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五月最后的傍晚》读后感摘抄

《五月最后的傍晚》读后感摘抄

《五月最后的傍晚》是一本由王心丽著作,22.00元出版的2009-8图书,本书定价:283,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月最后的傍晚》读后感(一):梦境

我是地道的北方人,2011年才开始游历了几座南方城池。可是“南通”这个地名有一晚灵光乍现在我的梦境里,依稀记得它出现在某个厂子的白底黑字木牌上,厂门口是一条宽大的河。

本来就当它是一场梦,醒来也依然不知道这个名为“南通”的所在究竟在哪一个省份?!直到看了央视的一档旅游纪录片(沿海……),看到南通,看到濠河。我这才意识到也许梦境不是梦境。不过,碍于我有限的时间,南通,现在还只是梦境+纪录片中短短的一瞬。

然后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五月最后的傍晚》,我喜欢这书名,五月最后的傍晚——是我的生日。翻开正文“乙酉 南通”的字样映入眼帘,我知道这书我非借阅不可了。是那种日记体的散文,我喜欢看这样的文字,跟着作者体验不同于我或者与我相似的生活,这样也许我能解开上述那个定格为“南通”的梦境。

后来忍不住又查找了作者王心丽,她在天涯的博客名字竟与我在搜狐的博客名异常相似~

梦也是讲缘分的。

《五月最后的傍晚》读后感(二):所有的拧都贴上了温暖的标签——心读王心丽《五月最后的傍晚》系列一

心丽说坚持送我一本她的新书《五月最后的傍晚》,周日短信问收到了没,结果今天一早就收到。读完两个篇章,这是我最喜欢的心丽的随笔集。立刻短信给她告诉她我的感受。

想起她出版《四季十二时》,那时候她是一个叛逆的女作家,所谓叛逆不是说她性格叛逆,而是社会不变,她只得扭转自己与这个社会争,这股拧劲是她的坚持。那时候出版这本书非常艰难,哪一年出版很严,我曾经给心丽出了一些招术,比如封面如何做之类。

5月见到心丽,感到她浑身散发着母爱的温暖。这次见她感到她完全改变。而这种改变是由心丽父亲生病开始。从伯父查出癌症晚期,到度过难关,到再出问题,再度过难关,再无法挽救,心丽将自己初进医院的陌生恐慌到抓住希望再到在绝望中抱有希望的整个心境都真实记录下来了。对于父亲的爱,让心丽由一个拧的人变成了一个温暖的拧的人。她的文字也由一个与生活奋力抗争而有的愤懑悲伤绝望希望喜悦的五味瓶,到了现在的由爱产生的温暖,所有的五味瓶加上了温暖的标签,读起来让人充满希望。她文字唯一不变的还是本真,对自己生活思想的真实记录。

新书里面有一篇叫做《岁末心情》,说“我和母亲拉着父亲的手穿过了死神的阴影,这会儿我们平静地生活在一起”,看得我好感动。太多文字读到就不自觉停下来,产生很多画面,让人像看场电影,这场电影题目是《我与父亲》,主角就是心丽与心丽的父亲。作为观众,心里有很多暗涌的情感,希望能把这些情感记录下来。

这些文字在博客里面都有读过,但是这次再读感觉完全不同,是字字珍贵,仿佛读完这本书,就像跟心丽一起与伯父跟死神抗争的整个过程,里面感受到很多,也更能感受到要珍惜眼下拥有的一切。

《五月最后的傍晚》读后感(三):本真的心丽,八零后眼中的世界——心读《五月最后的傍晚》系列二

晚上啃了个馒头,一口劲又读了两个篇章,这两个篇章有些轻松,多是心丽在南京南通间来回的路上一蹴而就的,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但是读的非常爽快。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夜灯光生活》,也是在高速路上完成的,短小精悍,“夜里的灯光不如白天的阳光,看白天的世界比看夜晚真切,白天的生活因为阳光而充满野心。可还是眷恋夜晚,人在白天必须落下面具,而在夜晚只有真切的自己”。

心丽是一个以写作为原点把生活看得很透的人,把自己看得很透,也把社会看得很透。而凡事看得很透的人活得总是很累的。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知是做了基督徒一年以后,由原来的敏感到现在的大而化之也是潜移默化。而心丽说“陪伴父亲在癌病房住了半个月,躺在父亲父亲病床旁的折叠椅上,把眼前和以往生活都在本真视觉中过滤了一遍。原来不相信神的人,也能看到生命和时间的界限”。

她确实将写作本真看得很透,也值得人尊重。在照顾父亲生病的日子里,心丽的弟弟曾劝心丽照顾父亲太累,这段时间先不要写作。心丽想的很透彻,“写作之于我,已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心理和情感上必不可少的依赖,是生活惯性。在这二十四年里,稿纸和键盘承受了我的一切,我挂念的就是它们。这是我个人生活中的仅有的相依和相伴。”

她也将生活本真看得很透。“我想,这个写作过程不会比《落红三部曲》艰辛,因为人已经过了欲望值和期望值旁张的阶段,不会再有属于年轻时期的生理焦虑,如果想明白,不怕死,一切便更和平了”。

第一次在南京新杂志咖啡厅见心丽,沟通便极为顺利。她跟我说,harry,我跟你一个属相,一个星座,一个血型,比你大了两旬,我做你大姐。5月分再次见到她,已经是两三年后的见面,平时了解她的动态都是通过博客,读到她与父亲的故事,她的韧性。再见面约在五台山上新开的一家带有露台的德国咖啡馆。本来以为要花点时间去填上这两三年,没想到几分钟的功夫,我们的聊天立刻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是缘分。

她总怕自己的文字八零后的不喜欢读。我跟她说完全不会。心丽的读者是跨年龄段的,是值得强烈推荐给八零后的读者的,八零后读有八零后的视角和感动。

八零后人的最大特征是内心永远有一颗童心,心丽说自己还是一如既往的青春情怀,她有一颗永不熄灭的文学青年的心;她文字中的青春情怀完全没有时代痕迹,是因为本真写作,本真是人剥去外衣内心最柔弱的一块,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一样让人感同身受。《越轨年龄》是如此,《凯斯酒吧》是如此,《陌生世界》也是如此。

八零后的明显特征是叛逆和回归,热衷叛逆和自然回归。小时候喜欢叛逆,长大了靠自己思考回归传统,不喜欢被管辖和教导。心丽做了二十四年的文学青年,怀揣这个文学青年的梦揣了二十四年,至今依然可以手拍胸脯地说,“今后的十年,我还能写出比《落红三部曲》更丰富的小说” 。心丽的叛逆从她的衣着、谈吐,尤其是文字都可以看出来,她的叛逆突出表现在她不愿做花瓶作家,不愿做话筒作家,不愿供奉作家。她的回归在于在照顾父亲的时间里,亲情的回归,以及以亲情为原点对社会重新理解的回归。

在这本书的封底上,这样写“这是女儿献给父亲最珍贵的一份礼物!三年多来,父亲一次次拒绝死神的召唤,执着地期待着这份礼物的到来。这是一本充满亲情的随笔,因为率真而感人,因为亲情而温馨,因为睿智而隽永。”而我之所以如此吹捧也是出于我之前的叛逆以及今年对亲情可贵的突然领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