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米读后感锦集

米读后感锦集

《米》是一本由苏童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读后感(一):照旧没有标题

看的很压抑,太多的人性的恶。书里的每一个人结局都很悲惨,也都不是好人,但又让人觉得坏的自然而然。五龙的暴戾,也是因为被屈辱的对待过。他自己也说,支撑他的就是仇恨。这一生他风光过,但没真的幸福过,这也是让人怜悯的地方。米生闷死小碗被打断一条腿,这样的做法只能让五龙和绮云平衡一下,而米生的一生都要被断腿提醒,提醒自己的过错。书里的说法是,人活着,靠一口气,而他的气从来没有顺过。年复一年的压抑气氛让米店的每一个人都不太正常,都在怨天尤人,恶性循环,酿成悲剧。

《米》读后感(二):理想与现实的交锋

先锋文学的创作者是深受存在主义影响的,生与死,悲与乐,强权与选择,苟活与寻求价值是贯穿文本的话题。苏童的《米》中,“复仇”是挥之不去的主题,人性在贫困与愚昧中被压抑,又在欲望得以满足中迷失,主人公五龙为自己的落魄鸣不平,通过以恶制恶的方式向社会复仇。苏童有意识地让读者发现“恶之链”的可传递性:五龙的蛮横暴力与复仇心态被他的儿女所继承,米生、柴生等的人性中无处不暴露着对“复仇”的渴望。在这样一种出于原始本能的欲望的驱使下,理想因“复仇即理想”而变成缠绕人物一声的苦难,人物最后无一避免地迈向一种无能为力与近乎丑恶的死亡,当一种报复心理过于强大,温情变得黯淡无光,爱情沦为欲望的宣泄,人性的丑恶被无限地放大,现实中那些可以为个体所把握的选择也变得不可控。《米》中,人物都迎来悲剧性的结局,或者是可以为读者所预知的悲惨身世,在这样一种现实之中,人纵然有财,内心却仍如蝼蚁,五龙拖着满是伤痕的身躯躺在堆满火车车厢的大米中返回家乡,是对现实中最后一丝人身尊严的无用挽留,死亡,反而成了一种“理想”,是人性的的真正解脱。当人性被扭曲成兽性,理想在与现实的交锋中落败,苏童通过震撼的“恶”来让我们向往善与美。

《米》读后感(三):来往悲伤,去往悲伤

有网友评论,苏童最深刻的作品,不是《妻妾成群》,也不是《红粉》,而是《米》,尽管 它的知名度不如前两者。

《米》是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自序是这样写的:这是他本人第一次在作品中思考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作者写了一个有轮回意义的一生。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徙到城市,最后又如何通过火车回归故里,五十年异乡漂泊是这个人的基本概括,而死于归乡途中又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作者自认为他在这部小说中醉心营造了某种历史、某种结论。

《米》是远离苏童的故事,同样地,也远离了我们。正因为如此,它才更加不可捉摸。一场洪水毁了五龙的稻田,也毁了枫杨树村,更毁了五龙的生活。五龙被迫来到县城,成为大鸿米店的上门女婿。他的野心与狂躁,使他失去了一只脚趾;他的贪婪与猥亵,又使他失去了一只眼睛。没有人真正关心他,在乎他,同样地他也不关心任何人,只在乎他自己。对于织云和绮云,他也只是调戏和玩弄,因为在这个充满仇恨的世界,所有人都在复仇之中。然而却只有米才能给五龙满足感和安全感。五龙在死前,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不停的买枫杨树村的田地,一张一张地收地契,做着那个衣锦还乡的梦,却最终死在悲伤之途。

五龙没能做一个正常人,因为这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

《米》读后感(四):《米》读后感——没有题目

先说说我看完的最初感受就是“恶心”“人性之恶”。这本书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不讨人欢喜,五龙的记仇、报复心和飞速滋长的欲望,织云的自我堕落,绮云的“愤世”、小心眼以及下一代人无赖、恶毒等,真真是写一家子的恶人。

但是书中的关于时间线跳跃的设定,很是讨我喜欢。印象最深刻的是从绮云跳河被救直接到十年后为他们的孩子庆生的这个时间跨越。十年一晌,他们这十年的坎坎坷坷一片空白我们无从得知。就知道绮云还是这样骂骂咧咧地跟了五龙,那个她打心眼里瞧不上的乡下男人,为他生儿育女甚至容他上冯家族谱。这是不是就是那个年代女性的所谓的依附心理,甚至是现代女性依旧存在的依附心理。“我看不上你,但我仍要跟你过日子,没办法呀,家要你抗,儿女生长,过一过也就一辈子了。”可悲可叹可恨。

既然是《米》,那么书中最重要的肯定就是“散着清香的”“纯净的”米了。从最初的嚼着生米熬饥到后来将米作为一种性爱工具,我想五龙并不是简单的“保暖思淫欲”吧。在他的心中,米仅仅是生存的必需品,更是纯净的生殖繁衍工具。他的第一个孩子叫“米生”,他是不是在最初对他也有过美好的期望,但我想更多的也许是一种讽刺,毕竟这个纯净的名字并没有带来纯净的性子也没有留下后代。【关于“米生”纯属乱想,可能阅读理解做多了】

看到有人说这本书全是苏童对农村的意淫之作,没到过农村就肆意想象农村丑恶之人,也有人说“穷乡恶水出刁民”。且不论苏童是否到过农村也不论是不是真的出刁民,我们要知道着只是作者写作放大关注的一个点,而苏童就关注了那个“人性之恶”。其实,数数书中有很多个大家觉得五龙应该会变好的点,但是苏童就这么一直让他“恶”下去。在我看来这就是苏童写这本书出乎意料的一个点,一种从头到尾贯穿式的“恶”,让人印象深刻。这并不是现实社会的代表,这就是一个“恶”的集中体,所以并不需要对文学失望也不用对现实失望。

【没事,大家一起做做阅读理解啊】

《米》读后感(五):但我不知道这条路有多长

“但我不知道这条路有多长,我不知道这条路将把我带到哪里栖息并且埋葬。”

奇妙的是,情绪低落的时候,这种苏童式的句子,单是措辞和节奏,就已经安慰了我。十六七岁时为之着迷的作家,像是我认识的一个有趣的朋友,再去找他,依然是熟悉的音容。

年少时读苏童,是爱他的想象力,那种灵气和狡黠,还有他的冷幽默。或许,也因为书里对情爱和欲念的描写,如此细腻缠绵。这次读完《米》,有点怕了这阴冷可怖的故事,却又试图找到在那之后的温暖和简单的东西。反复出现的香椿树街、枫杨树家乡和城北地带,是否也喻指着青春、乡愁和人间烟火?

在豆瓣短评里,我说,一切的罪恶不过是为了维护最质朴最本真的一个梦想。在我看来,在这个故事里,与外界的冲突对抗都已经被虚化,更多的是在说人自身的矛盾:不安、无奈、欲望、无明。这也看出小说和电影的不同:电影《大鸿米店》的片尾字幕说,“这只不过是旧中国毛孔里的一滴血”,多了批判和控诉的成分。

主人公五龙,年轻时受尽欺侮折磨,后来又把伤害施加给别人,踩着一地尸骨去完成一个荒诞的梦想。但是在刀光和血污之下,仍然能看到他眼睛里几乎天真的忧伤,这种天真与自毁混合的气质,依然让我着迷,在这个意义上,五龙也是颂莲、碧奴、才人武昭。而他紧紧攥在手心的米,充满宿命意味,和井、河岸、钢索一样。

“他只记得他是在一场洪水中逃离枫杨树家乡的。五龙最后看见了那片浩瀚的苍茫大地,他看见他漂浮在水波之上,渐渐远去,就像一株稻穗,或者就像一朵棉花。”

这是一个流离失所的人,离开家乡意味着无所依靠,要一直战斗才能活下去,也意味着原有的善良和真诚被丢弃,渐渐变得不认识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唯一的愿望也只是回到枫杨树家乡,带着一车米。海子诗说,只有粮食是我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故事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填不满的洞。米的清香洁白饱满,能填饱他的胃安慰他的心,是他能抓住的东西,再也没有比米更真实更美好的东西了。

“从前有人从城市回到枫杨树乡村,他们告诉五龙,城市就是一只巨大的烟囱。”

若说我读这本书是为了找到安慰,那么,这种对苦难的酣畅呈现已平息了我的焦灼。这个四月,呼吸着肮脏的空气,遥想我秦岭以南的油菜花海。却也知道自己回不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