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荷马,伊利亚特》的读后感大全

《荷马,伊利亚特》的读后感大全

《荷马,伊利亚特》是一本由(意) 亚历山德罗·巴瑞科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荷马,伊利亚特》读后感(一):托尔斯泰评荷马

“无论荷马与我们的相距多么遥远,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他所描绘的生活。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进入,主要是因为,不管荷马描绘的事件与我们多么疏隔,他相信他所说的并且严肃地说出他正加以描绘的东西,因此他从不夸大其辞,也从未失去分寸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说阿基琉斯、赫克托尔、普里阿摩斯、奥德修斯这些特点鲜明又栩栩如生的卓越人物,也不必说赫克托尔的告别、普里阿摩斯的出使和奥德修斯的归返等等诸多感人至深的场景,整部《伊利亚特》——《奥德赛》更是如此了——自然而然地与我们所有人密切相连,仿佛我们曾经在诸神和英雄之中生活过,而且现在仍活在他们当中。”

《荷马,伊利亚特》读后感(二):特洛伊战争始末

()为特洛伊军将士

【】为希腊军将士

1.纷争女神扔下金苹果给“最美的女神”,赫拉,雅典娜,阿芙洛狄忒相争,让(帕里斯)王子裁决,爱神许他世上最美的女子,获得金苹果。

2.帕里斯王子拐走【墨奈劳斯】(莫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莫向兄长迈锡尼王阿卡门农求助,发兵攻打特洛伊。

3.九年仍然没有攻下,《伊利亚特》的故事发生在第十年。

4.希腊军主帅【阿卡门农】拒绝归还英雄【阿喀琉斯】的女奴【克鲁塞伊斯】,内讧,阿喀琉斯拒战

5.墨奈劳斯和帕里斯决斗,帕里斯临阵脱逃

6.(潘达罗斯)射伤墨奈劳斯,又被【狄奥墨得斯】所杀,(埃内阿斯)保护潘达罗斯的尸体,然后各种杀来杀去...

7.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与妻子告别,加入战局,特洛伊占上风。根据神明的意志要求决斗,vs大埃内斯,没有分出胜负,暂时休战。

8.特洛伊继续进攻,赫克托耳放火烧船,阿喀琉斯依然因为和主帅的矛盾不愿意出战,让他的真·基友【帕特罗克洛斯】穿着他的战袍出战。

9.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所杀,尸体被抢回,但阿喀琉斯的盔甲被赫克托耳拿走,阿喀琉斯悲痛欲绝,出战,杀死赫克托耳

10.阿喀琉斯同意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伊利亚特》结束。

11.阿喀琉斯被帕里斯射中脚后跟死去,希腊军主帅大埃阿斯与【奥德修斯】(也译作尤利西斯)争权失败,自杀;帕里斯被射死

12.奥德修斯想出木马计,希腊军胜利,海伦回到希腊

13.《奥德修斯》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千辛万苦的回家路。

《荷马,伊利亚特》读后感(三):背叛战争

似乎这本《荷马,伊利亚特》也是“重述神话”系列的其中之一。站在“重述”的前提上,这本小说的故事性不差于原著,但是从《伊利亚特》的大部头到这本篇幅不算大的小说,缺失的不仅仅是史诗的结构。

在序言中作者说道,因为荷马原著在诵读上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便打算改编成大众读本。的确,大众性是显而易见的:简明易懂的语言,尽量避免废话和重复,而重复在荷马史诗中是常见的,难免造成厌烦。这本小说采用一种更适于被读者接受的方式,不是以记叙者的口吻而是以参与者的口吻展开故事,同时略微添加了一些原著并未出现的心理情节,使故事更显人性化。比如在帕特洛克罗斯篇中,一句“我以我的勇气和疯狂拯救了他们所有人”,那份蔓延开来的英雄主义逐渐清晰,同时又暗示了不可扭转的未来。

在大众化的标准上这部作品的确是可以阅读的,但我要说,它背叛了原作中太多的部分,以至另成为一个故事,而不能把两者放在一起理解。太多的细节被省略了。原著中有一个情节我至今记忆犹新,大量的笔墨倾注于描写阿基琉斯的一身战甲,那番极言其精美壮丽的描述却在小说中几乎完全被省略了。不提史诗中那种壮阔的美感,在这番重述中,作者遗失的其实是我认为更重要的东西。战争从来都是塑造英雄的。也许通过脱离神祗,完全无视原著中有关宙斯诸神的部分,的确可以使这场特洛伊战争降落到地面上,展现出《伊利亚特》本身的俗世构架,但是在个俗世上,作者缺少了英雄。的确参与者视点加强了可读性,但是为了追踪情节而变换视点又是另一个问题了。阿基琉斯并不是仅仅因为众神的关爱和赫赫战功而被当做一个英雄的——他是英雄是因为他本来就是英雄。而亚历山德罗要传达给我们的这场战争带给我的感觉是杀戮仅仅是杀戮,英雄淡化了光芒,因而背叛了一场战争的美感。这种重述好比是在原本作品的肉体上剥离了皮肤,置换了灵魂。这个特洛伊木马的内心太过柔弱。不过,作者所想要传达的这份和平主义却是美好的,事实上这也正是作者的目的。追求战争中被光芒掩盖的和平渴望。“我们早晚有一天可以将阿基琉斯带离那致命的战争,而不会心怀恐惧,战战兢兢地带他返回故土。”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同样重述特洛伊战争的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卡珊德拉》虽然由于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不易于理解,但相比而言在对和平的愿景上增加了讽刺,而且因为女性视角显得更为细腻柔美。我为亚历山德罗的这篇《荷马,伊利亚特》太过平凡不禁感到有点遗憾。

“请你们记住我,请你们记住我,但请忘记我的命运。”

《荷马,伊利亚特》读后感(四):圣人苏格拉底对荷马的著名评论

苏:首先,最荒唐莫过于把最伟大的神描写得丑恶不堪。 如赫西俄德描述的乌拉诺斯的行为,以及克罗诺斯对他的报复行为,还有描述克罗诺斯的所作所为和他的儿子对他的行为,这些故事都属此类。即使这些事是真的,我认为也不应该随便讲给天真单纯的年轻人听。这些故事最好闭口不谈。如果非讲不可的话,也只能许可极少数人听,并须秘密宣誓,先行献牲,然后听讲,而且献的牲还不是一只猪,而是一种难以弄到的庞然大物。为的是使能听到这种故事的人尽可能的少。

苏:我亲爱的阿得曼托斯啊!你我都不是作为诗人而是作为城邦的缔造者在这里发言的。缔造者应当知道,诗人应该按照什么路子写作他们的故事,不许他写出不合规范的东西,但不要求自己动手写作。

阿:很对。但,就是这个东西——故事里描写诸神的正确的路子或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苏:大致是这样的:应该写出神之所以为神,即神的本质来。无论在史诗、抒情诗,或悲剧诗里,都应该这样描写。

阿:是的,应该这样描写。

苏:神不肯定是实在善的吗?故事不应该永远把他们描写成善的吗?阿:当然应该。

苏: 如果诗人们描写尼俄珀的悲痛——埃斯库洛斯曾用抑扬格诗描写过——或者描写佩洛匹达的故事、特洛亚战争的事绩,以及别的传说,我们一定要禁止他们把这些痛苦说成是神的意旨。如果要这么说,一定要他们举出这样说的理由,象我们正在努力寻找的一样——他们应该宣称神做了一件合乎正义的好事,使那些人从惩罚中得到益处。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诗人把被惩罚者的生活形容得悲惨,说是神要他们这样的。 但是我们可以让诗人这样说:坏人日子难过,因为他们该受惩罚。神是为了要他们好,才惩罚他们的。假使有人说,神虽然本身是善的,可是却产生了恶。对于这种谎言,必须迎头痛击。假使这个城邦要统治得好的话,更不应该让任何人,不论他是老是少,听到这种故事。讲这种话是渎神的,对我们有害的,并且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

阿:我跟你一道投票赞成这条法律。我很喜欢它。

苏:很好。这将成为我们关于诸神的法律之一,若干标准之一。故事要在这个标准下说,诗要在这个标准下写——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之因。

苏:我们要不要删去英雄人物的嚎啕痛哭?

阿:同上面所讲的一样,当然要的。

苏:仔细考虑一下,把这些删去究竟对不对?我们的原则是:一个好人断不以为死对于他的朋友——另一个好人,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阿:这是我们的原则。

苏:那么,他不会哀伤他朋友的死去,好象他碰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似的。阿:他不会的。

苏:我们还可以说这种人最为乐天知足。最少要求于人乃是他们的特点。 阿:真的。

苏:因此,失掉一个儿子,或者一个兄弟,或者钱财,或者其它种种,对他说来,丝毫不觉得可怕。阿:是的,毫不可怕。

苏:因此他绝不忧伤憔悴,不论什么不幸临到他身上,他都处之泰然。阿:肯定如此。

苏:那么,我们应该删去著名作者所作的那些挽歌,把它们归之于妇女(也还不包括优秀的妇女),归之于平庸的男子,使我们正在培养的护卫者,因此看不起这种人,而不去效法他们。阿:应该如此。

苏:我们请求荷马以及其他诗人不要把女神的儿子阿克琉斯形容得: 躺在床上,一忽儿侧卧,一忽儿朝天, 一忽儿伏卧朝地。然后索性爬起来 心烦意乱踯躅于荒海之滨, 也不要形容他两手抓起乌黑的泥土,泼撒在自己头上,也不要说他、长号大哭,呜咽涕泣,有如荷马所描写的那样;也不要描写普里阿摩斯那诸神的亲戚,在粪土中爬滚, 挨个儿呼唤着人们的名字, 向大家恳求哀告。我们尤其请求诗人们不要使诸神嚎啕大哭, 我心伤悲啊生此英儿, 英儿在世啊常遭苦恼。

《荷马,伊利亚特》读后感(五):最美的战争,在从前

一、由时代背景说起

读《伊利亚特》,必须先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人们的价值观。

那个时代的战争确实是浪漫的,承载、延续着欧洲人对战争、英雄主义永远的幻想。这个幻想直到一战方才破灭,一地废墟里的欧洲人看到了战争血腥、丑陋的一面。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战争是贵族的事业,而那时的贵族确实多是气度不凡、舍生忘死的英雄。尤其是古罗马,若想拥有参战权力,必先得满足三个标准:①交得起一定的税赋(至少是中产阶级),②拥有土地,③自费马匹、战具等(非常非常高昂的开支)。所以最普通的战士都是家底殷实的中产阶级,战士们不仅有钱,而且爱国。

那时候的战争情绪当真是出于信仰而非利益,那或许是战争最为纯粹的一个时代了。古罗马人甚至认为古希腊人都是软弱的,古罗马人把尚武精神发挥到极致,崇尚的美德是masculine, diligent, disciplined, pious, brave, just, patriotic, and humble. He did not give into temptation, but strove to always do the right thing.英雄人物辛辛纳图斯可以算得上欧洲人心目中最英武的伟男子之一(以后有空我可能会专门写篇分析他的文章),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集所有优点与一身。

这往往让我想起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无数舍生取义、义无反顾的传奇都发生在那个年代(二桃杀三士、赵氏孤儿是最令我唏嘘的两个故事)。那是也是贵族参战的年代,诸侯都是要沙场厮杀的,后世公侯可就是声色犬马、锦衣玉食多了。

贵族参战与平民参战的情形是大相径庭的。可以以古罗马军事改革The Marina Reform作为对照。那时古罗马贫富差距很大,社会暴动不断,这项改革①将义务兵制转变为军队职业化,士兵成为一项职业,②入伍不再有财产要求,③由地方将军供养士兵,发工资发战具。

看似非常合理?但是自那以后,尚武精神泯灭了,战士不再是神圣的义务,而是谋生的选择。战斗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逐利。古罗马后期藩镇割据、难御外侮,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

战争的disillusion,人性的denigration,毕竟也是inevitable。战争的浪漫时期,只存在早期物质不甚充裕、版图不甚广大的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春秋战国都是这样。一旦物欲涌入,美德往往经不起考验。这是个恶性循环:早先是由于精神力量、英雄主义鼓舞着贵族投入战争,一旦可以由大量平民参战,贵族便渐渐躲入帷幕后享受安逸,一旦享受惯了安逸,整个国家精神自然而然denigrate。这是战争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是尚武精神、人类美德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多人称交叉叙述是体裁上很成功的创举,使得观众视角不断挪移,造成激烈动荡的美感。尤其是赫克托耳进攻海船一幕,萨尔裴冬、大埃阿斯代表交战双方轮流叙事,观众视角也犹如飞矢一般来回穿梭。

这一章最终由起死回生般的赫克托耳终结,他大获胜利,登上了战船——这个他咒怨已久的意象。然而此章结尾却暗含壮烈,因为《伊利亚特》多用全知回忆视角叙述,一个人已洞穿自己的命运。“我,赫克托耳,战败者,被阿基琉斯拖着尸体绕城三圈的英烈。你们应该记住冲天火光中的他;你们应该记住他站在那艘海船甲板上的样子,四周是熊熊燃烧的火焰;你们应该记住他意气风发的胜利姿态,身披锃光瓦亮的银铜战甲。我曾从一位女王那里听来几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请你们记住我,请你们记住我,但请忘记我的命运。”对命运的直面与挑战,正是《伊利亚特》人性光辉闪耀之处。

此话与此战伊始帕特罗克洛斯的叙述相呼应,同样是全知视角亡灵的叙述:“我记得赫克托耳在他的人马中时隐时现,犹如阴沉夜空的云朵间一颗闪亮的星辰。现在,我希望你们凝听我所有的耳闻目睹,倘若你们想明白我喜欢以何种方式赴死。”

而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由战友福伊尼克斯叙述,福伊尼克斯最后的回忆是:“如今我的骨灰长眠于地下,躺在一块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名字的土地上。也许这才是最正确的结局,因为自始至终我也无法从特洛伊的战场真正离开,无法离开那鲜血横流之地,离开那两个我无力从死神手中拯救出来的少年。”每个英雄都有了发言权,叙述自己为之付出生命的漫长战事。

有人认为书里反复叙述多少人死去,比较拖沓,其实这是荷马对战争群像的展示。“英雄轰然倒地,身上的盔甲铮铮作响。”群像的方式,概括而广阔地展现了战场的壮烈与残酷,贤明的君主、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与他们的儿子都积极无畏地投入战役,多少品德高尚的灵魂都在这十年的战事中消弭。

囿于史诗的体裁限制,叙事不可能像小说散文一样细致入微,偏于概括化,但是每一个人物都塑造极立体。

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决裂时的固执,挚友死去时的愤恨,杀戮时的无情,见到老国王时的真情流露,都使其形象饱满。人们前一秒还在指责他对赫克托耳乞求的无动于衷,下一秒就会震惊于他与国王的相对而泣,然而这转变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他也有凡人的脆弱和牵挂。

亚历山德罗·巴瑞科重写《伊利亚特》时,在后记《另一种美丽:关于战争的注解》中写道:

在巴瑞科看来,伊利亚特吟唱了战争的美丽,却也暗含着另一种和平的选择,一种希腊人希冀而不得的另一番美丽。

与战争的火光并驾齐驱的,还有家庭与爱的呼唤。战争锻造的人性勇武而坚韧,不应该妖魔化战争,但也不应该在战争中泥足深陷。

追求和平但不要懦弱,让社会秩序井然同时也追问人性,这是巴瑞科的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