋惜。直至今日,所有古籍还都是先从译文读起的。至于打了古文擦边球的民国文学,在我眼里总显得neither fish nor flesh——胡适的文章,压根不通。人人都夸徐志摩朱自清,但我一见此二人连篇累牍的大白话,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一目十行。前者到康桥滚了一圈,想学拜伦玩女人,未果;想学雪莱玩深度,搁浅。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返程回国,孰料竟一跃成为现象级文人被传颂至今。毕竟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啊!其实也不排除是教育部死要面子,好不容易培养了一批海归,要说都混成李云迪那般德性,天朝颜面何在!也罢,那就beat the tom-tom of publicity,送你清誉,保我饭碗吧。除却此厮还有谁?鲁迅巴金赵树理。鲁迅给我留下了不堪回首的回忆,他的作品直接无视,尽管代价是从此失去了许多欢笑和共鸣。说起巴老,那绝对是我的指路明灯和精神导师。一本《随想录》,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和所谓名家的差距原来如此之小。

民国作家当真就这几号人充门面?话音刚落,海派作家们不干了。“不受正史待见也不奇怪,我们怎能和研究山药蛋的家伙相提并论?”说起这事,鄙人不得不对共党秋风扫落叶般的清剿行动佩服之至。只要跟“资”字扯上关系的,一律从近现代文学史中封杀。经过一代人的讳莫如深,这些海派作家仿佛真的从未来到这个世上一样。直到那些青史留名的作家纷纷成为冢中枯骨,某些未亡人才猛然意识到,时代变了,满街都是金钱,遍地都是美女,山药蛋卖不动了。于是乎,帅哥美眉如柯灵、苏青、张爱玲等时隔半个世纪,再度粉墨登场。

鉴于本文篇幅所限,柯灵和爱玲的故事就不冗述了。个人感觉柯灵是位工于雕琢的作家,力求以最细腻的笔触勾勒最完美的意境,让我不禁联想到美国散文鼻祖——华盛顿欧文。柯灵在散文中多次热捧爱玲,但爱玲似乎未在作品中投桃报李,两人的关系好比杜甫和李白吧。但苏青和爱玲“叼于同性”,常把对方奉为知己,引得路人阵阵喝彩,哥德史密斯为之动容。

“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看下去不可……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是一个‘仙才’了,我最敬佩她,并不是瞎捧。”

“苏青与我,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样密切的朋友,我们其实很少见面。也不是像有些人可以想象到的,互相敌视着。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况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可是我想这里有点特殊情形。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因为,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在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是我甘心情愿的。”

爱玲选男人的准心固然令世人大跌眼镜,看女人的眼光还是很犀利的。苏张二人尽管写作风格和题材不尽相同,但她们驾驭白话文的功力可谓一骑绝尘。尤其是读过同时代其他作品后再接触苏张,定会有久旱逢甘露的感觉。许多词语,譬如“内地”、“外遇”、“肉感”等,我一直以为是改革开放后的新名词,其实早在苏青的书中就已登台亮相了。对此,我的吃惊程度不亚于在《红楼梦》第五回中邂逅“意淫”一词。

作为海派女作家的代表,苏青笔下都市女性的方方面面,竟然与现在上海滩之情形如此相似。且看下文:

“女人是神秘的!神秘在什么地方,一半在假正经,一半在假不正经。譬如说:女人都欢喜坏的男人,但表面上却佯嗔他太不老实,那时候男子若真个奉命惟谨的老实起来了,女子却又大失所望,神色马上就不愉快起来。”

…………

“说到婚姻问题,女人与男人不同:男人是地位愈高,学问愈好,金钱愈多,则娶亲的机会也与此等成正比例;而女人却必须成反比例。因为在性的方面,男人比女人忠实,男人只爱女人的青春美貌,而与其他的一切无关。”

…………

“一个女子不难得到半打爱人,却难交上一个朋友。你不要以为某先生口口声声赞美某小姐的学问,谦卑地要求她答应做个朋友,便是他俩真正友谊的开始。天下没有这样傻的男人,真想从女子身上去找求友情;更没有这样傻的女子,真相信男人会向她要求友谊。”

“不要说女子对男子没有什么友谊可言,就是女子与女子间也很难找到真正的友情。自古以来多的是才媛贤媛烈女孝女等等为翁姑父母夫婿儿女牺牲的人,却找不出女中管鲍,巾帼刘关张之类。”“因为大多数女子对于交友根本只视为一种消遣,有空便大家聚在一起谈谈东家长西家短的,要是今天自己家中有些小事,什么手帕交,金兰交都得撇诸脑后。”

“记得十年前我在某女中读书的时候,同班生都是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她们在平时捉对儿你穿我的衫,我用你的裙,整天到晚哝哝唧唧的无所不谈,可是一到考试时情形便不同了,大家坐在一起背对背的,仿佛世仇般不愿见面,同时还拿左手遮住自己的试卷,生怕一不慎给对方偷看了去,可谓极尽我虞尔诈,尔虞我诈之能事。更不幸某先生在两张差不多的卷子上给谁多打了几分,这回两人准得闹翻,一个说她马屁拍来的分数不稀奇,一个讲她自己拍不上瞎冤人,于是大家撕考卷,摔书本的撅着嘴巴生气,或请个病假躺在床上哭,哭,哭得饭也不肯吃。”

“等到这批小姑娘都出了阁,交友可更难哩!”“女人们最爱当着朋友讲丈夫坏话,但丈夫真正的坏处却讳莫如深,生怕给人家知道了有伤自己体面。”“她也许会神经过敏地故意在女友跟前歪曲事实:‘你瞧,他这个人多没慈心哪,我说徐妈年纪轻轻没丈夫怪可怜的,他却说她又笨又脏多讨厌,一副寡妇相的……’你听了这话得相信她,但也千万别太相信了,明天在张先生跟前责难他徐妈有什么难看,男人多是直心的,他不知道体谅太太替他假装规矩的苦心,却衷心赞美徐妈起来,事情便糟了。”

…………

“在如今盛行小家庭制度时代,恶婆婆与刁钻姑娘等压力是再不能加在新妇头上了,代之而起的却是岳母大人潜势袭击姑爷,虽说男人们度量较大,有时候也会狺狺起来。尤其是岳母寡居而妻系独女,满月回门那番千怜万舍不得的样子,会使你看了怪不舒服。‘儿呀,多嚼几口润润喉咙吧,那是你哥哥新近带来的上好四川银耳呀,吃了会滋阴的。你们两口子如今在外头只租一间楼面,统共雇了一个娘姨,煮饭烧水还忙不过来,那有功夫替你料理些补品呢。你的身子又单薄——姑爷,你怎么也呆着一动不动呀?大家多喝几口吧!’不管你心中暗骂:‘老太婆既然舍不得女儿,干吗不一世藏在家里享福,嫁我这样穷光蛋作啥呀?’丈母娘只管唠叨下去:‘她父亲在世的时候真一些风儿也舍不得她吹一下的呢。如今虽说福气上头欠缺一些,幸亏家里不愁吃着,我每年照样也将她喂得胖胖的。他哥嫂都万般看重她,在家里真是饭来开口,茶来伸手,什么都是现成,连欠一欠身子还怕她累了呢!如今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什么都得自己料理,虽说有个娘姨……’妻听了这些以后似乎益发娇惯起来了,索性嗔着银耳太甜不好吃,要吃一些咸的点心。”

…………

怎么说呢,共党的清剿固然可以抹杀其人其作,但却无法消灭那些因当年作品的流传而深入民间的惯用表达及意识形态。只要宽容之风再度兴起,它们定会死灰复燃,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势。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建国60周年,折腾了那么久,我们的文学不过回复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再现当时的场景,重复当时的话语,这种cultural throwback着实令人揪心。

沉醉于苏青那玩世不恭却又细腻透彻的笔风,我不禁甚感好奇: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这么一位绝世才女?按说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平静的生活、美满的爱情等等都是奢望,就连一向以淡泊逍遥著称的庄子都连连刻画了支离疏、哀骀它等畸形人,以及申徒嘉、叔山无趾等受刑者,试图通过这些残障人士来影射连年的征战和严酷的刑法。然而苏青偏偏不信邪,除了偶尔提到“空袭”、“难民船”等字眼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集中于饮食男女等小资题材上。如果说莫扎特是将命运的坎坷和现实的无奈升华为悲慈和大爱,苏青则是将时代的不幸一一屏蔽,只专注于普通人在无外界压力下自由发展的趋势。她生有普鲁斯特般的慧眼,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可成为其写作素材,调笑也好,戏谑也罢,娓娓道来,既能如哲人般洞察一切,又不失妙龄少女的玲珑可爱。至于她自身的经历,却一改文风,转而使用再平白不过的陈述句式。譬如离婚这样的大事,仅用“彻底决裂”一笔带过,至于前夫姓甚名谁、品行如何,以及决裂的前因后果,一概不提。不过,苏青还是巧妙地利用母亲来沪探亲之机,借其母之口狠狠损了一把前夫:“都是前世不修,今生才会碰到如此男人。”再如第二个孩子的去世,也未表露太多的感伤,“她的病及死消息我都没有先知道。”正是这种振聋发聩的静默,激发读者无限的联想及跨越时代的共鸣。同样是幼女的伤逝,周国平却用一整本书来抒发自己的痛楚,企图以一个凡人的故事盖过罗密欧和俄狄浦斯的旷世悲剧,两者境界之高下已昭然若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