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雍正帝的读后感大全

雍正帝的读后感大全

《雍正帝》是一本由冯尔康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雍正帝》读后感(一):《雍正帝》是总结版本的《雍正传》

冯尔康最了解雍正。前著《雍正传》,详细记录雍正所经历的大大小小事件,从九子夺嫡当中胜出,勤勉工作,处开疆拓土,历史在这里跌宕起伏。后著《雍正帝》则是作者在更新史料基础上,给雍正做了一个总结,雍正帝执政理念,包括大臣关系,处理危机能力;个人学术的成果展示;个人兴趣爱好、休闲等等这些方面做了展示。作者在研究的基础萃取精华,如同总结ppt一样,可谓简约不简单。

两本书互为补充,联系在一起读特别有必要。我在阅读《雍正传》的时候,雍正正是对年羹尧写错了“朝乾夕惕”(原书错写成“夕惕朝乾”)进行发难。当时觉得,这雍正未免太小题大作了吧,如果一个词语交换一个位置就搞死一个人,估计很多人都活不过两集。但是帝王的性情无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从这个角度来看,没做过多质疑。这一次,《雍正帝》明确表示年羹尧写的是“夕阳(陽)朝乾”,所有的疑问就通了。年羹尧这是冲击到了雍正帝价值观。一个谨小慎微,日夜勤勉的皇帝,不会允许大臣犯这种错误。

《雍正帝》没有过多波诡云谲的大事件,多了一些皇帝个人生活的趣味。例如在总结雍正勤勉这一方面,冯尔康写了皇帝在1726年11月16日雍正驻跸汤泉期间的行程,他先是参考了《其居注》,发现没有雍正理政的记录,作者查询《清世宗实录》发现雍正并没有停止办公,只不过比在宫中稍晚一点。疗养与办公两不误,雍正还真是一个工作狂。

作者掌握的史料多,研究扎实,这样的总结报告信手拈来。历来的总结报告嘛,少提缺点,溢美多一点,冯尔康也是这么干的。

《雍正帝》读后感(二):务实厌虚,魄力非凡,勤勉有加

一直比较喜欢雍正,对于康乾盛世的认识,在我看来也是康熙为开拓,雍正为整饬改革、中流砥柱,乾隆为守成,且到后来也越发昏聩,已守成不足。可以说,在康熙末年清朝已经积攒下了许多积弊,再加上到雍正上台前的诸皇子内斗,让雍正在上台后不得不对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整饬和变革,在雍正的13年中,可以说为期以后的整个帝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世许多人对于雍正的诟病我是不赞同的,我是认为雍正的作用被低估了。

历数各朝各代的皇帝,其勤勉、政绩能超过雍正的极少。各朝代的明君多为开国之君,其主要功劳主要在于统一全国,由乱而治,让国家恢复平静。一些有名的非开国之君,功劳也大多在开疆拓土,集中在军事方面,如汉武帝、康熙等等。而说道制度方面、经济方面的有为之君则实在是太少太少,细算的话唐太宗算是,因了解的少,暂且算是,其余就很少了。其他的变革者皆为大臣,如杨炎、王安石、张居正等等,以皇帝之身推动改革的,我想雍正当之无愧为第一。其影响之深,涵盖之广也是其他帝王将相难以比拟的。中国自秦皇建立中央集权制以来,一直是相权日低,皇权日盛,到明达到顶峰,延续到清,则是在雍正设立军机处后达到顶峰。这些也都在侧面为雍正的锐意改革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其改革的范围涵盖了税赋、中央政治制度、户籍、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法律、地方政治制度等等。在这里我不想细说这些制度,当然我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知识范畴内,雍正是极为成功的,也是几位超前的,是有利于统治、有利于人民的。我只谈谈我对雍正个人的一些观点。

一是务实厌虚,雍正是40多岁才登基,在登基前了解了许多人情、民情,积累了好多基层的,官场的经验。他了解基层百姓,了解官场生态,懂得许多为上者接触不到的知识。加上他自小受到的良好教育,可谓是理论与实际具备,在皇帝中是少有的。他个人在处理政事上非常务实,拿出的政策也都符合实际,其人讨厌虚假,不好虚名,也讨厌求虚名的人。从书中我感到,他无论是在朱批中,还是实际行动中都是非常务实的。

二是魄力非凡,作为一个改革者,最为重要的就是魄力。许多人都看到了当时的弊端,但只有雍正敢于改革,他有学识和经验能够意识到问题,又运用自己的这些宝贵知识和经验想出解决的办法,接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行。我们知道,改革最难的就是执行,是最为复杂的,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冲击了太多人的理念,没有非凡的魄力和手段是难以执行下去的。所以我说雍正是有能力、有魄力且有手段的一代君王。才能够进行如此打的变革,为后世子孙打下如此好的基业。

三是勤勉有加。雍正是公认的工作狂,这在帝王中也是少见的,他很少贪图享乐,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而且尤为可贵的是他享受工作,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是善于识人用人,雍正朝期间除了许多名臣,如军事上的年羹尧,地方上的田文静、诺珉、鄂尔泰,张廷玉等。足以体现了雍正的识人用人能力之强,这又为其改革提供了巨大助力。我们都知道所谓管理其实就是管人,人用好了,当然事半功倍。

此四点具有一点就十分难得,可成明君了。而雍正则是四点俱备,才能够有次成功,才能够 改百年之积弊,进行历朝历代未有的如此大变革。这种能力是皇帝中未有,大臣中不能的。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而说到雍正为人诟病的地方,我觉得最是不堪一击。如有人说雍正残忍忘恩,我要说的是,作为一带帝王,如果犹若寡断,唯唯诺诺反倒让人不齿。而雍正也非真正的残忍薄情。所流传的无非是对于兄弟残忍,对于旧臣薄情。说到残忍,政治斗争哪有不残忍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斗争都如此,更何况处于那是的历史条件,失败者非死即亡啊,而如果胜利者不是雍正,其他的皇子为了维护统治,我想也不会让雍正好过,我想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如此,政治历来如此,为了维护统治和稳定,我支持其做法,当然其中一些手段和做法当然也是需要商讨的,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当然,我还是希望今后政治斗争能够越来越文明,如今已经好多了。以一般百姓或简单的人道主义理解一代帝王,一个政治人物,我想是不恰当的。而薄情呢,主要是对旧臣不念旧情,这个我想当然雍正是有些地方欠妥的,包括文字狱等等,但是我想一是维护统治,二是我前面将的公而忘私,作为一国之主,臣下犯错,应做的是秉公执法,而不是念旧情,不然如何治理国家,岂不成了因小失大嘛?

此外,雍正对于西方的态度和宗教的态度让人眼前一亮。对于西方的态度他抱着的并非反对态度,不那么保守,当然我想一个改革者总会是不保守的。另外对于宗教的包容和利用态度,也十分智慧和超前。如对于西方天主教及儒释道之间的包容态度。以及对于异端的新颖理解,那就是教人向好,敬天爱人的就不是异端,不如此的才是异端的看法,让人佩服。

另外我想雍正后世风评不好的原因,还有一点,与士民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个政策有很大关系。士是读书人、文化人、起码是当时社会的上层人士。动了他们的利益,动了写史之人(有话语权之人)的利益,也就难免日后受读书人诟病了。这也正从侧面反映了雍正的一些性格,那就是做事但求问心无愧,至于后世评议是好是坏就不重要了,以及大丈夫做事就要敢担责任,要有原则,不怕得罪人的信条。这是我最佩服雍正的地方,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里我写的都是雍正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也有不少,这里就不写了,因为有很多。但我从整体上是肯定雍正的,看待历史人物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下看,脱离了也就不客观了。如果用现代的人权、民主去看当时,那是可笑的!

外加一条,那就是雍正知错能改,敢于坦诚自己的无知和错误,同时也教导臣子知错能改,这对于为上者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雍正也是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之所以给4分,是因为此书太粗了,未能满足我详细了解的愿望,当然作者也说了这事一个小册子,具有简易和大纲性质。如详细了解还需读其他关于雍正的著作,此作者本人就有许多!

《雍正帝》读后感(三):光的沙漏

世上有很多事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一则不知从何说起,二则根本说不出口,三则怕亵渎亡灵。

思前想后犹犹豫豫几个月,还是决定写点什么,写点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雍正帝。

初读冯先生的著作,只是想完全理性的看待这个距离我三百多年时光的帝王,想仅仅把他看做那高高地庙堂,薄薄地史书,静静地沙漏,密密地文字。

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恍恍惚惚,感觉他就在我身边,就在我伸手就可以触到的地方。我想,我是永远都不可能仅仅把他当成那薄薄地纸片中的厚厚地历史了;我想,我永远都不可能抛却感性来剖析他的学识、政策、政事了。

三百多年的光阴,世事的变迁,朝代统治的更迭,在我梦的接界中烟消云散。

……

关于继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雍正帝的继位变的迷雾重重,他的继位,甚至可以写一部比一个朝代的编年史更加厚的史书。 不是没有听过一碗人参汤的故事,也不是没有听过篡改遗照的传言,只是惊叹于在那样一个年代(据说是文字狱盛行),流言可以传播到如此之广,甚至三百年后的我,听到这段故事,都觉得它就发生在眼前。

两废两立的太子,和善宽厚的老八,侠气冲天的老十三,英气逼人的老十四……

但是我想不到不是他的理由。

只有他,才会如欣赏情人般的欣赏他的帝国,只有他,真正把这一切都当做是自己的,别人从始至终争得都是紫荆城里的那个宝座,他要的,却是这一片大好江山,好让他横扫六合,气吞八荒,真真正正的遇水为龙。

所以,他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当然,雍正继位后他兄弟们的悲惨下场为他招致了很多非议,“暴君”由此而来。

我不想说雍正这样做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性而在被逼到无可退让时的奋起反击。我们出生于他之后的三百多年,注定了我们无法体会到“九龙夺嫡”的惨烈——

战争的参与者是你和你的兄弟,胜负的唯一裁判者是你们的父亲。你的敌人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放出无数的暗箭,招招可至你于死地,让你防不胜防,你只要错一步,输掉的便是性命。而这时,他们未必记得你是他们的兄弟。

这些,我想他和他的兄弟们在决定参加这场战争前就都想到了。所以,不管最后是谁胜谁负,历史的轨迹如何变化,在这件事上是不会有所改变的。他这样做本无可厚非。

所以,比起《雍正王朝》,我更喜欢《皇太子秘史》里的雍正(当然这部戏的历史扯得有点远了),在夺嫡之路上步步惊心,在兄弟交往中步步为营,这样的他,才是我心中的胤禛,才是真性情的汉子。

关于政事

学法学的我曾经学到过清朝的秋审制度。它将死刑犯分为清实,缓决,可矜,可疑,留养。前四类是前朝的惯例,“留养承嗣”是清朝创制的。

一直以来我接受的教育是:作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代表的封建帝王实施的“仁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但主观上却是为了维护其家天下的统治。

所以初次接触到这些制度时我很是吃惊(其实从唐朝的“三复奏”“五复奏”就开始动摇了),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当时让我思考颇多的“留养承嗣”制度竟是雍正帝的“杰作”。

虽然这种制度在今天看来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在三百多年前,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他能够为其治下的人民考虑这么多,是不是对现在的我们有一些启示呢……

冯尔康先生在书中摘录了他在雍正六年十月初三日勾留(决囚)河南省死囚的情况。这一天,雍正帝至洞明堂,下臣将河南省情实犯应勾决者六十九人请旨定夺。雍正帝对犯人的案卷一一审阅,很多还与群臣进行研究,“颇费详察”。将很多他认为不该处死的犯人缓决。当然,冯尔康先生认为这可能是朝臣故意为之,好让皇帝表现出他的仁慈和圣明。

但我要说的是,如果朝臣不知道他要为这个“颇费详察”的话,这样的讨好不是就没有用了吗?

“然人命重大,朕往复详究,丝毫不敢怠忽”。在清十二帝中,雍正绝对算不上什么“仁君”,但是我却在这个不是“仁君”的皇帝身上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我不得不感动。

不仅仅是在司法方面,雍正在那十三年中为我们留下的太多。如果没有“改土归流”我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版图会是什么样;如果没有驻藏大臣的设立,我不知道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机会“坐着火车去拉萨”,仓央嘉措那美丽的情诗也许在我们读到它之前就已经断代;而“摊丁入亩”的全面实施,更是前所未有的革新,是历史上所有改革家所未能想象,未能做到的赋役合一。

“虽久不废,谓之不朽”。政治家会死去,国家却要长久的存在下去。如果没有雍正帝的这些改革,谁都无法想象现在国家会是什么样,而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所以,他应该被历史记住。

关于性格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雍正是巨蟹座的。“外表坚硬,内心柔软”。

有人说他刻薄寡恩,就连他的皇父都说他是“喜怒无常”,告诫他要“戒急用忍”。

“观尔迂俗可厌”、“尔等此奏少无诚意”、“尔甚卑贱”……这样的话在他的朱批中并不少见。似乎他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铁腕统治者。但是我却在看到他的另一个朱批后又一次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朕之宝贝塔尔岱,尔今痊愈?慎养!”

这如何会出自一个刻薄寡恩、冷面无情的帝王的朱批中,这分明就是一个细心地巨蟹座男人在家书中嘱咐兄弟安心养病一般。

还有让我忍俊不禁的是雍正在得知达鼐咯血,全身浮肿,夜不能寐,赏赐医药之后还警告他——

“谨慎养生,深戒炕上事”。

我想,这一定是巨蟹骨子里的诙谐。笑过之后,我又被这个男人感动了……

“至于地方应否如此办理,朕今不深知,故不能降旨言是与否。”他坦白的承认自己边疆事物知识不足,不能发出明确的指示。 “今年羹尧诸多奸恶之事皆已败露,朕实甚不好意思了。岂有此理?在世上如年羹尧负恩之人未必再有。朕今恨伊之意是轻,确是自己明,愧悔莫及”他承认自己看错了人,用错了人,追悔莫及,甚为沉痛。

从夏商周到现在,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民习惯把NO.1当做神明来供奉,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当自己是神了。既然是神,自然无所不知,自然不会犯错。而他却能这样说。

这样的雍正让我不得不感动,不得不敬佩,比起皇帝们都爱发的“罪己诏”,雍正在朱批中的这些话更加真诚。有时候,俯身低头并不代表着屈服,有的时候俯身低头更代表着高教养以及对人的高度尊重。而这个俯身低头的雍正,也让我觉得我仿佛能触得到他。

……

据说人死后会变成有信息的光子,那么,距离我们三百多年的光子还会在我们周围吗,我想会吧,不然我怎么会感觉他无处不在呢………

这篇文删删改改了很多次终于抢在兔年到来之前完成,关于雍正其实有很多还是说不出口的,读这本《雍正帝》时,我觉得我随时都会被他感动。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相信前世今生,我想,如果我有幸遇到他,我愿做他手中的利刃,毫不留情地刺向他的敌人;甚至,只是他夺嫡路上的一抹鲜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