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辛弃疾传》的读后感大全

《辛弃疾传》的读后感大全

《辛弃疾传》是一本由郭瑞祥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辛弃疾传》读后感(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好官辛弃疾

北宋靖康之耻之后,被迫在金朝开封府为官的宋人辛赞喜得孙儿辛弃疾。

起名“弃疾”,充满了爷爷的寄托,希望孙儿能像征战沙场的汉代大将军霍去病一样驱除鞑虏,恢复中原而效力。

“弃疾”与“去病”是同一个意思。

辛家出自武术之家,将门之后。爷爷的耳提面命、苦心栽培,老师刘瞻的悉心教导,让天赋禀异的弃疾,成长迅速,21岁就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进士。

之后他又跟随当时金国独步词坛的“萧闲老人”蔡松年学词,成为文武全才。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领袖,与苏轼成为宋词的两座高峰。一生传世词章共有620多首,也是宋代留下词篇最多的词人。

辛弃疾的词含蓄、豁达,擅用典故,作者郭瑞祥先生在这本《辛弃疾传》中对他的总结。郭先生还以时间为纵轴,把每一历史节点辛弃疾的经历与他创作的词篇相结合,能让我们读出词人当时的心态和情绪。

可我在这本书里收获的却是正直强刚、豪气奔放性格的辛弃疾他做官时的模样。

辛弃疾是有信仰的,从小受爷爷的熏陶,有报国之志,文韬武略,胆识过人,比如初出茅庐就率部举义抗金,万军之中敢取上将首级。

辛弃疾是有战略眼光的,为国献计献策,《美芹十篇》彰显他的军事才华,系统地阐述了因地之宜地针对全国的军事战略,也深刻反映出辛弃疾高瞻远瞩的积极思考。

辛弃疾更是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好父母官。被委派到滁州,用了不到2年时间,把一个百废待兴的城市治理得欣欣向荣。

42岁时,第三位赴任江西,心系天下百姓的温饱,治理粮荒,运筹帷幄,使得隆兴、信州的百姓很快吃得上饭。

为国为民,虽然饱受非议,甚至奸人陷害,辛弃疾始终不改初心,报效国家。临终前还惦念着他终生未达成的夙愿:上阵杀敌。

辛弃疾的一生虽然没有像苏轼那么坎坷,但受的冤枉气也不少,憋屈的状态多由词章所表达。但是情怀与梦想一直是他不畏强权、不在乎冤屈的抗争力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会有险恶。但做官要学辛弃疾,纵然有人说三道四,也为了国家、为了黎民不计较、不抱怨,努力做到最好。

《辛弃疾传》读后感(二):《辛弃疾传》:文武双全,最是遗憾,也是英雄

辛弃疾是“词坛飞将军”,词中也多是金戈铁马,最大的梦想是征战沙场,收复山河,但是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却是远离战场,从未成为将军。

辛弃疾出生已灭国的北宋,当时已是金国的领地。辛弃疾的爷爷做了金国的高官,成了“虏官”,被视为汉奸。但暗中,他让辛弃疾做好山川地图,标记军事重地,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起事。

辛弃疾最为传奇的应是多年后仅凭50人生擒万军之中的主帅张安国,并且突破包围,回到了南宋。这其中,当然有运气,有张安国的轻敌,但更值得说的,是辛弃疾的勇气和智慧。但是,这样的传奇,一生也只有一次。而在北宋的故土,与金人的军队斗智斗勇,却也只有一次。

来到南方的辛弃疾,一开始只能做做小官。就算他提出的对抗金国的策略很好,就算他考察过山川地势,知道金军军事据点位置,这些优势,南宋无人敢用,想用。

温柔的南方,整个朝廷的主调就是求安。在这本传记中,能看到辛弃疾辗转各个地方,做了地方的大官,为了地方做了实事,政绩突出。但同时,你也能看到,有一点政绩,辛弃疾就会受到中伤,不是免职就是调离。这样的官场,这样的朝廷,不如归去。

辛弃疾有了十年的隐居,这几年辛弃疾很自在,但也很愁苦,因为他一直心心念念着北方的故土。

每个伟大的诗人,心中都有着难以实现的梦想,而他们的人生,命运也总是喜欢跟他们开玩笑。命运也许是想说,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你既写得了名垂千古的诗词,也就不要实现你心中的理想了。李白是这样,杜甫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辛弃疾也是这样。

辛弃疾想要战,想要北伐,即便有着正确的策略,哪怕只要辛弃疾成为主将,金军就能打败,故土就能收复,但南宋,但皇帝,但宰相,但朝廷,不会任用他。这是辛弃疾的命,是时代,也是人心。

《辛弃疾传》将辛弃疾的一整个人生摆在我们眼前,一边是他的豪情,一边是他的浓愁。他豪气,但他的人生憋屈。他是英雄,但回到南宋后,再也没有拿起刀剑,劈向金军。

我们越是看到辛弃疾的才华,看到他意气风发,看到他文武双全,也越能感受到意难平,感受到遗憾。但不用过多哀伤,辛弃疾并不需要。在我看来,这本《辛弃疾传》就是如此,贯穿始终是那么伤感、同情,就是写到豪气,也裹着哀伤的笔调去剖析。不同时期当有所侧重。不然辛弃疾始终被愁所困,那点豪怎么看似是衬托愁的玩意儿呢?

虽说南宋的一团浆糊,撑不起辛弃疾的梦;但辛弃疾心中豪气,是超越了南宋啊。辛弃疾,你是英雄。

回到本书,作为一本传记,它是合格的,但也是合格,除对辛弃疾一生的撰写,外加当时的词作赏析,其情感的剖析,也就并没有抓我眼球的地方。实话说,对于一本传记,我并无眼光,不太懂好坏,或许是我读得太少。但对于这本传记,在于增进我对辛弃疾的了解,在于我对辛弃疾的一生感觉遗憾上,在于我对辛弃疾某首词的有更多体悟上,它可以一读。但估计,其他辛弃疾传也能做到。

《辛弃疾传》读后感(三):《辛弃疾传》:全面解读辛弃疾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这首诗说的就是我们宋代伟大的词人辛弃疾。 作为国人,我想无人不知辛弃疾。那首著名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注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曾经被年少青春又伤春悲秋的我在无数个夜晚咀嚼了无数遍。那个时候我就在感叹: 这是什么样的一个男人啊,能够写出如此有韵味的词句! 最近新入手了一本郭瑞祥所著的《辛弃疾传》,给年少的我圆了一个心心念念的梦,简直让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唐诗宋词是我国历史上的瑰宝,伟大的诗人和词人数不胜数,如李白、杜甫、孟浩然、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等。但没有哪一个文人,除了手中的笔,还用手中的剑,真正斩落过敌首,在沙场浴血奋战,只有令后人无限敬佩的辛弃疾。 孤身追贼,斩落义端的头颅,那时的辛弃疾,也只不过21岁。此后,他更是带领50名将士冲入敌方万人阵中,生擒了叛徒张安国。传说中“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想来也无过于此吧!这样的辛弃疾,恐怕只有三国时期的赵子龙和关云长,才能与之比肩。 我从这本书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有他在战场上的纵横驰骋,更有他那惊世绝艳的才华。 写豪情万丈,他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写乡村情趣,他有《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写婉约柔情,他有《青玉案》:“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少时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遂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然而他命途多舛,不断遭到南宋主和派的排挤。 南下后,辛弃疾与主和派官僚作了不妥协的斗争,鼓励朝廷北伐中原。然而在朝廷中妥协苟安的意见占据了主流地位,辛弃疾最后忧愤去世,终其一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辛弃疾,别号稼轩,有“词中之龙”之称。他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沧桑,也充满了温婉柔肠。他与豪放派的苏轼并称为“苏辛”,与婉约派的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提笔能写千古名篇,拔剑能斩敌首于乱军,他将家国情怀凝聚于词句当中,为后世留下了600多首兼具思想价值与艺术创新的作品。 这本《辛弃疾传》是作者郭瑞祥以《宋史》《稼轩词编年笺注》为骨干史料,大量参考宋人笔记、宋代人物专著,以及近当代研究成果,系统总结、整理的辛弃疾波澜壮阔的一生,史料详实、丰满,是一部忠于历史、可读性极强的传记作品。 这是一本讲述辛弃疾生平的传记,也是一本辛词鉴赏佳作,可读性很高。作者以辛弃疾词作为骨干,并嵌入辛弃疾非凡的人生经历,既对其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和展开,又对辛弃疾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让读者在欣赏辛弃疾伟大作品的同时,对这个人物形象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共分为六章,向我们展示了辛弃疾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结合词人经历对辛词主要篇章进行赏读。每一章选取辛词名句作为篇名,分别是“壮岁旌旗拥万夫”、“众里寻他千百度”、“醉里挑灯看剑”、“剩水残山无态度”、“而今识尽愁滋味”、“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作者在每章内各篇开头都精心书写了题记。这些题记即是对本篇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用意深刻的警句。比如宦游一篇的题记:“每一颗漂泊的心灵,背后都是沧桑与寂寞。” “男儿到死心如铁,壮岁旌旗拥万夫”。深刻解读辛弃疾,这本《辛弃疾传》是必不可少的佳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